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应用中药疗法临床研究

2018-04-04 05:02李彦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外治消肿病症

李彦宏

(平邑县中医医院,山东平邑 273300)

1 中医辨证分型对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的临床应用维度

临床症状是采取中医疗法的基础条件,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具体病症,也需要结合损伤三期辨证方法进行判断,方能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度更高的治疗方法。初期需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是中医理论中“消法”或“下法”的应用维度。而针对积久瘀血消肿缓慢的情况,则需要郁而化热的治疗方案加以引导,后采取迫血妄行、邪毒入侵的治疗方案,是中医疗法中“清法”的应用维度。而针对瘀血攻心、气闭昏厥的急性病症,则需要采用“开法”治疗方案。由此可见,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临床病症同时存在血热妄行、气滞血瘀、阳明腑实、神昏窍闭等证型。

目前,我国临床研究对于下肢骨折肿胀的具体证型探究较少,而术后肿胀方面的研究尚未确定统一的证型理论认知。多数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依据中医理论,在气血瘀滞方面对基本病症做出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少数研究认为,在针对特殊病情时,需结合瘀湿、瘀毒、痰瘀、瘀水、瘀气五个层面划分具体证型。杨文玉教授提出了瘀水内停在骨折后肿胀方面的病症机制判断依据,可将其分为气机不利、水湿停留、气化失司等临床表现。

但从中医临床的实践维度出发,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本身存在外伤所致的客观因素,而并非内伤致病或六淫邪气致病。故而,也可将其视为“变证”和“平证”两种类型。外伤情况并不严重且平素体质康健的患者,极少出现全身性的症状,故而可界定为“平证”,中医疗法可辨证治疗,而并不需要拘泥于具体证型。反之,如患者本身存在合并症,或伤情极为严重者,多存在全身性的症状表现。故而,可划分为“变证”,需结合临床病症的具体表现机制加以干预,方能达到中医疗法在个体化治疗方面的突破。

2 中药内治法在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中医疗法多为内服外治,内服在先而外治为后,但总体而言对于下肢病患多为外用药见效显著。而骨折患者在术后创伤中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气血平衡,气滞血瘀而不畅,津液停留而阻碍,也是形成下肢肿胀的本质因素。故而,多数研究也将中药内治法作为主要切入点,针对血、气、津液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临床研究。

2.1 血气运行

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骨骼愈合本身依靠气血运行带动,方可直达患处治愈疾病。骨折术后肿胀的临床病症,需要从血、气运行的两个层面加以剖析,方能总结出具体的中医用药方案。依据《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气论》记载的血、气运行相互依托关系来看,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是导致下肢肿胀的根源。相比之下,患者在术后康复阶段,长期卧床本身便是制约气血的不良做法,而情志郁结、经络阻滞必然造成气滞血瘀的客观现象。故而多数临床研究建议针对下肢骨折患者采取对胫、腓骨开放性的支架固定方案,也是基于畅通气血的物理措施。李光友等在采取了类似治疗方案后,分别记录了患者康复周期,发现中医治疗组消肿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证明中药治疗法在血、气运行方面对于骨折术后肿胀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

2.2 津液开络

骨折术后肿胀患者下肢静脉瘀血,是阻滞经络常规运行的客观因素,水液布散代谢受到干扰后,才会出现类似于水肿的临床病症。《血证论》中记载: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兼水也。《金匮要略》中同样记录了中医理论:血不利则为水,可界定津液受阻的本质因素。段建辉等,在针对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的治疗方案中,选择了94例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同时配以氯化钾缓释片口服治疗。患者术后消肿比例及速度明显优于非中药治疗组,组间比较治愈率分别为82.98%和6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津液运行不利的情况下可化为痰,是加速患者下肢体肿胀的间接因素。“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均为中药治疗时总结的客观经验。患者下肢骨折后手术治疗亦可从痰论治,久肿不消的患者本身也是在津液运行方面产生的病症诱导。故而,可借助相应的中医内用药治疗方案纷争抗理,辅助患者消肿治疗。

2.3 邪毒入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下肢骨折患者在经历了手术治疗后,其瘀血内积,体质上因郁而化热,是术后创伤中软组织受损的极端表现。进而产生皮肉腠理空虚的风险,间接引发风热毒邪的入侵。因而,针对类似病症,可采取普济消毒的内服方案,在相关研究中其治疗效果尤为突出,较对照组患者康复速度更快,总有效率达到了九成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而,针对邪毒入侵的特殊病症,亦可采取中药内服的方案进行干预消解肿痛。

2.4 合并应用

外伤骨病临床治疗多参考患者受伤程度、日常健康状况、手术治疗成果等多种因素,病理因素本身相互依托且互为干扰。因而,在针对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如若采取中药治疗方案,依然需要衡量多种干扰因素,综合运用中药适应病症,力求灵活变通的相互补益机制作为合理用药方案。相关研究从利水消肿、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三个层面加以干预,选取了复元活血汤、仙方活命饮,进行了适当比例的调整,而后制成仙复汤用于针对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疗效显著本质也与合并应用多种药材不无关联。故而,在中药治疗方案中,重点在于对症下药,在于灵活运用多种药材本身的抗病机理,方能解决特殊病症的肿痛类型,达到药到病除的真实作用。

3 中药外治方案在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病症中的疗效鉴证

中药外治方案主要为: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等。在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病症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外用药本身直达患处,所起到的药效更为显著,且药性保持时间较长,消肿效果自然格外突出。但外用药本身仅解决肿胀表层机理,而并非气血运行的内在功效,故而中医治疗方案当以内外结合为用药本质。但多种外用药方案本身也具有特殊疗效,对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功效,可作为快速消肿加速康复的治疗手段。

3.1 敷贴药

《理瀹骈文》中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也是说明中药外用方案所得功效的预期较高,而应用于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病症时,敷贴药外治效果较为理想,部分研究对小腿闭合性骨折肿胀的92例病症进行回顾分析,发现散瘀膏外敷的治疗方案,较单独应用甘露醇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总有效率高达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研究应用了双柏散外敷治疗也得到了显著疗效,采用伤科接骨膏,抑或伤科消定膏对术后四肢肿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也得到了相应的疗效鉴证。故而,可证实中药敷贴药在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病症中的临床疗效。

3.2 搽擦药

搽擦药是利用酒精入药,令药力发挥更为显效,消肿速度更为显著。相关研究将活络酒持续涂擦于患者骨折部位,较七叶皂苷钠组消肿速度更快,总有效率为9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研究采用了舒筋酒为中药治疗方案,对108例骨折术后存在明显肿胀的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仅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7.24%,对照组为95.61%。虽然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其中的疗效亦可得到验证,是证明搽擦药消肿止痛疗效的客观临床数据。

3.3 熏洗湿敷药

熏和洗本身是两种并不同的中药外治法,可由临床病症的具体症状来选取治疗方案。可将消肿止痛的药物煎煮后,以药液淋洗、浸泡、湿敷于骨折患者的术后肿胀部位,达到消肿作用并起到显著疗效。《医宗金鉴》中对海桐皮汤熏洗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国学者对46例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进行了临床用药观察,发现总有效率达到了93.50%,可证实熏洗湿敷药所具备的临床疗效。此外,采用四子散热奄,对患者肢体肿痛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研究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证实中药外用药疗效显著。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讲求对症下药,作用于患者实体病症,选择具体的用药方案,有助于骨折外伤消肿止痛。由于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后肿胀病症的发病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可依据“平证”和“变征”两重角度加以分析。如患者在术后创伤中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气血平衡,则需采用内治方案。如需快速消肿,则更加适合采用外治方案。依据患者具体的发病特征和重点因素,灵活运用内治与外治方案,才能真正消除肿胀,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外治消肿病症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青春期病症
中医外治杂志
HPLC法同时测定妇康消肿丸中4种成分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