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煦
蚌埠的城市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推动高质量发展,蚌埠最大的优势在创新,最好的抓手也是创新。
坐落在淮河之滨的安徽蚌埠,是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也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体城市之一。2017年,蚌埠在实现新增8.34万人就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9.1%,增幅排在安徽省第二位。
围绕高质量发展,以蚌埠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有哪些优势和体制机制保障,下一步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
推动高质量发展,蚌埠最大的信心来自丰厚的科教和人才优势。蚌埠拥有5家中央驻蚌科研单位,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等高等院校10所,各类职业教育院校34所。蚌埠近年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化上做文章。
以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例,其最近诞生了两件“世界级”产品。据王诚介绍,一件是“电变成光”,研制了世界最薄的触控玻璃;另一件是推动“光变成电”,研制了国内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这些产品标志着中国相关产业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再比如,中国电科40、41所在世界上率先成功研制高端电子测试仪器,产品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探月等重大工程。
2017年,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5.2%,排在全省第一位。“蚌埠的城市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推动高质量发展,蚌埠最大的优势在创新,最好的抓手也是创新。”王诚说。
企业在创新,政府也在创新。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蚌埠创造了“破、立、降”的改革经验。
“破”就是破除無效供给。王诚告诉记者,“蚌埠是老工业基地,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现在强力推动西部城区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在原址搬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耗能大、污染重的问题。”2017年蚌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0.25%,排在全省第二位。
“立”就是增加高端供给。王诚介绍,蚌埠构建了“1+3”的创新产业体系,即以硅基新材料为龙头带动,着力培育生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器件产业。目前,硅基新材料领域已经构建起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3条完整的核心产业链。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雏形初现。
“降”就是降低要素成本。王诚说,蚌埠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在安徽率先开展“行走企业”和“千干扶千企”行动,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收集汇总、现场分析、限时督办解决。“特别是从企业最关心的融资问题入手,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引导企业把知识、技术这样的无形资产变为发展需要的资金流。近年来,为近百家企业融资9亿多元,受益企业数位列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市。”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三线城市蚌埠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有“高招”。
据王诚介绍,去年蚌埠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建立产业领军人才信息库,一揽子解决来蚌高端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目前,蚌埠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14个,国家、省级研发平台164个,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人。
蚌埠甚至吸引了一批国际大师的“青睐”。今年2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里奥·莫利纳在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设立工作站,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产业平台。去年,曾担任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科技顾问的卡尔森博士也来到蚌埠,建设卡尔森国际科技产业园。
除了“外引”人才,科教资源丰富的蚌埠也致力于“内强”。王诚介绍说,“内强”是指更多地把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自主权交给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吸引自己培养的学子留在本地施展才华,让在外打拼的蚌埠人更多选择回家创业,让在蚌埠长期工作的人才愿意落户扎根。
“坚持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除了给政策、给服务之外,目前我们将重点谋划推进建设高端人才公寓,让创新人才拎包入住、安心创业,形成各类人才争相汇聚、创业激情充分释放、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局面。”王诚说。
王诚表示,下一阶段蚌埠将支持引导驻蚌院所、高校、部队、企业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全面提升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平台支撑能力,重点推进中国兵器214所车用MEMS元器件、中国电科41所5G通信及太赫兹测试仪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显示触控一体化模组等一批成果和项目就地转化,培育更多“世界级”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