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周 谢 敏(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世界舞台提供智慧和方案的重要支撑[1]。随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最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人才的支撑,产业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往往比较发达;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往往比较落后。当前,四川正“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内江正“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内江实践再上新台阶”,内江产业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之际,迫切需要职业院校紧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内江产业发展水平。
从全国宏观层面来讲,深化产教融合面临诸多瓶颈制约。一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偏重于院校自身发展而忽略面向经济建设的发展;二是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不足,使得企业方面缺乏动力;三是产教供需双方对接困难,市场的优秀力量难以进入职业院校专业教学[3]。这是产教融合在全国范围内来讲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此同时,内江产教融合还面临着个性问题。
内江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有不错的工业底子,曾经也有不错的职业教育配套。然而随着内江工业效益的下滑,内江的职业院校数量在不断下降,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在萎缩。目前相对有竞争力的职业院校仅有两所: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和内江高级技工学校,分属教育和人社两个系统管理。市内多数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传统封闭办学的思维和情况比较严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就业方面,较少从“产专互助、人才共育、师资共享、基地共建”的深层次进行合作,对校企(行)共建专业、院系、工作室缺乏尝试,“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差距较大。教师由于自身技术技能水平不高,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为行业提供服务者较少;招收本地生源比例比较小,学生毕业之后多数“孔雀东南飞”,或者到成渝两个特大城市发展,真正留在本地服务地方产业者较少。因此,无论是在教师技术技能服务还是学生作为地方产业人才支撑两个层面来看,内江职业院校对地方产业贡献都比较有限。
职业教育是服务于产业的一种类型教育,“产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源头活水”,“企业”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天然伙伴”。作为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中重要的一区,内江市是全省一并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三个市之一。然而,内江的企业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行业领导型企业、技术链上游企业极少,产业中先进的技术、技能、人员、信息难以参与本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难以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内江产业零星、门类不齐、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支撑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因此,市内职业院校无法立足内江产业发展办专业,没有围绕本土企业提质升档需要开设课程,进而影响办学水平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投入水平较低,投入方式单一,出台有利于职业院校发展的政策措施较少,尤其是鼓励本市毕业生留在内江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不足;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下”而“不放”,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获得感不足;统筹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力度不够,未在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产教”双方衔接不到位,未建立起持续发展的机制。
1.培育以“大型企业、行业领导型企业、技术链上游企业”为主要代表的产业链主体
产教融合讲的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其本质体现的是产业发展对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4]。企业是产业链的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没有优质企业的引领,产教融合终究是一句空话。内江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不够优质,即大型企业、行业领导型企业、技术链上游企业极少;企业对产教融合的热情不够、通道不畅、利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培育若干个大型企业、行业领导型企业、技术链上游企业,否则职业院校无合作对象,亦就没有产教融合的“土壤”。
2.培育以办学水平较高的职业院校为主要代表的教育链主体
要改变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更需要职业院校自身要提质升档,增强对产业的贡献能力。地方政府应集中资金、资源、人才支持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优质高职院校,支持内江高级技工学校创建“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的特色性技工院校。在建设新校区、布局市级公共实习实训中心、国家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打造高水平师资、推动专业优化与教学改革等方面予以支持与投入。
3.培育以互益组织为主要代表的中介组织主体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涉及多个形态,需要多方支撑。政府应支持、扶强一批行业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给予政策与财政经费支持,发挥互益组织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中介作用。
4.培育以金融机构为主要代表的支撑主体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不管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在促进社会公平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很重视,社会很期待,但地方投入有限。多数职业院校面临着办学经费紧张的现实窘况,在“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基本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校企合作等方面需要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因此,政府应培育以金融机构为主要代表的支撑主体,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1.制定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
包括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在操作层面出台系列措施,探索“教育企业”制度;给予校企合作的企业更多的税收减免政策,允许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使用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等。
2.出台地方职业教育合作的政策指导文件
如明确提出: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工作;支持职业院校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开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班级与企业等多层次合作办学;支持职业院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场地。
1.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产教融合中的联结作用
专项经费支持地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有效集合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力量,在横向上加强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性的联结,在纵向上形成人才培养链上的联结。
2.发挥职教联盟在产教融合中的牵头作用
支持市内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市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区域内相关的中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组建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公共平台。
3.大力支持职教园区建设
建立内江职教园区管委会,加强对入驻院校的管理与服务,鼓励更多的职业院校入驻职教园区;完善职教园区和产业园区的有效对接机制,产业园区与职教园区协同发展。
1.创新治理体系
建立内江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级领导担任会议召集人,政府产业部门、教育部门及市内企业代表、主要互益组织负责人进入联席会;倡导“大职教”观念,由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领导、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对全市区域内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管理;成立内江职业教育与经济研究院(中心),加强教育与产业研究与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新型治理模式,构建校董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组织。
2.改进经费投入
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以财政政策促进多元社会性投资;建立有效的利益补偿和保障机制,降低产业部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的风险。
3.开展产教融合试点
支持县区、学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产教融合试点任务、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启动市级产教融合工程,重点开展校企合作、职教集团、产教联盟、混合所有制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试点任务,通过3-5年时间形成一批产教融合“内江经验”。
4.加强绩效考评
建立针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中介组织在产教融合活动中的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强化绩效考评。
“服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5]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方位。职业院校应主动肩负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双促进、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