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胡斌武,童叶群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做到学以致用。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特别是加强了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而为了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中职学校需要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而开发校本教材对于突显中职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有明显的益处。本文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对校本教材开发加以探讨。
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校采用的是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材。该教材以工作项目为任务构建,分别由电路检修基础技能训练、电工电路连接与检测、电子电路连接与检测、集成电路连接与检测、交流电路连接与检测等5个工作项目组成,存在的问题如下。
(1)时效性较差。其教学内容侧重电专业,和汽车行业的应用联系不大,与企业标准、企业文化相脱节,不能及时反映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不能适应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2)操作性较低。省编教材采用项目式教学设计,其工作项目按照任务目标、任务准备、任务实施、拓展知识4个环节进行编排。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白炽灯串联、并联、混联电路的连接与检测,二极管、晶体管控制白炽灯电路的连接与检测,整个实训项目的设计偏向于基本电路的连接(实物线连接)、电路中电位、电流的测量,而设计的故障排除由于条件约束无法很好地拓展,约束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开发,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
(3)针对性较弱。统一的省编教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设备配备的情况下,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了各校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了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迫切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将教学实践、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学校的汽修专业是国家级重点示范专业,浙江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每年汽修专业的高职考本科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率位居榜首,汽修专业教师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教学项目整合、项目实践专家论证等工作,开发了《汽车维护》《汽车钣金》《汽车喷漆》《发动机拆装》《汽车底盘电器》等多本校本教材,学校将继续结合校企合作相关的理论教材内容,开发《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校本教材,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特色专业。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是学生因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素质结构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规划教材往往无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让教师因材施教,实现有差异的进步和发展,使差异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教材,强调的是“以学校为本”,即以学校的具体目标为从事教育活动的根本。学校的校本教材主要是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的教育评估,利用本学校、本地域的优势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或教材体系,因此,校本教材开发时应注重“五个对接”。
校本教材开发前需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针对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到企业需求上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校本教材开发时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才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
企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教材开发的风向标。因此,要建立起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的教材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不但要有研究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专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动手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参与,而且要深入企业调研,听取企业主管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并倾听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心声,才能保证教材编写的内容与生产性实践相结合,按照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较多地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内容。
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校本教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为使毕业生至少掌握一门技能,做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操作,应依据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在校本教材中加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实行“双证书”制度。例如,汽车机电维修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汽车电路的维修等技能纳入校本教材中(表1)。
表1 汽车机电维修专业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表
专业教师虽然有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专业教师无法解决,而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帮助专业教师共同攻破难关。同时可以将这些技术难题放入校本教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操作,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操作。毕业生上岗操作起来,工作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可避免误操作。另外,专业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丰富,但在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五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利于汽车4S店、汽车维修店等企业全面支持和参与中职汽修专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学与产业融合;有利于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有利于提高中职汽修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为高等职业院校选拔优秀人才。
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规划教材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