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洋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首先,确定审美标准。让大学生充分明确好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美,审美不是限制在外部形象上,形式只是获得美感,心灵美才能起到陶冶人内心灵魂的作用。思想、品质往往属于内在东西,能展示个体的审美水平、审美层次与能力,让大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明确美的核心是思想纯正、品质高尚,追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记住实践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也是持续进行的,不断历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丰富大学生审美知识。大学生审美主体知识掌握水平,和审美素养的高低具有正相关关系,加强大学生审美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需要全面丰富大学生审美知识。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等,让大学生对哲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人文、自然科学等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品质。丰富的知识能帮助个体通过丰富的情感、想象力去欣赏、感受美,便于更好理解美。人文素养的教育要与大学生专业教育相契合,逐渐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让人文素养、专业素质教育实现契合,构筑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格调与文化品位。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真谛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审美理念始终将对人的关怀贯穿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这一对人的关怀不仅包含身体的关怀,也包含对心灵的关注。审美教育担负人文导向的社会使命,审美自然的人文导向作用,强调在实施审美教育中,创造真善美情感分析力,激发对高尚理想的持续追求,坚持内外兼修,实现个体审美教育的自我发展。
其次,强调关联性原则。一般来讲,审美教育涉及的范围广,这在教学理念、方法上,要注重创新,美育与德智体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融通。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兼顾德育、智育方式及内容,实现德智体美之间的和谐共处,实施审美育人的过程中,做到彼此间相互支持。
审美属于双向教育活动,教师要具备传播美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去确立科学的审美观。在开展教学的活动中,学生直接接触到的是教师,为此,教师要关注细节,起到表率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平常的衣着、发型等方面要做到得体,展示其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做到谈笑自如、从容优雅。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将所有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通过开设服饰文化、现代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去品位美好生活,不断提升个体素养。当然,教师的美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才能美、人格美,尝试采用美的语言、形象及心灵去进行陶冶感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影响,为学生确立好的审美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不仅善于将自身的知识、技能来教育学生,并尝试用其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健康的审美观。
大学生本身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比如舞蹈、雕塑、文学、音乐、书法等艺术欣赏课,充分利用其审美路径去开发艺术潜能。审美艺术的重要资源是高雅艺术,对大学生开展高雅艺术,让学生在享受中获得精神陶冶,升华情感。通过欣赏音乐课,传授音乐专业理论课,欣赏国内外著名曲目,并加强作品分析,从经典音乐作品入手,清晰了解作品表达主题,深化大学生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创新,不仅要确定审美标准,丰富大学生审美知识,坚持审美教育的人本性与关联性原则,又要注重教师提升审美传播素养,营造美的艺术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