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和 佳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恩斯特·布洛赫是一位坚定的、富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希望的原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这一论断。布洛赫对“乌托邦”的定义击碎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基于现实可能性基础之上的哲学范畴。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乌托邦一词往往是消极的,且乌托邦理念是种空想,没有价值。正如张穗华先生所说:“如今连日常言谈中使用乌托邦这个词的口气,也带上了不屑的味道,成了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无稽之谈的同义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乌托邦式的幻想已经日暮途穷,可以休矣。”[1]然而,布洛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区别于传统抽象乌托邦的“具体的乌托邦”。所谓“具体”,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希望”“趋势”“现实的可能性”等重要特征,以此表达一种通过努力实践能够实现的美好希冀。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布洛赫对“乌托邦”的重新定义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学理认证。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具体的乌托邦,并使这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乌托邦精神焕发新意。
布洛赫从“尚未”这一哲学概念出发,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真实可能性的“具体的乌托邦”。在布洛赫的哲学思想中,“尚未”这一哲学概念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提倡乌托邦精神,用哲学去促使人们拥有乌托邦精神去改变世界。布洛赫将他的“尚未”思想总结为一个公式:“S还不是P”,即主词还不是宾词。“S”作为主语,即人作为主语是存在主观希望的,可以去付诸行动,而“P”则是可能性,是人们尚未完成的趋势和潜势。“还不是”将“尚未”的意境充分显示出来,包含了渴望与奋发向上的层面。布洛赫告诉人们要把世界看作是一个还没有完成的过程,是“尚未”,人和未来都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使作为主体的人充满激情地去创造未来的无限美好。
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并非旧式思维定式中的乌托邦概念。在人类的认知里,传统概念的乌托邦梦想着黄金国是“流着奶与蜜之地”,这虽是一种美好希望,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没有可能性,或者可能性极小,这种希望只会被现实所腐蚀掉。而“具体的乌托邦”则与抽象的乌托邦大相径庭,表达一种具有真实可能性、有希望能够实现的理念。它是在鼓舞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们不要执念于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要去积极争取更好的未来,用努力去创建更好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是以一种肯定的口吻来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并非是空想、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具有可能性的未来向度,是虽然暂时没有实现但终会实现的美好希望。
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现实的发展趋势之上,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和人们仅是存在空想、梦想的抽象乌托邦相对立,是可能实现的具体乌托邦。布洛赫在他的《希望的原理》等论著中提出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紧密联系,他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认为物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去获得未来,这种未来必须通过物质才可以实现。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可见,马克思认为物质和生活息息相关,生存离不开物质。布洛赫认为物质是充满趋势的可能性的存在,充满着向上的生机,提倡物质是具有可能性的,他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乌托邦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二者相互联系,并且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乌托邦,是基于现实可能性的理想。
自古以来,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一直在追寻着一种美好且自由的理想生活,哲学家们也在对这种美好的希冀努力做出探索,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支撑,这些设想便只能沦为空想,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想象。对此,马克思立足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经济学的角度首次对共产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目的是为了揭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人的生命和生活都被异化了,人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奴役的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状态,就必须扬弃自我异化、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建立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这种积极设想,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具体的措施,因而使共产主义具有了可行性,使共产主义成为努力的方向。马克思告诉世人,想要改变现状,拥有更好的生活,就得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通过努力去得到。正是在此意义上,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现实基础上面向未来的哲学,是具有“尚未”向度的具体的乌托邦。
布洛赫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的判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具有本质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虽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哲学家的目的不在于用理论去解释世界,而应该用理论联系实践。马克思的观点表明,人类面临的问题不是理论化,不是宏篇大论,而是通过实践去努力实现“自由王国”的目标,使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具有可能性,为自由王国的实现做铺垫。布洛赫强调马克思所讲的乌托邦是具有中介的乌托邦,马克思关于现实情况分析和未来趋势分析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与客观、可能性、实际相一致,因此马克思做出的分析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使得理论成为实践的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实践提供一种科学的、具有可能性的理论引导。因此,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介的乌托邦,不仅仅是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正确理论与努力实践共同为希望提供可能实现的基础。
布洛赫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抛弃旧式幻想,建立一种“具体的乌托邦”为人类指明道路,指导人类实践。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未来美好社会做出理论支持,更是提倡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社会实践,以此共绘未来世界的蓝图;马克思不是徒然等待共产主义,而是针对眼下社会境况,对未来社会做出预期,把人类的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这二者缺一不可,均是希望成为现实的重要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类需要同时具备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将二者结合起来做出有效规划及举措,在前进的道路上呈现确定性,让乌托邦精神成为走向未来的永恒动力支持。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现实性说明。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着我们的认知与实践,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将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使“具体的乌托邦”理念在现实中被认同和理解。
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具体的乌托邦”,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对人道化世界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布洛赫在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等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人道化世界的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只有充分体现人的价值意义,才可实现“具体的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是建立人道化的世界。在人道化世界的结构中,一个基本的主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思考人类的价值和命运,消除人的异化以及实现人的真正自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道:“只有在社会主义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此处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层面所指向的共产主义。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阐述,表达一种自然与人共存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对人类的价值关怀。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的影响下,个体在现实生活和思想意识中承受着异化带来的不安与苦恼,这种情况直接反映出非人道的存在特性。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哲学的目的不仅是用语言描绘世界,而是在于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去为社会做出改变与创造,为人类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举措。改变世界才能真正解决既有问题,绝不能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或者故弄玄虚地拘泥于语言游戏。
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前景的理解,我们从布洛赫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致性。哲学来源于爱智慧、追求智慧,它是大智慧的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一个人道化的世界。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是人道的、自由民主的世界。由于资本主义的人的异化与物化问题根深蒂固,现代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没有精神、不再关注人的存在意义的世界,因此有必要创建人道化的世界来消除这种非人道化的社会现象,努力消除异化,消除非人道化。布洛赫深刻体悟出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社会主义是自由、民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没有阶级斗争、消除人的压迫,使人成为人之本质的社会。正是在此意义上,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促进人类自由发展并且致力于创建人道化世界的理论。这表明,布洛赫对社会主义人道化世界的憧憬以及对消除异化、建立一种民主、没有阶级社会的迫切希望。共产主义是物质和精神共存的社会,布洛赫希望人们能够拥有乌托邦精神,共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实现既人道又民主的社会。
布洛赫在他的思想中充分体现出对人道化世界的期望,他极为欣赏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相关论断,并从民主与自由的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在布洛赫看来,消灭异化的目的是创建具有人道化的世界,而人道化世界就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天赋人权思想进行传承,使社会成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人类不再受阶级的束缚,真正拥有自由与权利。正如他所说:“没有无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无民主的社会主义,这是决定未来的一种相互作用公式。”[4]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赫对“民主”的重视,认为在社会主义中民主是核心,人类拥有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体现,实现民主才能实现人道化的世界,使人类走上希望之路,走进美好的世界。
总而言之,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是基于马克思哲学充满了对人类的关怀,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布洛赫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理论辩护,并且赋予“乌托邦”这一概念新的意义,使“具体的乌托邦”充满了新生命。在布洛赫“具体的乌托邦”的理论框架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主题,人类在改变客观条件的同时也再改变传统文化认知,改变病态的生存状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道化成为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使理想成为现实。
[1] 张穗华.大革命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105.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4] 恩斯特·布洛赫.天赋人权与人类尊严[M].法兰克福:苏卡尔姆谱出版社,196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