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品品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绘画治疗是绘画者、治疗师与绘画作品间的互动过程,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它完全能借助绘画创作过程去探索自我和世界,能够将杂乱的思绪、困惑的感受厘清,使自我和世界逐步在头脑中清晰起来,并与外部世界趋向一致。[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脑器质性损害,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其感知觉、记忆、想象、注意等认知能力发展不足,表现出兴趣狭隘、意志薄弱等人格障碍,并伴随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绘画治疗能增强智力障碍儿童的机能水平[2],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3]等。因而,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干预过程中,采用绘画治疗这种可视化的方法,能够有效呈现智力障碍儿童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容,或者呈现其潜意识中由于自我防御而不愿表达的内容,促进认知能力发展,提高社会交往功能,改善情绪和问题行为。
绘画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实施过程中体现了精神分析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结构化治疗等治疗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的发展需要无条件的尊重,只有当个体处于一个受尊重的环境中,以来访者为中心,才能使来访者真实地、放下防卫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促进自我的发展。在对来访者进行绘画治疗时,治疗师会给来访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并且感到被尊重和积极关注的创作环境;对绘画作品可以采用精神分析疗法的方式进行来访者的心理分析;也可以采用结构化治疗,通过绘画纾解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摆脱心理困惑,达到心理平衡,从而促进心理健康。[4]
虽然绘画治疗是融各流派治疗思想之所长而产生的,但绘画治疗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即大脑偏侧化理论和投射理论。
大脑偏侧化理论为绘画治疗应用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在割裂脑实验中发现,人的左右脑分工是不同的,存在优势分工。左脑具有语言、逻辑推理及计算等功能;右脑又叫“艺术脑”、“潜意识脑”,具有绘画的、音乐的、空间鉴别的功能,说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在右脑。个体在遭遇心理创伤或不良情绪体验等问题时,往往通过语言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因为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情绪、情感,语言的表达若没有控制情感和艺术的右脑的参与,则会遗失掉很多关于情感、情绪体验的有用的信息,而绘画创作过程是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将个体被压抑或隐藏的情感、情绪以一种非言语的形式直观展现出来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同时,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的研究证明,右半脑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情绪机能,且以负性情感为主。[5]因此,在处理情绪困扰、创伤体验等问题时采用非言语形式的绘画疗法效果明显。
投射理论绘画治疗的又一理论基础。投射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将一些不被社会道德所认可的、自我难以接受的一些欲望、冲动、等归咎于他人或事的过程。[6]一般情况下,投射被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达到心理平衡,促进人格发展,最终能够适应现实社会性发展。绘画是心理投射的一个工具,能够帮助求助者通过情感转移的方式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欲望、行为等转移到作品上,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绘画作品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甚至能够跨域时空的限制,患者在作画时,自由发挥,完全凭感觉和自身感受作画,在无意识中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不良情绪等通过对绘画作品线条的走向、颜色的选择、整体轮廓的把握、笔触的轻重缓急等细节展现出来。
当人们有不愿被提及的情感伤痛或处于自我防御而选择拒绝呈现某些事情时,就会压抑在自己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在“冰山”之下,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将很难或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7]绘画作为一种可以以可见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的有效方法,能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人们潜意识中抗拒呈现的信息显现。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对绘画治疗的作用机理做出分析,即人的大多数思维和记忆是通过视觉形式获取的,而一些创伤性经验和冲击性事件可能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不愿提及,自然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即使通过心理治疗,也无法从根源上治愈其心理问题。[8]例如有些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当需要表达出来时,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诉说,一些的语言显得很苍白,并不能通过言语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而通过绘画这种不受道德约束的方式,却能在治疗师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下,帮助患者厘清思绪,解除困惑,为缓解其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与沙盘游戏、心理套娃等治疗方法相比,绘画治疗有自身的特点,使得其适用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研究中。
绘画治疗是以图像的形式进行思考的。[9]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认知能力、人格、情绪等方面皆不同程度上异于普通正常儿童,所以有些情绪情感体验他们无法用言语准确的表达出来,而需要直觉式的思考方式——图像。通过图像能反映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内容,理解和诠释绘画作品的意义。智力障碍儿童通过绘画作品能够很形象的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透露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某些内容,为治疗师的进一步引导提供参考。
绘画艺术治疗适用于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的患者,对绘画地方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医院等都地方进行绘画治疗。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绘画治疗,可以根据治疗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方式,为了发展其自我概念、改善情绪等可以选择单独治疗,也可以为了其社会性交往行为的发展进行团体治疗。同时,由于智力障碍儿童面临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可以选择在其相对熟悉的环境如学校、家庭中进行绘画创作,以更好的发挥绘画治疗的作用。
绘画治疗是一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不受社会道德准则的约束,能使人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放下自我防御,通过作品展示被压抑的情感或情绪体验,从而得以宣泄情绪。绘画治疗过程是在一种自由和受保护的环境中进行的,智力障碍儿童体验到周围环境舒适且安全,治疗师无条件支持自己创作,不做干预,从而在心里相信治疗师,两者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治疗师能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尊重其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发展其潜能。
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速度滞后,发展水平低下,且根据障碍程度不同,个体间差异大。[10]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语言等。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感觉阈限低,感受性慢,辨别能力低下;感觉记忆可能存在缺陷,记忆的广度小,工作记忆发展滞后,提取信息困难;注意范围狭窄且无法长时间注意,易分心;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直接受智力受损程度影响,程度越重,发展水平越低下,他们的语句理解、语言表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因而通过绘画治疗,智力障碍儿童在不受记忆、语言等限制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统合,继而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对色彩、线条、轮廓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注意力,从而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11]同时,绘画结束后,治疗师一般会让这些儿童分享自己的绘画成果,通过治疗师得逐步引导与强化,能够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与词汇量的增加。总之,绘画创作过程中,智力障碍儿童对色彩线条和笔触轻重的感知,画作整体的认识,以及在解释绘画作品中的语言表达等能改善其感知觉、注意、语言等认知能力。
相对于普通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情绪体验异常于普通儿童,他们易将情绪表露于外且伴随的行为反应直接,较多的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低级情绪体验,而自尊、光荣等高级情绪体验少。[1]智力障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有抑郁、害怕、易怒等;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强迫行为、怪异行为、攻击性行为等。绘画是一种不受约束表达自己心境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调节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与行为方面的作用显著。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期的绘画治疗,情绪障碍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且不良情绪有所改善,有一定的自制力,其攻击性行为也明显降低。[12][13]绘画治疗使智力障碍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尽情的发挥,享受绘画所带来的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不去干预其作画,以同理心去包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无条件地支持他们,使他们能够通过作画宣泄情绪,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最终促进其情绪与行为的调节。
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年龄段,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能力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且智力障碍程度不同,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差异,尤其是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14]大部分智力障碍儿童的共性问题在于害怕与人交往、沟通;不愿意融入周围环境;拒绝接触陌生人。而绘画尤其是团体绘画,使智力障碍儿童能够在治疗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摆脱恐惧,愿意且主动与人交往[15],尤其是同伴之间在绘画基础上的沟通交流,逐渐往有利的方向泛化到其他事物行为的沟通上,进一步有效衍化到与家人、陌生人的沟通交往。智力障碍儿童在参与到团体作画过程中,能够增加与周围人的交往,潜意识中使他们更具有主动性、开放性,能够愿意与他人交往,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提升其社交技能。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智力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因而动作发展也是较为迟滞的。智力越低下的儿童,其动作发展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越显著。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控制、平衡、上肢协调、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等均次于同龄正常儿童。在进行绘画前,要准备画纸、画笔、颜料、橡皮泥、尺子等材料,提供自由舒适的环境,足够尊重和理解他们。在智力障碍儿童绘画过程中,要握笔进行绘画,这时手的使用以及手指的反复配合能够促进其精细动作的发展;对颜料的涂抹以及动手捏制各种所需模型时[16],既能发展精细动作,也能发展其手眼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其动作的灵活性;对画作整体线条和轮廓的把握除上述提到益处外,还能发展其视觉控制能力和促进肢体的协调性。因而,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智力障碍儿童的各方面动作不断重复应用,且相互协调配合,促进了其动作得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的绘画过程及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也是表达其潜在的思想与情绪的工具。在智力障碍儿童绘画过程中,需要治疗师敏锐的洞察力与细致的观察力,察觉其情绪的波动,思想的转变;在其绘画结束后,需要治疗师根据作品所展现给我们的内容,去分析、解释智力障碍儿童的作画意图与内心世界,这就需要绘画治疗师加强自身素养的训练。治疗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能够解读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由于我国的治疗师多是由特殊教育一线教师、部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及一些热衷于该领域的美术专业人员构成,他们要么缺乏系统的心理学及特殊教育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要么美术功底欠缺,因而需要加强治疗师人才的培养。
绘画治疗对治疗师的要求是要无条件的接纳智力障碍儿童及其作品,治疗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歧视、不尊重智力障碍儿童,要以一种同理心对待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17]同时,治疗师要提供轻松、舒服作画环境,让智力障碍儿童感受到安全与被保护,他们才能放下自我防御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作画,在作画中体会到愉悦感,治疗师也要无条件地接受他们的绘画作品所反映的情绪情感,并妥善保留他们的绘画作品,尊重他们的绘画成果。
绘画治疗起源于国外且已经比较成熟,而绘画治疗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信息的收集、绘画实施治疗、评估、实施和巩固都缺乏严谨的实施规则和科学的步骤。[18]由于东西方跨文化差异,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需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研究出适合本土化发展的绘画治疗方法。目前,我国绘画治疗多见于对听障、情绪障碍、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研究中,而对绘画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数据资料较少,因而国内需要丰富智力障碍儿童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