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勇 赵海龙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一直以来受到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关心。在当今中国面临新时代发展机遇的态势下,中国企业管理不仅需要实践的与时俱进,更需要理论层面的提升与完善。为探求新形势下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2017年11月4日下午,在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论坛上,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管理学界知名教授及多位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2017年9月29日,在苏州金鸡湖畔,一群有志于探索新时代中国管理模式的管理学者走到一起,他们畅所欲言,观点交锋,并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发表了《金鸡湖告白》,立志从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当今中国管理学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求,从非功利角度来研讨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发展,并成立“中国管理50人论坛”,而本次学术论坛是论坛的第二次会议。为此,“中国管理50人论坛”的发起者之一,也是本次学术论坛的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王方华教授对于“中国管理50人论坛”的使命如此阐述:“这是一群自愿走到一起的管理学者,大多是传统体制的执行者,学术研究的带头人,学界现状的责任人,以及少数‘叛逆者和边缘人’。”其主要的承载方式是定期举行论坛。“和一般的论坛差别就在于,我们直言不讳,不讲套话、空话、大话,我们就是实事求是地谈一些问题”,并“希望出席会议的每一位旁听者可以看到,在中国有一群教授,他们志同道合地走到一起,希望推进中国管理理论研究和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企业服务,为中国经济服务,乃至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服务”。
作为本次学术论坛主办方之一的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也是“中国管理50人论坛”成员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黄丽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希望论坛可以借助不同平台,努力践行‘金鸡湖告白’中体现的精神,能够把中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促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和管理学理论早日呈现,为世界贡献中国管理智慧”。
在随后的论坛主题演讲中,五位来自不同高校的管理学教授分别围绕东方管理的价值主张、中国高铁全球战略中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中国传统哲学视角分析、中外报表差异中体现的管理思维差异以及中国特色金融创新等主题进行学术分享,并和与会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自复旦大学苏东水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东方管理”的概念后,诸多学者和专家都不断探讨其概念范畴、适用范围及应用价值,也诞生了诸多理论成果。但到底何为东方管理,其价值主张和现代意义体现在哪里?这些基本内容还没有形成共识。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苏勇教授在其题为《东方管理的价值主张与现代意义》的报告中,首先充分肯定了西方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并且指出,我们要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克服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应充分认识到东方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价值,“以中国文化为例,儒家、墨家、兵家、法家、道家等等,都具备极为充分的管理智慧。如果我们将其和现有成型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做比较,其中很多蕴含的道理是不谋而合的”。同时,苏教授从修己以敬——自我管理、修己安人——领导管理者、修己安百姓——领导组织中所有成员等中国儒家思想家的论述分析中,列举出诸多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与西方管理思想相通的例子,并以此来说明我们要具备充分的文化自信。
在演讲中,苏勇教授为东方管理理论下了一个定义,即“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社会特点的管理活动和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的管理理论”,他重点指出了东方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在富有东方文化特点的管理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理论,而且并不局限于“考古”,要在关注东方国家历史上呈现的管理智慧的同时,高度关注当代东方企业管理实践中体现的生动的管理思想和逐渐形成的管理理论。对于东方管理研究内容,苏教授指出其主要具有六个方面:“一是从东方社会文化视角来研究西方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二是探讨现有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在东方社会情境下的实效性、适应性问题;三是研究东方价值体系下对管理活动的认知和判断;四是总结东方国家中企业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五是分析东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异同和融合;六是最终要建构东方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从六个方面内容可以看出,苏教授所研究的东方管理不是简单的游离在西方管理思想之外的单独体系,而是放在整个世界管理研究范畴之内,侧重对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管理理念进行总结和提升,这里的东方与西方管理理论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存、共谋、共同发展,也就是苏教授在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总结的,这正是对东方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最好诠释。
近几年,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这也是全体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领域。在高铁建设过程中体现了哪些管理思想,又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中国高铁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此,西南交通大学徐飞教授在主题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的报告中,分别从战略方位、战略原则、战略要点、战略举措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徐飞教授首先为与会人员描绘了中国高铁近几年发展的轨迹,并指出,“战略方向一定要因时、因地、因环境,要因势而生,因势而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这个势是局势、趋势、态势、大势”。 接下来,徐教授重点提出中国高铁在走出去的发展过程中的四大战略原则、七大战略要点和七大具体举措。
在战略原则方面,提出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联动、各司其职、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即“政府主导,统筹协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咨询先行,精准施策;以及多方共建,行业联合”。
在战略要点方面,徐教授分别从机制和平台建设、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构建、品牌化战略、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一是要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服务平台;二是构建面向国际前沿的高铁产业体系和技术持续创新体系;三是要推动中国高铁标准国际化,打造中国高铁品牌;四是要加速培养培训高铁国际化人才;五是要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六是要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七是要从高铁‘走出’到高铁‘走进’。”
结合上述的战略要点,徐飞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举措,包括成立国家级“中国高铁走出去”领导小组,建立“中国高铁走出去”门户型智库,组建“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产业联盟,建设轨道交通国际人才教育基地,实施“22441”人才先行战略,尽快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以及设立“高铁项目海外投资风险基金”,优化高铁投融资方式,从顶层设计到横向联动,再到投融资方式等诸多方面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出谋划策。
管理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会专家对此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南开大学齐善鸿教授就从哲学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在他的主题为《解读理论与实践的心智过程》的报告中,首先分享了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原理,认为不管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还是脱离了理论的实践都无法生存,指出“理论与实践,根本是‘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边实践边做理性思考”,特别提出了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其次,在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问题方面,齐教授提出了企业家的实践与大学研究者的理论的合一性问题。他在分享了管理学之父泰勒、罗伯特·欧文、亨利·法约尔和梅奥有关“初始合一”的启迪之后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企业家,依靠经验和直觉,代价昂贵”。同时,“没有实践感性做基础的理论加工,可能是优雅的空转”。齐教授又指出,“企业家与学者一起开会是有益的,但基础和频道不同。学者到企业参观是有益的,但观察又无法获得实践感”。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诠释了当前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间环节的复杂,甚至是有些尴尬的关系。至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如何“合一”方面,齐善鸿教授用四个疑问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即“企业管理的教育和研究能够建立自己的企业实验室吗?学者中能分化一下吗,即面向学生的教学型和理论研究的实践型?学者和企业家能够交汇吗,企业家型教授和教授型企业家?理论研究的学者与企业家能够成为有机联合体吗?”通过这四个问题,引发了与会者对知行合一的普遍性问题、方法论问题,以及逻辑性问题的激烈讨论和思考。
财务报表分析一直以来是众多中国管理界专家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中西方财务报表分析对比,以及西方相关财务报表理论和实践的中国情境适用性问题,更是引来了众多学者的注意。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张新民教授在其题为《基于中国情境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主题演讲中,围绕中西方报表分析对比以及西方报表理论如何适应中国具体情境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关于中西方报表分析方法是否可以借用美国的问题上,张教授指出以美国、英国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财务报表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一套体系,中国有自己的实际发展需要,不能盲目照抄照搬,美国的报表分析方法“肯定不符合中国实际,因为它是基于美国的概念体系和披露体系产生的,目的是服务于投资者”。而中国在会计改革中“重点关注的是改革、学习、变化,随报表格式、内涵、概念的变化,方法也要随着变革,不能继续照搬美国,要在中国信息披露的情况下开始中国的报表研究,这方面在实践领域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尝试,比如说格力电器等”。应该关注包括“战略执行的有效性、资产营运的有效性与企业竞争力、效益与质量、风险、成本控制及其有效性、财务状况质量、企业价值、以及企业前景”等在内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在基于这八个方面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张教授总结出中国特色财务报表的三大特征,即“资产的扩张效应、集团融资管理特征、集团资金管理能力”。
关于利润表方面,张新民教授指出,中国也有自己的特色,很多企业在营业收入和利润结构之间产生过概念混乱等问题。为此,他创造了一个名为“核心利润”的新概念,也就是真正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要对利润结构与战略、风险、前景等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的认识,这样更加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近几年,技术革命已经席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技术革新渗透各个领域,包括金融领域。在面对这种技术革命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时,作为中国企业该如何面对,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在哪里?来自天津大学的张维教授做了主题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报告,从技术角度分析了中国管理实践出现的一些新挑战,并总结出一些已经发生变化的规律。
张教授首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各个行业的变革,以互联网金融为例,尽管可能有人因为前两年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而对此颇有微词,但实际上互联网金融无非就是把‘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服务’加在一起所形成的金融创新”,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把所有如大数据、智能硬件等相关的信息技术都与‘金融服务’加起来,就是所谓的‘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张维教授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对一个经济中的金融系统运行产生了多方面的变革,包括客户的触达可能性、信息来源的丰富性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三个方面。同时,张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的投资基金虽然短期内得到了众多主流媒体的追捧,但由于其不稳定性也导致了关闭,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
新的技术变化和新的金融创新给金融机构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张教授将其分为数据、技术、人力资源以及高管思维模式等四个方面。而对于学者而言,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也提出了很多有关借款人违约、网站管理者跑路等问题,要求学者透过表面现象看到背后值得探索的科学规律。
张教授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从本质上来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信息处理行为,也因而改变了在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传播和交互,最终影响了市场参与者的金融决策行为”;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金融产品、服务的可触达性,从而改变了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结构”;此外,“技术的发展也会改变金融市场上产品、服务的交易交互机制”。所有这些,都会使得金融市场规律发生很大变化,进而提出对于技术驱动下的金融规律进行新研究的新需求。
在2017年9月份成立的“中国管理50人论坛”通过的《金鸡湖告白》中,明确通过定期召开论坛,聚焦“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思想与文化”“管理组织与变革”“管理技术与创新”以及“管理研究与教学”等主题,此次在复旦大学举办的论坛主题就是其中之一的“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虽然各位主讲专家的报告主题略有差异,但都围绕论坛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这些对中国管理理论与实践规律性的探求,将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