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
大多数人都有筑巢的冲动,尽管生没带来一物,死带不走一物,生死之间,总想有块自己私有的窝。我妈是蒙古人,我的理解,蒙古人居无定所,骑上马就带着全部家当走,下了马放下家当,就是家。但是我妈到了城市,很快就开始念叨,她想要有个大房子,我说和蒙古习俗不符啊,她说她也不知道,但是她就是想要。我想,这些说不清楚但是一定想要的,往往根深蒂固地编码在人类基因里。
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要有十个要素。
第一,房间面积要小。每个卧房不超过十平方米,乾隆帝的卧房也不过十来平方米,平常人王气更弱,不僭越。一桌,六到十把椅子,吃饭、喝茶、看书、写作都有地方了。最好有个真壁炉,天冷的时候点起一把火,心里就踏实了。最好有个宽大的单人真皮沙发,中饭之后,瘫在里面看书,被书睏倒,被夕阳晒醒。这样算下来,一百平方米足够了。
第二,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自家的果子长得再难看也甜。哪怕花期再短、平时打理再烦,每年果树开花的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有动物,大大小小的鸟用不同方言叫,松鼠、野猫、鹿不定时地来看看你在读什么书,知道你没有杀心,见你靠近也不躲避,稍稍侧身,让你走过去而已。
第三,要有好天气。不要太干燥,不要太湿,冬天不要太长,夏天早晚不要太热。
第四,要有景色。尽管你天天看,但是景色依旧重要,或许也正是因为你会天天看到。如果你的眼睛足够厉害,你会发现,尽管你天天看,景色每天都不一样。上天下地,背山面海,每天看看不一样的云,想想昨晚的梦,和自己聊一会儿天,日子容易丰盛起来。
第五,附近要有公园。越近越好,走路三五分钟能到最好。公园不用很大,简单的草坪,一圈二三百米,能跑步就好。人过四十,一身不再是使不完的力气,反而似乎总有拉不开的筋骨,跑步是解药。
第六,附近要有大学,有大学就有图书馆,有看不完的书可以蹭看。有大学就有教授,要张课程表,去蹭课听。
第七,附近最好能有几家好餐馆,开了几十年,食材新鲜,厨师踏实,菜好到你常吃不厌。最好能有一两家走路能到的独立书店,时常能翻翻新书。多数病都是年纪大了之后得的,老了之后,医院是必需的,医院最好走路能到,不必雕梁画栋,等候时间不长就好。
第八,所在城市要有历史,最好百年以上,连续不断。有很多古董店,家具、瓷器、餐具,买了就用在日常的生活里,一年下来,在古董店买的东西比网购还多。有不少博物馆,一些古迹,偶尔逛逛,觉得祖先并不遥远。
第九,一个小时车程之内有国际机场。人偶尔还是要出去走走,度假、会友、凑热闹。
第十,附近要有朋友。朋友们就散住在附近几个街区,不用提前约,菜香升起時,几个电话就能聚起几个人,酒量不同,酒品接近,术业不同,三观接近。一生中,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和相看两不厌的人待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这第十点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十点之前,有些更基本的要求:空气是干净的,水是能喝的,食品是能吃的,无论什么时候在街上走都是安全的,没有什么组织是能不依法就把你从你的房子里带走的。有时候,这些要求看上去是如此基本,但是有时候,又似乎是那么遥不可及。
【赏析】
对于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房子不用太大,够用就好;食物不用是山珍海味,满足自己的味蕾就好;业余生活不用天天歌舞升平,有三两知心好友,有几本读之入迷的好书,有一副健康强壮的好体魄,足矣。逗逗猫,弄弄狗,拾拾草,闻闻花,这样惬意的生活,在作者看来就是一个理想房子所应具备的标配要素,而在有些人看来,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章最后列举的基本要求,影射了当今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很值得读者反思。
【写作方向】
好生活;反思;理想中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