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经济效益理论初探

2018-04-04 01:35朱解放
上海管理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经济效益结构生产

朱解放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财务与经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30)

微观经济效益着重考察单个企业经济要素投入和产出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宏观经济效益着重考察整个社会经济要素投入和产出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结构经济效益着重考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产出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三种经济效益共同构成完整的经济效益体系,每一种经济效益都是经济效益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微观经济效益还是宏观经济效益,都离不开结构经济效益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是提高结构经济效益的重中之重。

1 结构经济效益概述

1.1 结构经济效益的规定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论著中,两次提到经济结构的问题。第一次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第二次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因为,这种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2]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经济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关系方面的经济结构;一是生产力方面的经济结构。由于结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上的经济效益,所以,结构经济效益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经济效益;一是生产力方面的结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直接决定着结构经济效益,这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1.2 结构经济效益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认为,经济结构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的一切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一切关系,其内含量和外延量是十分庞杂和丰富的。但是,从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实践过程来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如下的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结构的积极性,使各种所有制结构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和相互协作的功能,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二是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使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性经济资源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和有效的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供求平衡和持续增长,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三是产品结构。合理的产品结构能够使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关系,有利于产品适销对路,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尽快完成投资的收回,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四是技术结构。合理的技术结构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改变传统的“资源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还会涌现出一批崭新的高科技产业,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五是市场结构。合理的市场结构,能够扩大市场的销售主体、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有利于缩短商品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不断满足商品的市场需求,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六是能源结构。合理的能源结构能够减少能源在开采和使用中的浪费现象,延长能源的使用寿命,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对能源进行有节制的开发,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七是投资结构。合理的投资结构能够使建设周期长短不同的生产部门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全面落实经济发展规划,保障不同性质的所有制部门和不同产业部门的平衡发展,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八是劳务结构。合理的劳动力结构能够使各种不同部门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本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劳动力相适应,充分发挥劳动力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九是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结构。合理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结构能够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同生产组织形式相适应,能够使物质资源同劳动力资源相适应,有利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十是地区经济结构。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能够消除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教育差距和生产力差距,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地方的特色经济,提高地方经济的综合实力,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

2 结构经济效益的特征

2.1 结构经济效益的多重性

第一,经济结构的多样性。首先,经济结构的多样性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3]可见,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其次,经济结构的多样性是由特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4]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生产技术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最后,经济结构的多样性是由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所有制结构都不可能是单一性的,必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所有制结构,这种现状决定了经济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结构经济效益的多重性。首先,同种经济结构内部的多重性。同种经济结构内部总是由许多不同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和中间环节结构组成的,比如,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制造产业和加工产业,技术结构中的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落后技术,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三资经济等,这些结构共同形成结构经济效益的多重性。其次,同种经济结构中的主要要素结构和次要要素结构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多重性。比如,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结构处于主要和主导的地位,其他产业结构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技术结构中的先进技术结构处于主要和主导的地位,其他技术结构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经济结构处于主要和主导的地位,其他所有制结构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主要要素结构决定次要要素结构,次要要素结构也具有反作用,各种要素结构共同形成结构经济效益的多重性。最后,不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多重性。不同经济结构首先是独立的,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是联系的,相互之间发生各种紧密的联系。比如,产业结构建立在技术结构的基础之上,所有制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性质、规模和发展趋势。不同经济结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形成了结构经济效益的多重性。

2.2 结构经济效益的总体性

第一,结构经济效益是在总体经济结构合理化基础上而产生的经济效益。首先,结构经济效益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一般情况下,结构经济效益同单个经济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在总体经济运行过程中合理安排不同经济结构内部的不同要素结构、层次结构、中间环节结构以及各种不同经济结构之间的科学配置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经济效益。可见,结构经济效益是一种经济合力,是由各种不同的经济结构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力量,这种综合力量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各种横向的、纵向的有机联系带来的。结构经济效益一旦形成,就可以在资本投入量已定的条件下,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所不可企及的。其次,结构经济效益对单个经济的重要影响。虽然单个经济的活动对结构经济效益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结构经济效益对单个经济效益没有任何影响。事实上,当经济结构合理安排和科学配置以后,就可以为单个经济提供良好的内部经济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和市场空间。比如,技术结构可以改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技术基础,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技术装备水平。最后,结构经济效益不需要成本投资。结构经济效益只需要改变原有经济结构的分配关系或比例关系,坚持生产力和提升经济结构的标准,就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结构经济效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首先,合理经济结构的形成需要发挥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双重功能与作用。一方面,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市场信号和市场反馈等手段,逐步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另一方面,发挥计划调节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计划机制、经济计划和协调发展等手段,逐步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其次,合理经济结构的形成需要引入时间的概念,并不是人们想要有什么样合理的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合理的经济结构,合理经济结构是一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但是,合理经济结构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需要通过经济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最终形成。最后,合理经济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合理经济结构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但是,合理的经济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各种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经过科学的排列组合后,就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从而产生较稳定的结构经济效益。

2.3 结构经济效益的发展变化性

第一,经济结构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首先,合理的经济结构不是一劳永逸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经济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相对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绝对的,当合理经济结构的分配关系和比例关系发生变化后,原来合理的经济结构就会失衡,这时候就要对经济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纠正,以期重新达到平衡。经济结构就是不断地从合理到不合理,再从不合理到合理,而且这种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其次,经济结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矛盾体。在这个庞大的矛盾体中,不同的经济结构之间以及同种经济结构内部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矛盾纵横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个方面发生变化,整个经济结构的分配关系和比例关系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结构经济效益更容易引起波动。最后,经济结构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到何种阶段,就需要有与该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就是合理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隶属于社会经济体制,是为社会经济体制服务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经济结构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合理化经济结构的标准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首先,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模式总是不同的。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结构模式亦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经济结构模式也会有所差别。但是,无论经济结构模式有如何的不同和差别,都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标准。其次,社会生产力总是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绝对不可能原封不动,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是社会生产力规律作用的必然趋势。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以后,客观上就要求原有的经济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最后,只有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才是合理化的经济结构。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经济结构,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肯定不是合理的经济结构。只有当经济结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才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结构经济效益。

3 提高结构经济效益的基本对策

3.1 大力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高,经济结构的升级层次越高,经济结构的升级层次越高,结构经济效益就越大,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科学技术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当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提高之后,也要求经济结构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引起原有经济结构分配关系和对比关系的变化。科学技术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和变化是不平衡的,当这种不平衡产生之后,客观上就要求原有经济结构的分配关系和对比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必然涌现出大批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层出不穷的,包括核能工程、航天工程、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信息工程、遗传工程、高分子合成工程等。这些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以及这些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和原有经济结构中的各个不同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都必须保持科学、合理的分配关系和对比关系。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体现着某一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极大地拓展了经济结构的空间范围和丰富了经济结构的内涵构成,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结构经济效益。

3.2 建立灵活机动的经济结构调节机制

经济结构运动的规律充分证实,经济结构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经济结构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这是经济结构的内在规定性。当经济结构的分配关系和对比关系发生变化时,就需要进行及时调节,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就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灵活机动的经济结构调节机制。灵活机动的经济结构调节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调节机制。市场调节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能够使社会资源按社会供求关系的现实状况实现优化配置,能够使整个社会经济的各个生产部门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然而,由于市场调节机制具有内在性、事后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而在配置社会资源的过程中,社会资源配置的平衡是以不平衡为前提和代价的。另一方面,计划调节机制。计划调节机制是人们在明确了社会各种产品的总需求量和社会资源总量的情况下,自觉地制定计划,把社会可支配的社会资源总量按一定比例分配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然而,计划调节机制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调控机构、信息机构和反馈机构,如果这些机构不完善,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在经济实践过程中,实行市场调节机制的机会多一点,还是实行计划调节机制的机会多一点,是市场调节机制调节占上峰,还是计划调节机制调节占上峰,只能采取灵活机动的手段和方式,依据具体的经济发展状态而定,切不可草率行事。

3.3 加强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必然由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社会经济也需要管理和调控,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具有一种一切人都必须服从的力量进行管理和调控。马克思指出:“在大工业的故乡英国首先显示出有必要实行这样的国家干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控制了新的工业部门,这种国家干预也必须逐渐扩大到这些新的工业部门。”[5]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互相依赖,由此产生的协作关系越来越广泛。随着生产资料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日益社会化,交换也日益社会化,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就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能够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马克思指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通过加强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社会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同时,还可以使各个不同的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保持平衡的结构关系,用最小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产品,从而取得最大的结构经济效益。

3.4 企业要树立全局经济的观念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这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但不宜把这种独立性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从绝对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受到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决定和制约,都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整体经济利益。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方向。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生产都服从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一根本需要,十分有必要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有意识的计划、控制和调节。比如,有些生产项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更多的获利机会,但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则是不需要的。因而,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树立全局经济的观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全部经济活动在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更加统一和更加复杂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立存在和独善其身,各个企业在资本投入和增长速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科学发展关系。事实说明,只有按照这种科学的发展关系组织经济活动,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才能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关系。

3.5 充分发挥经济规律体系的综合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崭新的经济体制形式。这种崭新的经济体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的结合体,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伟大创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不是纯而又纯的经济体制形式,因而对其作用的经济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诸多的经济规律,主要包括价值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市场调节规律和计划调节规律、按要素分配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等。这些经济规律不仅独立地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且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经济规律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规律体系的综合作用,在完整的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只强调某一种经济规律的重要作用而忽略了另一种经济规律的重要作用,或者片面地夸大某一种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而忽略了另一种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那就在客观上破坏了经济规律的完整体系和综合作用,从而使经济结构产生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失衡。因此,必须有效地把握各种经济规律的发展趋势,实现各种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并在这种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借以取得最大的结构经济效益。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5-92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3.

猜你喜欢
经济效益结构生产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论结构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