(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3)
从19世纪30、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开始,经济发展周期开始呈现出自己的一个特定运行规律,即每一次的危机爆发到解决,其中必伴随着社会领域的一项或多项重大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概念最早是在20 世纪初由熊彼特提出,到了20世纪50 年代,人们开始正视起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并开始科学地进行研究,技术创新终于登上了经济研究的舞台。
本文将以新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三大主要理论中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描述入手,分析对比三种理论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据此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
(一)三种理论的确立都伴随着现实中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为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自身的再一次飞跃。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产生在随后的20世纪80年代,在历经了几次工业革命、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腾飞、经济萧条的周期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全球化,并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生产力迅猛发展。马克思的关于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是贯穿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展开之间,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二)三种理论都肯定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与之前的理论相比,这三种理论都对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给出了明确的肯定。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将科技进步看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得出了在经济中人均资本产出的增长率将最终趋于一个稳定水平,即技术进步率。宏观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知识或人力资本积累引起的内生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一方面说明了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详细分析了科技进步的实现机制。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 三种理论相继传承,是对前者的进一步修改与调整。
从时间顺序上来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早产生,新古典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则是依次承后。马克思是在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人的研究为其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则是改进了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在其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更是继承了新古典的一些理论并做出了突破与创新。因此,三种理论之间存在一种传承关系,前者为后者奠定理论基石,后者对前者进行进一步的开创。
(一)理论提出的背景不同
1.新古典经济的增长理论尚未被提出前,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的积累,否认科技进步,进而得出经济增长不具有连续性的悲观结论。但在现实情况中,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持续增长,但资本回报率和资本产出比却开始趋于稳定,劳动和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变化程度也在减缓,各国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差异很大。这些经济现象的出现,利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已无法进行解释,所以学界必须重新改进模型,发展出更切合实际的理论。同时,也是因为人类社会总体生产力在这一时期的进步,一方面新经济现象的出现为理论发展提供了可供研究的素材,另一方面物质上、思想上及制度上也给予研究新理论的支持。综合以上条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2.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长期陷入滞胀,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相继取得了持续的高增长,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一反差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警惕和关注,同时也证明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完全竞争市场,二是规模收益不变,都与现实不符。由于以前的模型把劳动力增长率与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对现实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也提不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与经济发展理论重新联系起来,通过修正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把劳动力扩展为人力资本投资,增强与改善了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使沉默多年的经济增长理论出现重大突破,形成之后宏观经济学体系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期间,第一次科技革命已基本完成,第二次科技革命正逐步展开,让其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历史作用,并以这两次科技革命作为物质基础逐步形成和发展主要思想。生产力进步的同时,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和革命运动逐渐兴起,使得马克思的科技观依托于资本主义的具体历史条件形成起来。同时,西方近代实验科学也有了重大进展,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兴盛,为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于科技和经济的相关关系给出了与前人理论所不同的描述。
(二)理论存在的缺陷不同
1.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一开始就假定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实际上是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另外认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没有影响,但事实上,政府的一些政策不仅影响收入水平,而且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这说明新古典增长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再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将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各国增长率存在趋同倾向,而现实中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却存在广泛的差异,并不存在增长率的趋同倾向。所以这一理论对经济中的很多现象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有待进一步发展。
2.尽管内生增长理论对于过去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改与改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模型中过于严峻的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普适性和对现实的解释力。如,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巴罗模型中政府服务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一样大时,才能保证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等等。第二,忽略了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在“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属于外生变量”这一假定上,无法说明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3.由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无产阶级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事实所得出的理论结论,因此尽管对于社会经济运行本质进行了准确的揭示,但在实践指导中有阶级色彩。此外,与上述理论相比,马克思只用文字对技术推动经济运行的机制进行了描述,没有进一步给出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大小、推动程度等,所以可能在直观性上存在欠缺。
(三)理论对现实的作用不同
1.新古典经济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体现在,首先,模型所得出的长期经济增长速率即为技术进步率的结论,对于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能给出广泛的解释;其次,认识到除了资本积累外,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更能改进经济增长的绩效,因此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数量的不足并不完全就会导致经济增长的缓速,提升其他要素(如技术)的质量,也推动经济的发展;最后,认识到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影响每个工人使用的资本量来影响产出水平,因此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或降低资本耗用量,促进经济的增长。
2.宏观经济学的意义表现在,其一,将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式,说明了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其二,放弃了技术外生化的假定,强调大部分技术或知识经济主体源于利润最大化的有意识投资的产物。其三,指出了边干边学及知识外溢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厂商可以从自己的投资活动中学会很多东西。其四,强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
3.马克思主义的实现意义有,第一,不只把技术创新局限于经济视野, 同时也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创新活动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二,蕴涵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贯穿于对近代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历程、生产力发展、经济制度完善甚至社会制度变革的审视、思考之中。第三,说明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范畴,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同步进行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及启示:
第一,人类对于技术创新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否认技术进步的古典增长理论,到外生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再到内生科技进步的宏观增长理论,以及之后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技术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互动的。一方面,技术创新从基本生产要素、经济增长环节、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拉动科技进步、促进技术供给、增加对技术的需求。
第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国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非常高,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相关度相对会较低。
第四,要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要有一个支撑体系。转变发展观念、转变政府的职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都将会利于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变。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23—330
[2]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11—220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3—174
[4]朱恿.新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102
[5]贾鹏.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4(4):41—46
[6]徐冠华.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结构调整[J].中国科技产业,2005(1):28—34
[7]孙凯.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2—22
[8]王守宝.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15
[9]张鹰.新科技经济理论创新探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2):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