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下陕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2018-04-03 17:00
关键词:陕南民居布局

武 小 红

(陕西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陕南位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三个地区,多山地,植被保护较好。陕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生态,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然景观秀美,形成鲜明的民居选址及营造的特点。由于地缘的关系和历史时期移民文化的影响,陕南地区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倾向,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受其影响。先民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造就了不同的民居营造方式和居住环境。陕南民居以其独特的面貌存在,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文化和朴素的生态理念。对陕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及生态理念进行研究,对现代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中新型民居的发展与营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 陕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成因

1.地理因素

陕南地貌以山地为主,民居的营造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形的影响较多。陕南地区的地形地貌相对比较复杂,自然景观随着海拔高度呈现出垂直变化,对村落选址及发展限制比较大[1]39-40。由于多山地,平坦开阔的地形较少,民居的营造以进深较小的“一字型”“L型”为多,节省平面的进深扩展,有效利用地形,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嵌入,植被和建筑协调相处。秦巴山区乡村宅院几乎很少有实体的围护,大部分宅院空间的围合主要以山地绿化自然围合,以增加宅院美观以及通透性,与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相呼应,但是相对来说宅院的围合感较弱[2]196。民居通过植被、篱笆、道路、山地的坡度等进行维护,增加了和自然的联系,又满足了宅院的通透性,自然环境的因素决定了民居的风格和建筑结构及空间布局。

2.气候因素

陕南地区处在南北分水岭以南,气候湿润潮湿,降雨充沛,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候具有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南北之气候特点都有。特有的气候因素造就陕南特有的民居营造方式和材料的选择,选址时向阳、背风、后墙不开窗户、青瓦干覆、穿斗式木构架结构等都是充分考虑了气候因素,便于室内空气的流通和交换,安全以及保存温度,能有更多的日照。气候是影响聚落及民居建筑选址及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考虑通风、采光、朝向,而且要考虑气温的高低及变化、降水量的多少及强度;不但要考虑居住空间的选址,而且还要考虑生产空间(如耕地、林地、水域等)的可能性及产量,以及生态空间的品质[3]42。气候因素影响民居的营造及围护结构、空间布局、屋顶的处理方式以及民居的建筑技艺。

3.生产方式

民居的适用和其对应的生产方式相关,除满足居住生活之外,还要兼顾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储存。陕南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农作物,特定的生产方式与民居相关,檐廊在陕南民居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行走、晾晒谷物、简单的手工艺制作、聊天,还兼有对外廊的保护及遮蔽风雨之用,减少雨水的冲刷,保护建筑不受潮湿防止腐烂。简单的手工艺加工、生产和工作场地延伸在建筑物之外,一般建有尺度较大的檐廊、晾晒场和交流的场地。所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人们在建筑的外部、内部空间产生的结果。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村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建筑的空间形式[4]256。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

4.文化因素

特殊的地缘位置,东接湖北,西连四川,北接秦岭,南邻重庆,使陕南文化受楚文化、蜀文化、秦文化的影响,处于三大文化的围绕之中,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倾向。这一特点也反映在民居形态和营造技艺方面,民居多采用悬山屋面、穿斗式木构架、冷摊瓦等,有别于关中地区的建筑营造方式。清代的陕南移民,大量的移民迁入汉中、安康和商洛地区,主要以川、楚和皖地移民为主,由于移民的迁入,使川、秦、楚、巴以及中原文化在此融合,呈多元化文化的特点。在陕南民居的建造方式以及村落的选址,建筑物的门窗的装饰等上面都有所体现,民居的朝向多以坐北朝南或者坐西向北的朝向,充分考虑日照和通风。陕南山地四合院既有北方四合院的一般特点,又融合了安徽、两湖及四川等地的建筑手法[5]184。陕南民居的天井受地域的影响呈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来布局,这种围合的天井有利于通风,更易于排出院子的湿热空气,这种天井的布局方式异于北方的四合院的天井布置方式。在建筑的外观形态上有荆楚风格的影响,常见空斗砖墙、封火墙,也有巴蜀风格的影响,民居多采用夯土墙、悬山屋顶。

二、 陕南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特点

1.因地制宜

陕南民居的选址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多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日照、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在民居的长期营造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材料及朝向,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经验。民居的选址中适应自然环境,不过度的干预自然,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充分的利用地形。民居的朝向选择多选择在山的阳坡,顺应山势,有朝东向,建筑呈坐西向北的方向布置,或者朝南向,建筑呈坐北朝南的方向布置,充分考虑采光和通风。陕南民居大多无院落的围合,呈开敞式或半开敞式的布局,房屋的洞口直接向着室外的自然,民居顺应地势而建,散点式的分布,融于自然环境中,巧妙的利用环境、植被、材料、地形、朝向、方位、开间、营造技艺等因素,显示出人们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陕南传统民居的营造和所处的自然条件、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建筑和传统聚落。山地传统聚落是指生活在山地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而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蕴含着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哲理的一种聚落形态,是在特定的时空内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6]40。陕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理念系统包括承重结构及围护结构,以及相适应的屋顶结构和材料,与所处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的协调。

2.适应环境

陕南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体现在民居的营造中,包括民居的选址、木构架的营造技术、空间的设置、围护结构、生土材料的应用、就地取材的辅助材料、屋顶技术、气候的考量及利用、浪漫的装饰等,各因素综合的构成了陕南传统民居的生态系统。每部分都是充分考虑了生态因素的一种创造性实践和智慧的结晶,生土墙、民居的多样平面布局方式、屋顶造型等都是在对环境的熟悉基础上的创造。这一生态系统构成一种综合的景观,是特有的造型、建造技术、空间布局设计、材料、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风俗等的综合体,多样丰富,并具有相对稳定特质的景观面貌。另一种是乡土景观,符合乡土习俗,积极地适应环境,具有不可预测的机动性[7]5。民居的生态系统是综合的智慧创造,是考量了地理环境、气候、营造技术、材料的选择、屋顶形式、山墙、平面布局、风俗等综合因素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最具生命力和机动性。

3.布局灵活

陕南传统民居的营建随地形而变化空间的设置,地势平坦的地区,民居平面布局多有不同。在平坦地区民居布局的空间多“一字式”或者“L形”来布置,或者营建“U字形”的院落。在山地位置狭小的地形,空间布局紧凑适用,充分的利用地形,多以“一字形”的民居较多。环境容量是村镇聚落选址时应予以考虑的首要因素。所谓环境和资源容量就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环境可容许的扩张限度,起限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就是土地资源和人水资源[8]34。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环境容量决定民居的选址和建设。民居的建造受地形的影响,在山区的民居依山而建,较积极的利用山形和空间,充分考虑日照、朝向、通风、气候等因素,形成丰富的竖向空间变化的民居群落。山地、丘陵地带的民居多选址于阳坡,平面布局不得不顺应地形进行处理,呈散点式或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9]208。在山地地区的民居布局受地形地势影响尤为明显,民居的空间布局的竖向变化较丰富和多样。相反在较为开阔和平坦的地区,民居的平面布局较规则,民居的平面空间变化更为丰富。

三、 陕南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制布局特征

1. “一”字形民居

民居空间呈矩形分布,多为三至五开间,堂屋位于中间,两边连接的卧室,堂屋的正门开口较大,两边的卧室窗户的开孔较小,故称为“一明两暗”,空间布局紧凑。建筑一般位于场院的一边,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用于生产和娱乐。建筑和自然的田园之间无遮挡,建筑和自然环境紧密协调,这种民居平面的布局方式是陕南地区采用最广泛的形式之一。

2.“L”形民居

民居的空间呈“L”形分布,民居的主要用房位于一侧,顺山体的方向布置,厨卫等辅助用房处于拐角处,一般垂直于山体。这种布局方式的空间布局较合理,结构紧凑,居住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置,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在主要建筑物前面有大面积的庭院,形成半围合的向外过渡的空间,便于生产和娱乐,受地形的影响,面积不规整,是陕南民居比较常见的布局方式。

3.“U”形民居

民居的空间呈合院型的院落,民居呈“U”形分布,也称“一正两厢”“三合水”。占地面积较大,受地形的限制较大,适用地势较开阔的地区。平面形制一般正屋为三开间或者五开间,两边的厢房为两间或者三间,主要受居民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数量来决定。这种民居的房屋数量较多,可满足人口较多的家庭,院落空间较大,可满足主人和客人的活动,也可用于生产,也是陕南民居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布局方式。

四、 陕南传统民居自觉的生态处理

陕南较多的传统民居采用生土材料的墙体做围合,夯土墙的保温隔热效果明显。夯土墙的围护既能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又能起到空气的渗透作用,夯实的生土墙属于多孔介质,便于空气的渗透和扩散。传统建筑外墙属于厚重型的建筑围护结构,其热质量较大,因而它的热阻和热惰性指标均较大,通过外墙的传热和热损失均较小[10]566,可以较好的保存室内热量,减少热量流失。 生土材料本身就具有吸水性,干燥的生土可以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湿气,一般室内不会出现凝结现象。

民居的夯土墙围合结构,对室内湿气和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湿度过大或者干燥时,可通过夯土墙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是一种会呼吸的墙体。生土材料就地取材,加工简单,实施方式多样,对自然环境干预破坏较少,是一种生态绿色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除选择生土材料外,还有木材、竹材、石材、砖瓦等材料,就地取材,适宜的应用,巧妙的利用材料的属性和自然的特点,不同的材料用在民居合适的构造和位置,材料的特性和人居环境的创造利用相宜相应。

民居的屋顶一般为双坡悬山屋顶,有长短坡,一般会采用青瓦,用干覆法,不施抹泥灰,直接放在椽子上。两坡水屋顶的瓦片之间留有空隙,便于室内透气,还有屋面保留较长的出檐,保护墙体的上部减少雨淋和日晒,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秦巴山区农村传统民居,在营建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适应气候的绿色建筑模式经验,自觉地运用了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它不仅保留了地域文化,而且也具有较好的低能耗的室内热工环境[11]67。陕南居民自觉的利用气候因素,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悬山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夯土墙、砾石和板石的房基、“一”“L”“U”型的平面布局等,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顺应环境基础上的智慧创造。

五、结语

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是在熟知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基础上的一种因地制宜、顺应环境的创造,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呈现出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这一生态理念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陕南民居的延续与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对陕南民居的空间布置形式和民居自觉的生态处理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陕南民居在营造中充满的生态理念和智慧。在当下,对现代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新型民居的发展和营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在新型民居的建设与营造时也应当充分继承和发扬绿色、节能、环保的的生态理念,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陕南民居布局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党建地图·陕南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