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的鲜明特色

2018-04-03 12:52武星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导向特色

武星亮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目标导向是习近平同志一贯坚持的领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早年在梁家河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他就重视运用目标导向的工作方法。目标导向就是以未来的目标导引行动、激励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首次明确使用“目标导向”的概念,标志着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的成熟与形成。所以,研究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以“不忘初心”为意蕴的继承性

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坚持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行动纲领,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历史使命,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以“不忘初心”为意蕴的继承性是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的首要特征。

目标,就是目的,就是想要达到的境地,就是渴望实现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近百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对远大理想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共产主义作为彻底消除阶级、城乡、脑体力劳动之间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奋力前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行动的政治灵魂、前进的最终目标。

导向,就是导引方向,就是导引行动的方向。正是在共产主义目标的导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正是在共产主义目标的导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1]12这一论断,既反映了习近平对目标导向方法的高度重视,又体现了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的深厚历史底蕴。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同志表现出了运用目标导向方法的娴熟本领。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伊始,习近平就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重申了这一思想。他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45应该说,这一庄严宣告道出了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真谛。过去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搞革命、艰辛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今天我们改革开放、奋勇向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为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正是以“美好生活”导引和激励着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事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都是为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都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所有论述和思想都是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导引下展开的,都深深地体现着“不忘初心”的意蕴。

二、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现实性

所谓问题导向,就是着眼于问题以问题的解决来导引行动、激励前行。早在2006年习近平同志对问题导向就有清晰的论述。他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3]235“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是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的又一个鲜明特色。在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他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4]。这里有两个十分引人瞩目的词,一个是“倒推”,一个是“顺推”,而“倒推”的落脚点和“顺推”的出发点都是现实,问题总是现实的。这也就意味着,落实目标导向必须着眼于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丰富的论述和深入的思考。

首先,他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说:“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预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其次,他强调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导向要求思想变为行动,落实问题导向的要害是是否具有敢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优秀县委书记座谈时指出:“面对工作难题,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6]146最近他又指出,要“强化使命担当,敢于涉险滩、动奶酪,敢于破难题、闯难关,敢于趟路子、辟新径”[6]414。他还强调指出:“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6]14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解决现实问题,而如果缺乏敢于担当的精神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再次,他强调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6]45针对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和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事与愿违的情况,他强调指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6]6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问题导向的三大构成要素和环节。成功运用问题导向方法要求准确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状况。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实质上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美好理想的实现总是以现实状况的不断改变为前提和内涵,而现实状况的不断改变一定会表现为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循环往复的过程。应该说,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在彰显理想色彩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三、凭“辩证思维”来统领的系统性

习近平同志一贯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在知青岁月他就“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运用辩证思维方式”[7]57-5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局先后对此进行了专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8]278-279“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9]正是凭借高超的“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形成了以恢弘而庞大目标系统为基本内容的目标导向思想。这一思想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靠“辩证思维”统领的系统性。

从时间的角度看,这种系统性体现在“最终目标”与“宏伟目标”的辩证关系上。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而最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又一个“宏伟目标”的相继实现。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实现一个又一个“宏伟目标”的过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目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导引下,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确定具体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辩证思维方法,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法。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确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6]34。

从空间的角度看,这种系统性体现在“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辩证关系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高度,与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并列使用了“总目标”的概念。这里的“总目标”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9。很显然,“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具体目标”就是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和各方面的目标。这是一个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问题。

从中外的角度看,这种系统性体现在“世界目标”与“中国目标”的辩证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58;“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2]25。在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1]548

从目标导向的角度看,这种系统性体现在“达到什么”与“怎么达到”的辩证关系上。目标导向就是以目标来导引行动、激励前行,它内在地包含了“怎么达到”的内容。目标导向实质上就是一种以设定的目标为准,来形成纲领、决定任务、划分阶段、制定计划,以更好地带领群众前进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思想。近百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党的一切理论、路线、方略、政策、方针,都是围绕着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和一个又一个宏伟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绘制了一张宏伟的蓝图,充分彰显了目标导向思想“达到什么”与“怎么达到”辩证统一的系统性。

习近平目标导向思想内容精深,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我们做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1).

[5]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

[9]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2).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导向特色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特色种植促增收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