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探赜*
——兼谈几点启示与思考

2018-04-03 11:58梅定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过渡时期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

梅定国

(延安大学 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不是理论家主观臆断、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理论渊源,都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结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亦不例外。正本清源,以全方位扫描的视角探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科学把握它的实质。联系现实,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进行回顾,可以为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又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参照和借鉴的结果,同时也是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着浓郁的中国颜色和中国味道,三者缺其一都不会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国家学说的认知和理解,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跨文化的有益阅读;而对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吸收借鉴,则是一种本土文化的强力熏陶。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造过程中,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可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成果,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也是如此,它是牢固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的基石之上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是解决中国如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亦可谓之中国过渡时期国家理论。这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自然与马恩两位革命导师密切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和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创造性提出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紧密相关。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过渡时期国家学说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以后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1848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明确了过渡时期国家的任务,即争得民主和发展生产力,“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1852年3月,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论述无产阶级专政时指出:“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547这句话指明了从资本主义社会不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时候马克思恩格斯还未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出明确区分——笔者注),而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必须采取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才能保证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1875年5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3]

关于过渡时期国家中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除了用暴力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外,在一定条件下“和平赎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1847年11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和平赎买”的设想。他在谈到能否用和平方式废除私有制的问题时说:“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剥夺剥夺者的三种方式,除了没收之外,还可以采取竞争和赎买的方法:“一部分用国家工业竞争的办法,一部分直接用纸币赎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土地所有者、工厂主、铁路所有者和船主的财产。”[1]239,240和平赎买设想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中得到初步尝试。巴黎公社曾发布一项法令,规定成立仲裁委员会负责裁决逃亡业主归来后“将工场最终盘给工人协作社的条件及协作社应付业主的赎金数额”[4]。马克思后来称赞这是一项伟大的措施,认为公社“非常英明”。1872年,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众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我们也不否认在有些国家,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正是为了易于过渡到社会主义,保存大生产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如果(作为一种例外,当时英国是一种例外)将来种种情况迫使资本家和平屈服,在赎买的条件下文明地有组织地转到社会主义,那就给资本家付相当多的钱,向他们赎买,这种思想是完全可以容许的。”[5]4981894年11月,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指出:“我们决不认为,赎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许的;马克思曾向我讲过(并且讲过好多次!)他的意见:假如我们能赎买下这整个匪帮,那对于我们最便宜不过了。”[2]503

过渡时期国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对待农民,特别是如何对待小农*马克思恩格斯所谓之小农,大致相当于我国的贫下中农。,如何把小农经济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是注定要灭亡的,它不但阻碍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也陷自己于贫困潦倒的境地。马克思指出,小农“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6]。小农生产方式的分散性和孤立性决定了其经济地位的脆弱性,“小生产者是保持还是丧失生产条件,取决于无数偶然的事故,而每一次这样的事故或丧失,都意味着贫穷化”[7]。恩格斯也指出:“正是以个人占有为条件的个体经济,使农民走向灭亡。”因为“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将排挤掉他们陈旧的生产方式”,所以“如果他们要坚持自己的个体经济,那么他们就必然要丧失房屋和家园”[8]526。所以他们主张必须对小农进行改造,而合作化正是这种改造的唯一正确道路。恩格斯说过:“至于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9]“我们要挽救和保全他们的房产和田产,只有把它们变成合作社的占有和合作社的生产才能做到。”为了使合作化健康发展,他们还提出了合作化改造必须遵循绝对不能剥夺小农和坚持自愿的原则。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赔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使他们懂得合作化的好处,“如果他们还不能下这个决心,那就甚至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考虑考虑这个问题”。“我们预见到小农必然灭亡,但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8]525,524,526马克思也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当促进土地的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但是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10]。

鉴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都未能对这些设想作更加深入系统的论述,没有来得及指导民族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问题。但是这些光辉思想毕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过渡时期国家学说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国家的学说只具有一般原则的意义,他们设想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的。在这些国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在这样的基础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便可直接进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恩格斯始创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石上,汲取了其原则性内核,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力落后的特点加以拓展和创新的产物,是中国化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了过渡时期国家中无产阶级专政的极端重要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则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文字表述虽然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西方社会阶级分化比较简单,主要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中国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是由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教条主义斗争和总结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果。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决定了其在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中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无产阶级“请”其他几个参加革命的阶级来一起“专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这几个阶级都是无产阶级和中国革命的追随者和拥护者。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并无本质区别。毫无疑问,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国家理论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一般原则意义上的而又十分必要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实际,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独特创造。

(二)历史参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列宁晚年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它属于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学说的范畴,但是由于这个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检验,也由于苏联和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影响,使得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更由于中俄两国的国情在很多方面相同或相似,使得同样作为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经济政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给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参照。

十月革命胜利后,鉴于恶劣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产生了巨大作用,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站稳了脚跟。列宁也曾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种政策的实行损害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到国内战争结束后,这种不满情绪迅速蔓延,一时间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面临着空前危机。面对残酷的现实,列宁逐渐认识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5]570,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里,试图“一个冲锋”就进入社会主义完全是空想,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用迂回过渡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在此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应运而生。1921年3月,列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果断实行“革命的退却”,宣布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一种密切结合俄国实际的采用渐进的、迂回的办法实现从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型理论,与其说是临时性的反危机措施,毋庸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列宁指出,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俄国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要走过许多级阶梯的“盘山路”,才能到达社会主义。他说,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1]835。这是因为:改组生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根本改变生活一切部门是需要时间的,惯于按小资产阶级方式、资产阶级方式经营的巨大习惯势力,必须经过长期坚忍的斗争才能克服。列宁还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列宁认为,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就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这些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5]59,60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使农民有所剩余,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发展农民的个体经济,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和鼓励私人资本在工商业和其他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鼓励发展合作社经济,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恢复货币流通,实行币制改革,取消苏维埃纸币,发行稳定的货币切尔文卢布;从产品的国家垄断和有计划分配退回到调节商业、利用市场上来,发展自由贸易;取消义务劳动制,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实行对外租让制和对内租赁制,等等。

在新经济政策中,列宁特别强调了落后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立现代化大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他在《论粮食税》中说:“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11]525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11]492列宁还认为,社会主义并没有偏离人类的文明大道,它必须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那种认为“资本主义是祸害”的观点是片面的。他十分形象地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5]510早在1905年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就十分英明地指出:“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像俄国这样一些国家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因此,资本主义的最广泛、最自由、最迅速的发展,同工人阶级有绝对的利害关系。”[12]他还明确指出:“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13]所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片面排斥资本主义是不行的,要容许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实行“经济竞赛”。

所以,既然认可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前阶段有存续的必要性,就不可避免地认可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市场、利润等经济手段,这就在事实上接近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列宁指出,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条件下,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是完全错误的,看起来商业和社会主义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这类矛盾在实际生活中能把人们从小农经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到社会主义”[5]570。列宁号召大家要研究市场、支持市场、发展市场。非但如此,列宁还认为,在国有企业内部也要贯彻商业原则,计算成本和利润,讲求经济效益,只有让国有企业真正融入市场,才能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效率。

合作社思想在新经济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列宁认为,合作社制度是俄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如果全体农民参加了合作社,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变成了现实。他说:“由于我们国家制度的特点,合作社在我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5]772列宁指出,我们要用合作社制度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彻底改造他们,形成“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革命的过程,“因为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5]447“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5]770

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国家理论和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在俄国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但是由于列宁的过早离世,使得这一创造性思想没有得到系统阐发,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但是,短短几年的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它帮助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正是因为新经济政策在苏俄的成功实践,才使中国共产党人对它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创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长期性、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性、关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关于合作社等的思想观点,都能从新经济政策中溯及原型,中国共产党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作了创造性发挥。所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基本上解决了列宁开始涉猎但未能最终解决的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三)吸收借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为了解决近现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国肥沃的文化土壤中,这就使得它与同期或稍前的中国进步的政治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鲜活的生命力,除了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丰富营养的汲取、列宁主义和煦阳光的普照之外,与近代中国进步政治思潮汩汩水分的滋养也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发挥着最重要的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它不但激荡着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也对中国的革命形势和历史走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孙中山先生曾周游欧美列国,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和弊端深有洞悉,对革命胜利后走西式资本主义道路还是很有疑虑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在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屡遭失败之后,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的热情推动下,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形势,在改造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反帝、反封建内涵的思想体系。

在新民主主义之前,中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就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和革命内容,并在事实上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改造为新三民主义。它是国共两党都能接受的革命指导方针,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并推动了国民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它在新民主主义的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直接的吸收借鉴作用。同样道理,作为新民主主义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孕育、发展和形成,也离不开对新三民主义的吸收借鉴。具体来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1.新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的第一要义是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渐认清了帝国主义勾结、利用封建军阀侵略中国的实质,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一改过去对帝国主义的妥协附和政策,严正指出:“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14]609“……可知中国内乱,实有造于列强”[14]610,“其为祸之酷,不止吾国人政治上之生命为之剥夺,即经济上之生命亦为之剥夺无余矣。”[14]610-611所以他认为,当时之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必须祭出“民族主义”的大旗来拯救危亡,做不到这一点,民权、民生等等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民族主义的首要意义在于“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华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14]614。具体在对外政策上,他明确喊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最强音:“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4]618“中国与列强所订其他条约有损中国之利益者,须重新审定,务以不害双方主权为原则。”[14]619由此可以看出,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新民族主义着重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反帝思想开始成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民族主义较之旧民族主义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合乎时代需求的发展。

在如何反帝的问题上,孙中山初步找到了反帝的力量和方法(当然也包括反封建的力量),提出了联合苏联和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进行反帝斗争,结成国际反帝统一战线的思想,以及把反帝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看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他认为,欲求“中国民族之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14]614,“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的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14]615。

新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含义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表述与旧民族主义的表述含糊不清不同的是,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做了系统阐发。民族平等是孙中山人人平等思想的自然延伸,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意义重大。孙中山并探索性地提出了通过“民族自决”的途径实现这一目的的设想。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深受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影响,也曾提出过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主张,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

2.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建设民主政治。新民权主义的核心内容,诚如国民党一大宣言所指出的,于间接民权之外,要“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14]615。所谓“直接民权”,是相对于“间接民权”而言的,就是民众不能只享有抽象的间接权力,更重要的是直接参政,通过履行选举权、创制权、罢免权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把广大民众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并非从西方国家抄袭而来,相反他认为,西方之民主制度,有其固有之积弊:“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所以他设想以“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之制“以济代议政治之穷,亦以矫选举制度之弊”[14]615,616。虽然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但也折射出他对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颇有微词,进而尝试探索中国自己的民主政治之道。他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14]616的著名主张,表明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民性”或曰“人民性”。所谓“一般平民”,在孙中山那里首先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因为他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还要包括工人和农民,这从它的“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中便可推晓,还包括与工农阶级渊源深厚的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广大的民众。“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是指政权不能由少数资本家、地主、军阀、政客所把持,民权不能变成这些人压迫平民的工具。他认为,有睹于西方社会和我国封建制度“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前车之鉴,须由这些最广大的民众“共有”民权,唯如此,才能造成杜绝“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先决条件。

孙中山之新民权主义亦有专政之意。他说:“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藉以破坏民国。……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14]616易言之,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不仅强调“一般平民”得享民权,而且申明剥夺“反对民国之人”“ 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民主权利,意即这些人非但不能享有民国的民主权利,而且要对他们实行“专政”。

3.新民生主义。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孙中山对工农阶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在关于新民生主义的阐释中,他花了相当篇幅力陈农夫工人之苦,诸如:“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中国工人之生活绝无保障。”“中国以内,自北至南,自通商都会以至于穷乡僻壤,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鉴于此,他认为国民党宜“为农夫、工人而奋斗”,谋拯救农夫工人之道,“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14]617,这些所谓的“特殊阶级”主要就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因此,“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对于“平均地权”,孙中山认为由国家通过对私有土地“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给农民耕种,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方法来实现。对于“节制资本”,孙中山认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以期实现“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14]616。孙中山后来还具体提出了“节制资本”的几种途径,诸如限制私人资本经营范围、向私人资本征税、制定劳工法保障工人权利等等。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理念在旧中国并不具有现实性,但毕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为中国共产党人所肯定。新民生主义把解决土地问题当作反封建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到了解决土地问题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而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能够提出“节制资本”的口号,在当时更是难能可贵的。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团结,是新民族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民族观的共同之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新民主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观从孙中山的“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国家观中汲取了合理内核,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实践上则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实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借鉴了新民权主义之“专政”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土地革命政策和对资本主义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从新民生主义中汲取了合理因素进一步发展而来。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诸多一致性,使它成为很多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也使它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三民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25年3月,孙中山与世长辞,未能看到新三民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践行新三民主义的任务理应落到他的继任者蒋介石身上,但是蒋介石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外受帝国主义的帮扶,内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逐渐沦落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不可能真正践行新三民主义。蒋介石虽经常以承继总理遗教自居,大谈特谈所谓的“三民主义”,但是他的那一套“三民主义”是被阉割纂改的三民主义,实际上是背叛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伪三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而践行新三民主义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共产党人在与“伪三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继承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真谛和合理内核,克服了新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成功实现了对其的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民主义”,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诚如毛泽东指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我们的新民主主义差,新民主主义的确比三民主义更进步,更发展,更完整。”[15]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国家学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分别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历史参照和吸收借鉴。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在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发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通过以上梳理与分析,联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思考。

(一)联系现实,认真研读马列原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寻找灵感和依据

马克思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列宁离开我们也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有人怀疑他们的“主义”是否已经过时。我们知道,真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只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深化而深化。他们的个别论断已经过时了,但是作为真理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发展和深化的产物。马列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20世纪上中期,马列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胜利,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辉,指导我们的事业继续前进,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列主义是个博邃的理论宝库,需要我们一代接续一代地学习、探索和挖掘,才能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马列主义原著,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活学活用马列主义,就像形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那样,从学习、研究马列主义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寻找灵感和依据,形成新的观点、理论和思想,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充实、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最新典范。总之,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样道理,也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充分挖掘毛泽东思想宝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之,只有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撑。

(二)广纳百川,充分借鉴各种先进文化的精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充分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精华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我们不但要认真研读马列原著,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回溯历史,放眼世界,认真研究、甄别各种思潮和文化,错误的要坚决反对、批判,正确的要及时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如果不是这样,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很难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不但秉承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味道,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号召力关键之所在。

现在我们充分重视国学的作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不但有效抵制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渗透和侵蚀,还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当然,西方文化并非都是坏的,国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总之,这些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不断丰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正本清源,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历史地位

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只是从一个侧面梳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论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是为了反击当今社会一度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他们大搞反毛化、非毛化、祛毛化,无视历史事实,刻意淡化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却鸡蛋里挑骨头,故意夸大毛泽东的一些失误和错误并大肆渲染。有的断章取义,故意歪曲毛泽东的个别论断和词句,有的无中生有,捏造历史事实,故意贬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诸如此类。

一段时期以来,这种“潮流”有大行其道之势,对毛泽东的攻击和谩骂呈加重化、公开化趋势,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他们妄图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通过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来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他们吹捧的西方“民主政治”搭桥铺路。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若不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可以预计,以后党的其他领导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面临相似的历史命运。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取缔了一批政治立场不坚定甚至反动的报刊杂志和网站,查处了一批反党反毛分子,封杀了一批反党反毛分子的微博账号,有力打击了这股反动思潮,赢得了思想文化战线斗争的主动权,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混乱问题。但是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还很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项工作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持续下去,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4] 罗新璋.巴黎公社公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214.

[5]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7.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7.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4.

[11]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6.

[13] 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

[14]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1.

AnExplorationontheIdeologicalConditionsfortheFormationoftheTheoryofNewDemocraticSociety——Alsoaboutsomeinspirationsandreflections

MEIDingguo

(ResearchCenterfortheHistoryoftheCPCandYan′anStudies,Yan′anUniversity,Yan′an716000,China;SchoolofMarxism,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猜你喜欢
过渡时期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三民主义说
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理论探析
初中语文的过渡期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会建设理论及当代启示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