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里祭尊

2018-04-03 17:00
关键词:三老

张 信 通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汉代乡里社会的“里父老”学界有充分研究,而地位明显比里父老高的里祭尊却没有受到学界足够重视。大部分论著提到的里祭尊多以附随的形式出现,“社祭时的具体执事者称社宰、社祝、祭尊,是宗教巫术者的称谓。”[1]王子今指出:“秦汉时‘里’的首长除‘里典’外,又有‘里正’、‘里吏’、‘里中长老’、‘里魁’、‘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等种种称谓,制度并不一样。”[2]王先生认为“里父老”、“里祭尊”皆为里吏之首长,二者是同义词。黄士斌说“祭尊是当时里父老长者的尊称,主祭祀之事”[3]。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有一段话谈到里祭尊:“作为里社的主持者,还有社宰、祭尊等称谓……已转移了出来。”[4]223-224宋杰《汉代产育风俗探析》等数篇论文[5-7]仅提到了里祭尊,没有过多论述。因此,笔者拟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对里祭尊进行考察,以期对里祭尊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 里祭尊称谓认定

里祭尊虽没有引起学界足够关注,但这一专称的确存在,金石史料中含有里祭尊权威信息。秦汉官印中有不少含有“祭尊”信息的印文收录,《故宫博物院古玺印选》有一枚“孝子单祭尊”[8]8印。《汉铜印原》收有“外里祭尊,孝悌祭尊之印”[9]71两枚。《汉印文字征》收有“孝子单祭尊,外里祭尊,杜祭尊印,酒单祭尊,孝悌祭尊之印,米粟祭尊,宜土祭尊,东单祭尊”[10]5,59等多枚祭尊印。《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收有“孝悌祭尊之印,安民里祭尊印,始乐单祭尊;外里祭尊,长生安乐单祭尊之印,孝子单祭尊;东昌祭尊,莱里祭尊,质山祭尊,米粟祭尊,脯中祭尊,金门祭尊,隐昌祭尊,酒单祭尊;安成祭尊,宜土祭尊,长久祭尊,富阴祭尊,作为祭尊,少年祭尊;西成祭尊,单人祭尊,南孟祭尊,霸西祭尊,祭尊佰,祭尊印,新宁单祭尊印,千秋乐平单祭尊,宗单祭尊,安民千岁单祭尊之印,千秋乐平单祭尊之印;万岁单祭尊印,千岁单祭尊印,祭尊之印,长生单祭尊之印,祭尊私印,祭尊,阳山尊印”[11]70-179等更多祭尊印。施谢捷对《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两枚祭尊印做了改错和补释,订补序号同原书序号,间隔号前为原释文,间隔号后为订补后释文:“0996:质(19)中祭尊·中祭尊;1010:(20)佰祭尊印·紬佰祭尊印。”[12]《中国历代篆刻集粹2·官印·私印》(秦—南北朝):“安民里祭尊印,外里祭尊,乐安广世大尊;始乐单祭尊,孝子单祭尊;酒单祭尊;隐昌祭尊,千秋乐平单祭尊印,千岁单祭尊毋极印。”[13]34-58《增订汉印文字征》“孝子单祭尊,新成左祭尊,外里祭尊,祭尊私印,杜祭尊印,酒单祭尊,步昌祭尊,脯中祭尊,孝弟祭尊之印,长生安乐单祭尊之印,米粟祭尊,宜士君祭尊,东单祭尊,隐昌祭尊”[14]6-662等枚。《汉印分韵合编》收录“宜土祭尊,安民千岁单祭尊之印,安民里祭尊印,外里祭尊,孝弟祭尊之印,宗单祭尊,乐安广世大尊,孝子单祭尊,千秋乐平单祭尊印,酒单祭尊,东昌祭尊,金门祭尊,米粟祭尊,万岁单祭尊,千岁单祭尊无极印,上宫祭尊,千岁乐平单祭尊印,长生安乐单祭尊之印,万岁单祭尊印,千岁单祭尊毋极印”[15]18-424等含有祭尊信息方寸印。各书著录官印可能会有部分重复现象,我们对于重复收入之官印难以考证,故均列出。

1973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缑氏公社郑瑶大队南村的“汉代买田约束石券”提供了关于祭尊可靠而详实的石刻信息:“建初二年五月十五日侍廷里父老僤祭尊于季主疏左巨等廿五人共为约束石券。”[3]于季是侍廷里的祭尊。从秦汉方寸印和约束石券文存可确认,里祭尊这一专称存在无疑。

从金石文存信息可以看出,“祭尊”印有一类是“××里”祭尊,比如外里祭尊、米粟祭尊、宜土祭尊、安民里祭尊印、东昌祭尊、莱里祭尊、质山祭尊、脯中祭尊、金门祭尊、隐昌祭尊、安成祭尊、长久祭尊、富阴祭尊、作为祭尊、西成祭尊、南孟祭尊、霸西祭尊、乐安广世大尊、上宫祭尊等,“外里、米粟、宜土、安民里、东昌、莱里、质山、脯中、金门、隐昌、安成、长久、富阴、作为、西成、南孟、霸西、中、紬佰、广世、上宫”等显然是居民单位里的名称。祭尊有时亦称“大尊”,如“乐安广世大尊”。以上不少印文确证汉代基层居民单位的里设有里祭尊一职,这一职位名称究竟有何职责,我们试做探讨。

二、 里祭尊负责里中社祭费用筹措

里祭尊大量金石文字信息的存在,表明这一特殊里吏在基层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传世文献对这一专称的职任没有记载,但承担着一定社会职能则可以肯定。探讨里祭尊的社会职责,我们从《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说起,约束石券为我们认识里祭尊的职任提供了可靠论证依据,释文如下:

建初二年五月十五日侍廷里父老僤祭尊于季、主疏左巨等廿五人共为约束石券。里治中乃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起僤,敛钱共有六万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僤中其有訾次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客田借与,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即訾下不中,还田转与当为父老者,传后子孙以为常,其有物故,得传后代户者一人。即僤中皆訾下不中父老,季、巨等共假赁田,它如约束。单侯、单子阳、尹伯通、锜中都、周平、周兰、父?老?周伟、于中山、于中程、于季、于孝卿、于程、于伯先、于孝、左巨、单力、于雅、锜初卿、左中、文□、王思、锜季卿、尹太孙、于伯和、尹明功。[16]11-12

券文前人多有论述[17-26],但争论的焦点不是父老僤祭尊的相关问题。石券中出现了四种里吏:父老僤祭尊、里主疏、里治中、里父老。祭尊于季的地位明显高于里父老,我们有理由说明两者的尊卑关系:一是祭尊职位任期长。“即僤中皆訾下不中父老,季、巨等共假赁田”,僤中所有里父老经济条件达不到任里父老的标准时,由于季等人负责“共假赁田”,祭尊于季领衔,是第一责任人。看得出祭尊于季的任期没有期限,大约只要健康允许,可以长期担任。但里父老职位却是定期轮流制。二是祭尊任职条件高。“僤中其有訾次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客田借与,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即訾下不中,还田转与当为父老者”,充任里父老职位的标准是“有訾次”,经济条件达到即可轮流担任里父老。经济条件达不到,“即訾下不中”,必须把里父老职位让与轮到经济条件达标的下一位,“还田转与当为父老者”。券文意义明白,担任里父老一职的条件是唯一的:经济达标。祭尊人数设置,一里之中多为一到二人,和经济条件相比,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要求更高。三是祭尊和里父老的任免权有别。在秦汉所有里吏中,只有里正和祭尊有方寸印,说明这两种里吏的地位最高。里正的任免程序较为复杂,其提名权在乡政权,提名结果必须上报县令、县尉两人知晓,任命权在县政权。里正任命处理迅速,由县二把手县丞主办,以急件文书回复。秦朝对里正的任职有专门的立法条文,汉承秦制,吸取亡秦之教训,汉朝更重视基层政权建设,里正的地位不会比秦朝的里典低,湘西里耶秦简“J1(8)157A面”和“J1(8)157B面”[27]184有明确反映。和里正的任职相比较,祭尊的地位仅次于里正,其任命权至少在乡政权,可能在县政权。而里父老一职的担任,有父老僤商定即可,最多不出里政权。

父老僤祭尊可能是侍廷里祭尊,也许只是父老僤祭尊,或一身二任。父老僤祭尊的地位已明显高于里父老,里祭尊的地位至少和父老僤祭尊等同。我们重墨阐明里祭尊和里父老的尊卑关系,目的为了说明一点:里祭尊比里父老的地位高出一截。所以,里内的重要公共活动需要里父老或者里祭尊参加的,首先考虑的当是里祭尊。那么,里祭尊的职责包括哪些?文章开头已有说明,宁可、宋杰、马新、王育民各家说的明白,社祭是里祭尊的职责,众家所云皆是,社祭是里祭尊的职任之一,我们进一步探讨里祭尊分担的公共职责,以揭示其隐含的深层社会意义。

《史记·封禅书》载:“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财以祠。制曰:‘可。’”[28]1380《汉书·郊祀志》亦有记述:“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制曰:‘可’。”注:“师古曰:‘随其祠具之丰俭也。’”[29]1212县级以上政权社祭和腊祭有官方负责,里中社祭由里内民众自理。国家以诏令的形式将里内祭祀规范制度化,把每年春、秋社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里社祭祀一年春秋两次,《白虎通疏证·右总论社稷》曰:“岁再祭之何?春求秋报之义也。故《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30]84里中社祭、腊祭费用“各自裁以祠”,祭祀祠具必备,花费多少有民众决定,自己筹措。《三国志·邴原传》写到里中民众敛钱社供:“原恶其由己而成淫祀,乃辩之,于是里中遂敛其钱以为社供。后原欲归乡里,止于三山。”[31]353肉是社祭必须的供品,“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注:“《索隐》其里名库上里。知者,据蔡邕《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云‘惟斯库里,古阳武之牖乡。’陈平由此社宰,遂相高祖也。’”[28]2052社宰陈平是库上里里社的领导成员之一,分肉是社宰的职责,父老僤祭尊的职位在社宰之上,表扬陈平的父老很可能是里祭尊。祭祀过的肉叫脤,“受命于朝,受脤于社。”注:“脤,宜社之肉,盛以蜃器。”[32]382“成肃公受脤于社,不敬。”注:“服虔曰:‘脤,祭社之肉也,盛以蜃器,故谓之脤。’师古曰:‘以出师而祭社谓之宜。脤者,即宜社之肉也。’”[29]1357“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有常服矣。弗获而龙,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29]1365又如“论曰: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注:“《春秋左氏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脤,宜社之肉也。”[33]2313-2314边疆地区也有社,《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对祠具:鸡一、黍米一斗、稷米一斗、酒二斗、盐少半升。”[34]18“买葱卌束,束四钱,给社。按:‘葱’Z、T作‘芯’。”[34]49又如《居延新简》:“□大枻社,社便为祷之,毋□□。542A。”[35]455文献所载表明社祭是每个里必须举行的活动,社祭需要供品,边疆和中原风俗相似。

春、秋社祭的费用《汉书·食货志》有反映:“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29]1125班固所言当是概数,是基本史实的反映,一家五口的年收入除去田税、基本生活费,余钱穿衣尚缺四百五十钱,这还不包括婚丧嫁娶及政府其他临时的赋敛征收。春、秋两次社祭还需三百钱,这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社祭时常有器乐伴奏,民众组织形式多样的演出,以娱社神。“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29]1232《盐铁论》所载:“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象。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注:“《礼记·祭法》:‘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郑注:‘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汉书·郊祀志上》:‘民里社各自裁以祠。’”[36]382所谓“椎牛击鼓,戏倡舞象……鼓瑟吹笙”。皆社祭欢乐场景,富者、中者、贫者的社供和参与的娱乐活动大有差别。《淮南子》:“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尝试为之击建鼓、撞巨钟,乃始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注:“穷鄙之社:穷巷之小社也。盆、瓴:器,叩之有音声,故曰‘自以为乐’也。仍仍:不得志之貌,仍仍或作聆聆,犹闻也。逵吉按:‘乃性仍仍然’,‘性’本皆做‘始’。”[37]108乡里民众社祭时上演不同节目,有鼓舞乐伴奏、演出道具、歌舞统一服装等,器乐、道具、服装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们现在容易明白,侍廷里二十五户敛钱买田之目的。学者就“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有两种理解,宁可先生认为此“当即指以此田上的收获物充当里父老的使用费用”[18]。林甘泉亦持此看法:“这是对担任里父老者的一种酬礼,故而所买之田就成为‘容田’。”[17]邢义田[22]218、林兴龙[38]122等多数学者赞同这一观点。少数学者持另一见解,以俞伟超和黄士斌为代表,俞先生说“用八十二亩‘容田’来供应当时颇为繁多的社祀等礼仪活动……这就反映出‘容田’的实质上的占有权,也是纯粹公有制的”[19]122。黄先生说“左巨等人敛钱买的八十二亩土地,很明显,就是做僤中活动经费用的”[3]。二是“季巨等共徦赁田”。这一长期争讼的问题现在可以结案,首先从逻辑上分析,假设宁可和林甘泉等多数学者的观点成立,那么,侍廷里二十五家敛钱买田,再由这二十五家父老轮流耕种,还不如每户各买一份,常年各家自种自收。照这样说,敛钱买田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不是指田产收入充当父老的酬礼和活动费用,而是用于里中开销,其用途之一便是供里内社祭使用。

里祭尊既然主事社祭,筹措社祭的各种费用自然与这一里吏有直接关系。以理而论,社祭的费用当是按人头平摊到一里民众之上,这样做上户、中户承担得起,但对于多数普通民户,正如上文《汉书·食货志》所言,他们的收入连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再收取三百钱社祭费用,多数民户无力承担,这自然加大了基层的不安定因素。农业国收入有限,国家的经济能力负担不起庞大的基层开支,社神又是民众的信仰神,不得不祭,国家又将其制度化,如何解决社祭费用即是一大问题。里祭尊德高望重,借助他在里中的影响,由他牵头倡导富户自愿募捐,购买田产,而成一劳永逸之事,侍廷里父老僤集资购田正反映这样的事实。从石券内容来看,里祭尊处事练达,其运作过程也体现了里中富户顾大体、识大局、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由里祭尊负责,成功筹措社祭活动经费,大大减轻了民众经济负担,弱化了基层动乱因素,起到了维护基层社会安稳的作用,这在生产力还相当低下的汉代,其意义不可低估。

三、 里祭尊负责里中求雨、止雨活动相关费用筹措

秦汉以农为本,农业丰收与否,关系着民生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问题,事关社会安危大局。旱灾直接影响农业丰收,久旱不雨,政府禳解旱灾措施之一即是有组织的公共活动——求雨。求雨全过程复杂繁琐,里中求雨,其活动场地以里社为中心。春旱求雨,“凿社通之于闾外之沟,取五虾蟆,错置社之中。”[39]432季夏求雨,“亦通社中于闾外之沟,虾蟆池方五尺,深一尺。”[39]434秋季求雨,“虾蟆池方九尺,深一尺。他皆如前。”[39]435“他皆如前”此处略写,省去了与社有关的文辞。冬季求雨,“虾蟆池皆如春”[39]436,此处记述和秋季相同,略写。四季求雨都以里社为活动场地。止雨同样以里社为活动中心,“令县乡里皆扫社下。”[39]437“敬进肥牲清酒,以请社灵,幸为止雨……敢告于社。”[39]438“阖水而开火,以朱丝萦社十周,衣赤衣赤帻。”[39]438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汉武帝二十一年八月甲申朔曾有止雨活动实例:“鼓用牲于社,祝之曰:‘雨以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以请社灵,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意常在于利民,愿止雨,敢告。’鼓用牲于社,皆一以辛亥之日,书到,即起。”[39]439止雨下达有官方文书,显然由政府负责。“啬夫里吏、正、里人皆出,至于社下。”[39]439止雨活动中,相关基层官吏、全体里中居民到里社集中。王充所言,“雩祭得礼,则大水,亦古礼也。”[40]680雩祭求雨以社为中心,所谓“鼓用牲于社”是也。王充以时人的认识解释水旱,天旱因阴阳不合造成,求雨于社是消除灾变的手段,“礼:祭也社,报生万物之功。土地广远,难得辨祭,故立社为位,主心事之。为水旱者,阴阳之气也,满六合,难得尽祀,故修坛设位,敬恭祈求,效事社之义,复灾变之道也。”[40]679王充本人并不相信求雨,“求雩祭之说,实孔子之心,考仲舒之意。孔子既殁,仲舒已死,世之论者,孰当复问?唯若孔子之徒,仲舒之党,为能说之。”[40]681他明显有批评孔子和董仲舒之意。《汉官六种》所记亦表明止雨以社为活动中心,“成帝二年六月,〔四○〕始命诸官止雨,朱绳反萦社,击鼓攻之,是后水旱常不和。续汉志补注。”[41]103亦知止雨活动从成帝二年成为政府基本职责之一。《通典》对两汉求雨、止雨行为有明确表述:“汉:承秦灭学,正雩礼废。旱,太常祝天地宗庙。武帝元封六年,旱,女子及巫丈夫不入市。成帝五年六月,始命诸官止雨,朱绳乃萦社,击鼓攻之。是后水旱常不和。后汉: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各扫除社稷,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以求雨。闭诸阳,衣皂,兴土龙,立土人舞童二佾,七日一变如故事。反拘朱索萦社,伐朱鼓。祷赛以少牢如礼。”[42]1202-1203亦明社是求雨、止雨活动场所。

社祭既然由里祭尊主事,求雨又以里社为活动中心,而社祭的目的本身也是为民祈求风调雨顺,“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30]84“春求秋报之义也。”[30]84里中求雨、止雨活动专职负责人会是谁?“里正父老三人以上,祝一人,皆斋三日,各衣时衣。具豚一,黍盐美酒财足,祭社。击鼓三日,而祝。”[39]437“里正父老”,父老是什么?中外学者对父老这一相关问题有较多研究,前人研究就父老这一称呼存在着两种相互抵牾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父老是专称,一种认为是泛称。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说:“‘父老’也常被称为‘父兄’……还有长老。”[43]142-159马新认为“‘父兄’即父老”[23]。不少学者持此观点,笔者接受这一观点:秦汉时期乡里社会的父老是泛称。而“里正父老三人以上”之父老明显不是一般的父老,他承担着里中重要公共职责,这里的父老当是里祭尊。汉代里吏中所见到的方寸印,只有里正和里祭尊两大类,两类里吏印至少说明其所代表的两种里吏地位尊崇。这里的父老参加止雨,代表里举行公共活动,地位又仅次于里正,该是里祭尊。

里祭尊主事求雨、止雨,不仅需要官吏、编户齐民参与,还需要一笔经济投入。首先必备基础建设设施,春旱求雨,“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39]427“(虾蟆)池方八尺,深一尺。”[39]429夏求雨,“为四通之坛于邑南门之外,方七尺。”[39]431季夏祷山陵以助之,“为四通之坛于中央。”[39]433“虾蟆池方五尺,深一尺。”[39]434秋季,“为四通之坛于邑西门之外,方九尺。”[39]435“虾蟆池方九尺,深一尺。”[39]435冬,舞龙六日,“为四通之坛于邑北门之外,方六尺。”[39]435不同时节求雨,所用坛、虾蟆池的位置、大小不尽相同。其次,需用颜色、长短大小、数量不同的土龙。春季,“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39]428夏季,“以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39]432季夏,“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39]433秋季,“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39]435冬季,“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39]435龙的制作另有讲究,“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39]436。再次,季节不同,祈求不同的神灵。春,“其神共工”[39]427,夏,“其神蚩尤”[39]431,季夏,“其神后稷”[39]433,秋,“其神少昊”[39]435,冬,“其神玄冥”[39]435。塑造不同的神像,精雕细琢,是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不同的神灵当有不同的神所,有专人护理。

第四,祭品用量颇大。春,“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脯。”[39]427“取三岁雄鸡与三岁豭猪,皆燔之于四通神宇。”[39]429“具老豭猪一,置之于里北门之外;市中亦置豭猪一。”[39]430天有幸降膏雨,为示感谢神灵,“报以豚一,酒、盐、黍财足,以茅为席,毋断。”[39]430夏,“祭之以赤雄鸡七,玄酒,具清酒、膊脯。”[39]431“取三岁雄鸡、豭猪,燔之四通神宇。”[39]432季夏,“祭之以母肫鸡,玄酒,具清酒、膊脯。”[39]433秋,“祭之以桐木鱼九,玄酒,具清酒、膊脯”[39]435。冬,“祭之以黑狗子六,玄酒,具清酒、膊脯”[39]435。“具豚一,黍盐美酒财足,祭社。”[39]437-438“敬进肥牲,以请社灵。”[39]439

第五,服装和器乐。春,祝“服苍衣”[39]428,小童八人“服青衣而舞之”[39]429,田啬夫“服青衣而立之”[39]429。夏,祝“服赤衣”[39]429,壮者七人,“服赤衣而舞之”[39]429,司空啬夫“服赤衣而立之”[39]432。季夏,祝“衣黄衣”[39]433,丈夫五人,“服黄衣而舞之”[39]433,老者五人,“衣黄衣而立之”[39]433。秋,鳏者九人,“服白衣而舞之”[39]435,司马“衣白衣而立之”[39]435。冬,祝“衣黑衣”[39]435,老者六人,“衣黑衣而舞之”[39]436,尉“服黑衣而立之”[39]436。不同季节参与者所穿衣服颜色不同。器乐必不可少,春求雨“闻鼓声”[39]430。雨水多伤稼,求神灵止雨,“击鼓三日”[39]438,“鼓而无歌”[39]438。董仲舒任江都相时曾下令内史中尉下发文书止雨,“鼓用牲于社”[39]439。

坛、虾蟆池大小从九尺到五尺,三十五条土龙的长度从九丈到二丈五尺不等,不同颜色的服装,用量较大的供品和祭品,不同神灵的塑像制作及安放,所用器乐,仅此几项所需费用已不是小数字。如何解决经济来源问题?上文已明,里中社祭费用“各自财以祠”,国家明令由民众自理,里祭尊负责里中祭祀,社祭费用靠他落实,求雨、止雨相关费用的筹集也当是他的职任。

四、 里祭尊一职的社会意义

里祭尊由里内长老充任,上文已有解释,汉代老人的年龄上限,笔者认为以免老年龄为界较为合适。通观两汉,普通编户民免老年龄有所变化,“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注:《汉仪注》:“‘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28]324《汉旧仪》:“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民应命选为亭长。”[44]15《二年律令·傅律》所载免老年龄与爵位有关,“大夫以上年五十八,不更六十二,簪褭六十三,上造六十四,公士六十五,公卒以下六十六,皆为免老。”[45]181汉初免老年龄偏大。到昭帝时,无爵位老人免老提前了十年,《盐铁论》载:“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36]192《汉仪注》和《汉旧仪》所记五十六岁当是东汉免老年龄,昭帝以后可能成为定制。

国家政府官吏退休年龄以七十岁为上限标准,《白虎通疏证·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路,所以长廉远耻也。悬车,示不用也。”[30]251《文选·陈太丘碑文》:“文书赦宥,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注:“杜预曰:‘告老,致仕者也。’”[46]803据潘墉、王文涛、张艳玲、李锋敏[47-48]等学者研究认为:两汉致仕年龄通常为七十岁,身体健康允许者致仕更晚。笔者赞同此结论。从老人的免老、致仕年龄看,出任里祭尊的人选多数从免老编户齐民中麟选,可能少数有致仕官吏充任。

汉代的老人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具有青壮年不具备的智慧,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文化相对落后的秦汉农业社会,老人在同困难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专业技术。他们在长期探索磨砺中形成了宽厚处事、把握全局、善于包容、深思熟虑,戒骄戒躁等优秀品格。而老人又恰恰是在长期人生锤炼中铸就了稳扎稳打、不浮不糜做事,以身做则的人,他们深谙世事,老马识途。因此老人是里中其他人群学习的榜样,而里祭尊又是老人群体中的优秀代表,目前虽没有见到文献记载里祭尊一职的选任制度,但这一套制度必然存在,这一潜藏着的制度激励着老年群体继续为汉代的发展进步做贡献。尤其是他们中的低龄老人,汉代为他们实现晚年人生价值提供了继续奋斗的舞台,他们既为社会付出,又赢得了基层民众的尊重。汉代的免老、致仕老人再劳动制度,是解决老人问题的一项创造,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那么是否还另有激励机制为里祭尊提供更宽广的社会活动舞台?秦汉官印中的里祭尊总是和“××单”联系在一起,即“××单祭尊(祭酒)”,笔者认为里中的单分为几种类型,一种单是老年群体组织。

《故宫博物院古玺印选》《汉铜印原》《汉印文字征》《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国历代篆刻集粹2·官印·私印》(秦—南北朝)《增订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合编》(见前文)等收录的印文中包括“单”的名称“长寿万岁单、万岁单、万岁无极(单)、安久单、父老(单)、长生安乐单、长寿单、常乐单、单尉为百众刻千岁(单)、千秋乐平单、安民千岁单、千秋乐平单、千岁单、长生单、父老毋死万岁(单)、藁街千岁单、奉宗天极单、千岁哀老(单)”,我们认为“长寿万岁、万岁、万岁无极、安久、长生安乐、长寿、常乐、千秋乐平、千岁、长生、父老毋死万岁、奉宗天极”都是老人团体组织的敬称,是吉语,期望老人过上幸福康乐的晚年生活。而“安民千岁单、藁街千岁单”则是指“安民”里的千岁单和“藁街”里的千岁单。“城北单父老印”指“城北”里“父老单”的“父老印”,虽然父老单的名称不同,但社会属性一样,同属老年组织团体。从名目繁多的吉语看得出,基层社会每一个里都有这样的老年团体组织。

我们注意到与单中“××单祭酒(祭尊)”印不同的印文,即“××单三老”,如《故宫博物院古玺印选》:“万岁单三老。”[8]8《汉印文字征》:“万岁单三老;万岁单三老;万岁单三老;万岁单三老。”[10]59-333《增订汉印文字征》:“万岁单三老;万岁单三老;万岁单三老;万岁单三老;万岁单三老。”[14]67-644《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万岁单三老;始乐安民三老;三老舍印。”[11]71-442其中“始乐安民三老”,始乐是乡名,安民是里的名称。“三老舍印”我们不能确定是乡三老,还是县三老。《汉印分韵合编》:“万岁单三老。”[15]249同一本书收录的单三老印虽名称重复,但印文不同。不同版本书目收录的同名“单三老”印也许会有重复现象,但我们无法准确考证,故均列出。这给我们透出一条重要信息“××单三老”中的三老本应当由里祭尊担任,但由于“××单三老”中的里祭尊被选为乡三老,他既是“××乡”的乡三老,又兼任“××单”的里祭尊。由此我们推论得出一条重要制度:汉代的乡三老从里祭尊中选举产生。汉代的三老制古今学者研究颇多,其意义重大,此不赘述。但乡三老如何产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29]33-34记载不清,现在我们明白,里祭尊是汉代三老系统“乡三老—县三老—郡三老—国三老”链条中底层的一环,如果把里中两个环节加上去,则上至中央,下至乡里,完整的教化系统则是“里父老—里祭尊—乡三老—县三老—郡三老—国三老”。三老系统最低一环是里父老,这一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对于调动汉代所有老人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正确导向作用,它既充分开发了老人劳动力资源,解决了部分免老、致仕老人继续参加劳动的愿望,又为养老提供了一条路子,汉代政府倡导老人共享社会文明、共建社会的制度创制,成功解决了“免老、致仕再就业”问题,很值得我们借鉴。

猜你喜欢
三老
顶好的土地佬
扎纸人的人
“三老”断案
浙江传统经典书画名作图录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三老”断案
两汉名碑注译
——三老讳字忌日记
一位货真价实的“三老”
秦汉时期儒法的冲突与整合
外交官推崇“三老”
为官“三老”思想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