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生
摘 要:开展分组讨论是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存在的分组不科学、问题设计不合理、学生准备不充分、学生参与面有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或过短、教师不注重启发引导和总结等问题,文章认为分组讨论法应遵循民主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并从充分准备、精心设问、科学分组、合理调控、认真总结等方面对分组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分组讨论法;初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4-0028-02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讲”为“导”,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一、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分组讨论法成为广大教师广泛接受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在各级公开课、比赛课中已经屡见不鲜。然而,部分教师在采用分组讨论法时存在种种问题,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分组不科学。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显现出分组的随意性,这不利于学生展开讨论和相互交流。例如,某教师在多媒体大教室上公開课时,将第一排十几名同学分为第一组,第二排十几名同学分为第二组,依次把四排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实际上,同一排的十几名同学除了同桌以外,其他同学短时间内难以开展讨论,同时还要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和意见,所谓讨论只能是流于形式。
(2)问题设计不合理。有些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维含量,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结论单一,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表面上很热闹,但实际效果不佳。还有些问题设计得“大而广”,学生无从下手,或者理论性太强,学生茫然无措,回答问题只能照着课本读。
(3)学生准备不充分。教师课前没有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或搜集资料进行相应准备,课堂上讲到某一知识点时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时既缺乏史料支持,又有时间限制,思考不充分,结果往往是就事论事,最后只能由教师来宣布“答案”。
(4)学生参与面有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课堂上往往是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投入、发言频繁,而大多数学生几乎不参与讨论。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讨论其他事情,小组总结和汇报成为组内某一两个学生的事情。
(5)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或过短。有的教师常常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学生刚刚展开讨论或学生正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喊“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达不到真正合作探究的效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还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学生讨论一会儿后就觉得无事可干,只好等待教师提问,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6)教师不注重启发引导和总结。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时仍然站在讲台上等待,或无目的地巡视、象征性地走走,不注重对个别小组的引导和整体调控。也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等理念,放弃自身的主导作用,不重视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没有将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
二、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应遵循的原则
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在课堂上的一种体现形式。运用分组讨论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依据以下原则。一是民主性原则。要想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教师就必须为课堂讨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学生只有在轻松、平等的气氛下参与讨论,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使课堂讨论达到理想的目的。二是有效性原则。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应有效,要注重实效性,切忌走过场,不可把课堂讨论视为教学的“点缀”,只图表面热闹。教师要保证讨论的内容有思维含量、有讨论的意义,对于无须讨论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不要开展讨论,对于即使讨论也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另辟蹊径。
三、分组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教师要想优化课堂讨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获得最佳讨论效果,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
(1)充分准备。教师欲开展课堂讨论,必须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做好种种课堂预设。讨论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储备,教师还要提前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和阅读建议,或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构建讨论的基础和平台,防止课堂讨论时出现学生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的现象。只有经过充分准备,才能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2)精心设问。“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为思考而提问”是设问的核心,因此,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有内涵、有思维含量、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既能展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例如,某教师利用“历史假设”巧妙设问:“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进入角色情境,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讨论问题的设计还要有开放度,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激荡生波。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例如,某教师按照新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讨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举出了身边的很多例子,个个积极参与,有话可说,踊跃发言。
(3)科学分组。小组规模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小组内每个组员可以担任不同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有学者研究表明,5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会降低讨论效率和水平。分组的方法和讨论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或教室座位分布情况科学灵活地安排。某教师在介绍一战后西方大国对德国赔款的态度这一难点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各小组分别站在英、法、美、德四国立场进行讨论,做“自家打算”,于是学生纷纷为“自家”出谋划策。这样,教师通过“角色置换”式讨论,有效地解决了本课难点。
(4)合理调控。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不要置身事外,可以参与小组讨论或争辩,及时解答各组疑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撒手不管、听之任之,教师要关注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要能“掌控”全局。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及时引导、适时鼓励、积极评价,营造开放、轻松、良性的讨论环境,并能够依据讨论开展情况合理调控讨论时间,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5)认真总结。一堂好的历史课,是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不断激活,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答案,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明确定位和全面概括,把讨论中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和合作探究的快乐。
四、结束语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适用情境和条件。分组讨论法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有很多好处,但并非处处可用。形式主义的课堂讨论是一种“假讨论”“假课改”,只会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令参与的学生和观课教师心生反感。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的需要,精心准备,科学、恰当地使用讨论法,注重充分准备、精心设问、科学分组、合理调控、认真总结,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韦萍.运用史料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尝试[J].广西教育,2015(30).
[2]刘波.留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江苏教育,2015(38).
[3]王莹.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史燕.歷史教学中分组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1).
[5]陈景荣,张海玲.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分组讨论法新探[J].江西教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