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理解*

2018-04-03 12:52李德栓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李德栓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闽南 3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对于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有意义的。然而从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成熟过程的考察仅仅局限于十八大以来;从研究对象来看,或主要着眼理论方面,或仅从实践方面去归纳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这样既不能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也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有鉴于此,笔者从整体性角度去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般来说,一种思想或理论的形成和成熟都要经历较长过程,设想在几年之内就形成一种思想或理论,且认为这一思想或理论已经达到成熟形态,这是不可能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的较长过程。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时期

在陕北插队落户,习近平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留下深刻印象。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习近平形成科学理性精神。在此基础上,一到正定工作,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搞经济建设要注重和尊重生态平衡出发,习近平明确认为,不管搞农业还是工业,总不能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衡。立足于这一认识,习近平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人口增长快,这样一来,人均资源占有量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人与自然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139。具体来说,工业消耗资源过多,造成严重工业污染。在农业方面,随着人口增长,不仅农业耕地减少,而且森林遭到乱砍滥伐,以致于我国存在农业领域的森林过度砍伐、耕地减少和人口膨胀三大隐患[1]140。我国之所以存在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认为这是人口增长过快,加上传统经营方式延续的结果。为此,必须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在全社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自然的作用和特点[1]137,从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1] 138;认识和尊重生态平衡规律[1]138,要立足长远,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生产战略;在农业方面要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1] 122;工业上项目切忌盲目,总的原则是投资少,见效快,能耗低,成本低,转产快,资金周转快,原料、市场广阔[1]44。

到宁德工作后,习近平继续进行调查研究。他立足于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思想,主张从实际出发搞经济建设,不能盲目上大项目,比如修铁路、开发港口,而是要搞大农业,求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统一。资源开发要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2] 109,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开发利用。

在正定和宁德时期,习近平虽然还没有形成生态文明理论,但是他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平衡及其作用,并用它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表明他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而这是生态文明理论应有之义。可见,在正定和宁德工作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政府曾派代表团参加,受此影响,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党的十六大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后,本着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他在反思批判西方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面对中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号召民众树立生态价值观[3] 48,整个社会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3]93,并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发展循环经济[3] 140,处理好“两座山”关系,建立“两型”社会[3]153,还要严格法治,形成对资源利用和保护有约束作用的体制机制[3]172。当时习近平虽然还没有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但是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而且针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一系列旨在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这为他进入中央工作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已经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还要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特别是组织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并结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理论成果和生态治理经验,探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最终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又围绕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发表系列讲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习近平不仅拥有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而且能够运用生态文明理论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走上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这足以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熟。

由上可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是漫长的。正是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一方面积极思索人与环境关系,另一方面利用人与环境关系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探索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寻找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对策,从而使他的生态思想和观念由生态平衡论经科学发展观而达到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运用生态思想和观念认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经历了由局部认识到整体认识的过程。而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对策的探寻由一种理论的借鉴最后发展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治理经验的汲取。这样一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来龙去脉就非常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因此,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必须进行历史的考察,必须要从他在地方工作时期说起,尤其是习近平在浙江时期和中共十八大前后的探索决定着他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何来成熟?没有萌芽,哪来形成?总而言之,这样才能整体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来龙去脉。

在谈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时,一些学者探究的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一些学者则在探求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很显然,这些研究均未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整体性理解。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

要叙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必须从抽象到具体,即把从分析思想形成和成熟过程中所得到的思想以逻辑思维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一个由抽象思维到思维具体的过程。笔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生态文明内涵。同人类历史上的古代农耕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4]207,这是习近平结合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特别是反思批判西方近代工业化发展,结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因而它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又有广泛的社会现实依据。二是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在看到古今中外历史的兴衰成败后,习近平曾经说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这充分说明了生态对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正是立足于这一点,习近平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6]209;环境就是民生[4] 209;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6]208。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生态文明[6]208。通过反思批判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习近平明确认为,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是一个陷阱,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而应当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3]93。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行绿色循环发展,使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相统一,再不重复走西方近代工业化老路。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一旦习近平形成自己的生态文明理论,他便运用这一理论去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在习近平看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缺林少绿。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但后来由于战乱频繁,加上少数民族和汉族争夺水草资源,历代统治阶级又大兴土木,致使中国逐渐变成缺林少绿、生态环境恶化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经过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使本来就很少的森林资源遭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较前更加恶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一直在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但是在江河源头,甚至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不时发生乱砍乱伐事件,造林和护林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一般来说,缺林少绿会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我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特别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相当长时期由于延续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使能源资源消耗过大,而且工业污染严重,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发展中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较前更加脆弱了。2014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道:“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保护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6]207显而易见,这是习近平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论述。

习近平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他看来,我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传统发展模式仍然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帮助下,大搞工业化,但由于对搞工业化缺乏必要的准备与科学的认识,加上当时的资本主义也正处于高速经济增长期,这样就疏于对工业污染进行治理,致使一些地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改革开放后,虽发现了工业污染问题,但追求的却是经济增长,这样一来,资源消耗更大,环境污染更严重,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且更加脆弱。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一直在强调发展经济要顾及生态和社会效益。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立足科学发展观,反思批判了西方近代传统发展模式,认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3]44。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成果也很显著,但由于延续着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对此,习近平冷静地说道:“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6]120就是从全球来说,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之所以不可延续,是因为“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自然都给我们也不够用”[6]120。

2.一些机制和法规不健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说已经20多年了,但市场经济的一些机制和法规仍未形成。而市场机制要健全,就要坚持价值规律,使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作用。就拿价格机制来说,只有形成充分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才能达到对资源型产品的优化配置。“目前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映资源型产品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建立起来。”[3]172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价值,价值规律就不能正常发挥其调节资源型产品优化配置和使企业优胜劣汰的作用。再比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往往因为所有权不明晰而导致盲目开发、滥用和疏于保护。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完善法规,强化法治。

3.旧的观念仍在发生作用。在推进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考虑的只是经济增长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很少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人们考虑的只是自身利益而很少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这种产生于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它只是把自然看作人征服和占有的对象,而没有把自然看作是有价值的自身存在。一些地方仍在发生破坏自然,违反生态规律的行为,这足以说明我国公民还没有普遍树立生态价值观念[3]48。因为旧的发展模式,旧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仍然发生着作用。比如,一些地方GDP增加很快,但引来了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对此,习近平是有充分认识的,他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更反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3]73,而要求地方官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三)习近平对破解中国生态困境的思考

习近平创立自己的生态文明理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寻求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结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习近平为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经过反思,习近平已经看到西方工业文明“是人类的一个陷阱”。“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3] 118正是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弊端,认清了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习近平提出中国要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3]93。

第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由原来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由原来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投入,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6] 337。具体来说,我国经济发展要着重“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放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放在资源集约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3]93,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3]93。

第二,要建立“双型”社会。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弘扬中华民族节约传统,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3]169。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3]170-171。在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3] 171。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生态环境观念,并充分认识到,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209。同时,通过整体规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6]209。

第三,要有整体观。必须把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之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6] 85-86。要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6]209习近平认为,只要变革观念,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6] 212,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一定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6] 212。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谓生态文明就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明。要建设这种文明,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同时又要把变革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对此,习近平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法治。鉴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制度不健全,法治不够严格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 210同时,他也进一步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6]209“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6] 210

第二,加强和推进水和大气污染治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水和大气已发生了严重污染。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待。”[3]141因此,“对于环境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3]141为此,必须实行循环经济,且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要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在生产中坚持循环再利用理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建立循环型社会。同时,立足长远,植树造林,建设生态中国。“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要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6] 209-210

第三,对干部政绩要进行综合考评。“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了。”[6]419在完善政绩考评体系过程中,“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6]210。

习近平立足自己的生态文明理论,认识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又联系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生态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从而形成一个从思维到存在、从理论到实践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如果我们整体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那么我们就应当看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看均是有意义的。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反生态性,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就罗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提出资本主义时代要实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的和解。后来他在《自然辩证法札记》中又讨论了生态环境问题,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考虑改造自然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长远后果,而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主旨在于人在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和谐。而资本主义生产不仅过度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又盲目开发和进行全球扩张,导致全球生态危机。为了根本地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然,在积累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过程中,我们应当进行循环利用,推动资本主义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而对于蕴含于其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重视不够。如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府强征民力大规模开垦中亚,后来就出现了中亚黑风暴。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全民为了炼钢,不是上山砍柴,就是进山找矿石,这就是使得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愈益雪上加霜。但说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完全不关注环境问题也是不客观的。毛泽东注重自然保护,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上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教训,提出并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邓小平继承毛泽东这些思想,提出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工业污染。江泽民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号召人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另一方面主张中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胡锦涛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对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鉴于中国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既往领导人也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形成生态文明理论,没有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建设生态环境这一时代课题,从而未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从地方工作时期开始,不仅善于学习,而且总是能把所学理论运用于工作实际,形成新思想。从生态文明思想方面看,习近平通过不断探索,从生态平衡理论出发,经由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了生态文明理论。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习近平运用他的生态文明理论去认识和分析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探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这就等于回答了在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建设生态环境这一时代课题。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二)有助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系统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思想准备和行动指南。

从思想准备方面来说,习近平要求我们放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普遍树立生态价值观,不再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工业文明道路,而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也就是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如果继续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那么我们必将陷入西方工业化道路泥潭而无法自拔,如此下去,中国的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趋紧,我们的发展将更加不可持续,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比照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论,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和冷静地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进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感,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蓝天。

从现实行动指南来看,习近平认为,要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也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要把经济发展由原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由原来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内涵式发展,使生产真正走上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路子。当然要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新道路,就要走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道路,同时在全社会建立“两型”社会。为了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现实,整个社会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生态治理实践经验,制定严格的制度,实行严密的法治。要在整个社会倡导绿色适度的消费模式,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住宅,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交通设施。动员整个社会力量,下大力气整治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的工业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虽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进一步趋紧。在这种严峻情势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度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动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