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最近几年,大学英语课程在逐渐暴露出时效低、课程散乱和老师怠慢等弊端,针对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变革从未停止过,但是成效也不尽人意。笔者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了一些课程结构变革的不足之处,这些变革的侧重点虽然看上去并不相同,但是你仔细观察,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围绕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定位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对于课程改革这样连接教学与课程的重要纽带却无人问津,很少有人提及。撰写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将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立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层面基础之上,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结构变革的关键之处,只有通过对现在发生的课程结构变革进行重点整改,并且对未来大学英语发展中应该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大学英语的弊端。
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意义在于学者对关键意义的认定,用大学英语中存在的特点,基于现在的变革措施来进行有益的探索,一旦进行实践,就会被我们发现,这些思路是发挥了真正的效应的。首先在课程的革新内容上,我们可以用以前的专业术语来探讨,其预期程度往往与现实不符,与最初的理论相比,该论证强调了学术语言能力而不是非专业知识,这一预期构想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难题:一是“普通化的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二是“学术英语的培养是否可以通过学术语言来培养。”以上两个难题对成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是课程的教学革新,最近几年提出的的项目教学维持了原课程结构的不变,还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来革新语言知识的积累。许多一线教员认为:老师并不是根据一本教材才知道要讲什么,他们更希望的是怎么才能更利于讲,因此大学英语老师更应该注重语言情景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的困惑,为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打下坚实基础。
(二)灵活搭配内容与形式,进行项目设计规划
语言能力在教学中的可行性是大学英语项目课程成功的关键。具体的思路有以下两点:
一是灵活搭配内容与形式。设计大学英语项目课程时,不能原方不动的抄袭课程项目中的内容和方法,应采用具体的搭配思路:以特定的项目附加条件来看,“拿来主义”的方法从个性语言中选取;文本内容的专业化和普通化,要以共性语言来搭配;共性语言与附加语言可以适用于课程教学的仿真程度。以英语口语交流的方式来弥补信息反差,最后以正确的判断来检验交际成果。
二是项目设计的规划。项目设计对于大学英语来讲有两个倾向,项目过大会导致课时过长,教学成果不理想;项目过小又会导致模块形式不新鲜。而项目课程的中心思想是规模适中,以所需的知识来完成最终的交际目的。
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能力的养成课程,与知识的积累相比较,编写教材的框架要完整:
第一,同类别和同概念的大学的语言分析表由教材出版社来决定,每一个项目的串联,依据项目设计的标准,编写项目课程表。
第二,指定的大学在项目课程的内容上进行个性化的改良,在指定专业上补充附加的项目设计。
第三,学校在英语教学时间中,要不断采取师生的建议,将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第一时间反映给出版社,在一个学期里进行项目课程表的装订。
第四,课程变革收取的费用。这种编写方式减少了成本,学校就应该适当调低教材的价格,来优惠学生。如教材中出现的广告植入,就应该有第三方承担费用。
实践中的课程变革的重点是需求分析,外语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工具为主要手段的。需求分析是展开信息源的主要工作,分析的越细致时效性就越强。然而,在以往的资料中显示,大学英语的需求分析存在的缺陷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的信息源采集,扩大采集范围,把专业的语言诉求纳入到分析中去,细化问卷设计量表,为以后的客户主观信息源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信息源的收集,从语言采集个语言任务采集两方面来搜集客观信息源,引入一些日常的中文语言文字,为真实语言录入补充英语转换版本。
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出现的雷同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是课程内容造成的,实际上课程结构造就了这一现状。有些学者在回忆“最不满意大学英语的哪一方面”这一问题上,对以往的学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最不满意的地方不是课程内容,而是千篇一律的“读单词、背单词、课文学习、巩固练习”这样乏味的课程结构。这种机械的带有独立学科色彩的课程结构模式,使很多学生对英语产生排斥心理。然而,在面对知识整合、关注语言能力的英语课程结构时,大学英语的课程优势得不到发挥,弊端却被显露的一览无余。
专业英语是存在于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中最早的课程类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张大学英语“普通英语”的取向的学者认为,只有掌握了语言的共性部分,才能有利于其他方面的掌握,“专业英语”只不过就是在掌握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再更深入学习时所掌握的。有学生认为,在学习专业英语时感到困难,摸不清方向问题;还有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英语的目的就在于储备丰富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因此仅仅掌握专业英语,而缺乏对国外历史、文化、政治的了解,也是学不好大学英语的。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在交际中应用最广泛的。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中语言文化类课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大学英语在课程在这方面的建设就比较淡薄。尽管课程结构中包含着语言文化类课程,但是在实际中开设较为常见的还是英语国家,如欧美文化、西方企业文化等;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设置确是寥寥无几的,只有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设置了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课程,而我国其他大学并没有并没有体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课程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并没有站的一席之地。可事实证明:很多学者都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中严重忽视了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设置。
理论源于实践,这是古往今来的一个道理。大学英语也是一样,但是现在的大学都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却没有想过让写生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学生专业水平很硬,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工作中,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项目课程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结构模式,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发现的,由其学生克伯屈完善的,针对问题教学而创立项目教学,该模式的核心在于,任何把知识积累作为特征的课程模式都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条基础。特别是在一些极其注重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地方,才能以不科学的课程分类来进行关联和掌握。这种项目课程结构模式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改变由于课程内容雷同造成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把学生的兴趣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优势。所以把课程结构作为大学英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任务引领的必然趋势。让学生更好的沉浸到英语语境的氛围中,才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变革的当务之急,引入新的课程结构模式才是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弊端的关键之处。
在设置专业的英语课程结构时,要与各院系、各专业老师进行沟通,在专业对口的英语课程中,老师要进行双语教学,设置那些共用性强、适用面广的课程结构,专业英语技术类、专业英语学术类、职场英语类。把这些课程放到大三课程当中,如果开设过早,怕学生遗忘,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刚进入到工作中就可以应用到。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因此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意义重大。中国文化类课程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民俗习惯等。在开设这类课程时,就要求授课的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还要精通英语知识。因为实际教学难度比较大,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大学,可以通过聘请外教来实现,在固定时间内教授这门课程。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学到更系统的大学英语。
在同学们学习英语理论课程的同时,学校还要考虑给学生增设实践英语课程,在学习完一类英语专业知识后,就要针对这类英语知识开展英语实践课程,让学生明白语言的情景,知道什么样的英语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使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学英语,从而促进大学英语的快速发展。
本文所阐述的是课程结构的变革思路,并没有完全否定关于其他教学讨论中的课程方法,而是觉得有助于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现状,把课程结构中的项目化变革作为大学英语的重点。在中学英语的基础学习中,和毕业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有限使用背景下,我们应该坚持以一般语言能力为目标,走出一条贴近学生生活、快速进入情景为课程基础的道路,以多样化语言项目为框架的教学之路,最大限度改变大学生的英语课程结构,早日摆脱现有困境,为学生的国际交流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