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事先”的词汇化历程及其功能扩展之动因

2018-04-03 11:41任晓宇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例句定语现代汉语

任晓宇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延吉, 133000

对于“事先”的形成时间和词汇化过程问题,目前还没看到有关研究,学界对这一词词性的界定仍存在分歧。《现代汉语词典》:“事先”,名词,事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王自强)》:副词,表动作行为在事情发生之前进行或完成,以便取得成效或者避免某种后果。文本偏向于第二种解释,认为“事先”为副词。张谊生(2003)对副词“曾经、向来、历来”的相关研究给了人们一定的启发。为深入探讨该词,笔者在BCC和CCL语料库中检索到了2万余条语料,希图通过分析来说明“事先”的副词化历程和机制,同时分析“事先”功能扩展的动因。

1 “事先”的副词化历程

副词“事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完成了其词汇化进程。经研究,人们认为副词“事先”形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时期。

1.1 词汇化历程及形成时间

“事先”的词汇化历程,经历了分隔阶段、跨层结构、时间副词三个阶段。

1.1.1 “事”和“先”的分用阶段

在最初的共现句中,“事”和“先”在句法上不是直接连接的,两者是隔开的,而它们之间的相隔字符也随着“事”和“先”在句法结构中关系的密切而逐渐减少。

由于“事”在上古汉语中有名、动两种词性,所以与其同现的“先”的词性也不固定。先看两者处于两个有逻辑关系的分句中时各自对应的词性。例如:

(1)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遗厥先宗庙弗祀。(周代《今文尚书》)

(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

例句(1)中的“事”为名词,祭祀;“先”为动词,重视。例句(2)中“事”与“先”处于同一句法结构中,合起来组成“某事情发生之前”结构的雏形。在以上例句中“事”和“先”两者距离较远,并无语法、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1.1.2 “事”和“先”的连用阶段

随着“事”和“先”之间相隔字符的减少,两者虽然位置相邻但是却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即二者处于跨层结构中。例如:

(3)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吕氏春秋》)

(4)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战国《礼记》)

在例(3)中“事”为动词,“先”为表时间次序的副词修饰“功”,他们共同出现在动宾结构之中。例(4)“事”为名词,与丧、吉联系紧密;“先”为副词,用在动词前表时间次序。

战国时期,连用的“事”和“先”已经含有“事情发生之前”的意义,这一时期“事先X”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动宾和偏正两种关系,即此时的“X”既有体词性又有谓词性。

(5)擅破一国,强在后世者王。擅破一国,强在邻国者亡。然后同事,事先大功,政自小始。(战国《管子》)

例(5)中,由所处句子的韵律分析来看,“事先大功,政自小始”中,“事”为动词,“先”表示时间次序在前,后接名词性成分。以上例句中,“事先”虽处于同一小句且位置相邻,但其意义和作用各自独立,并未构成联合结构。

1.1.3 “事”和“先”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汉代至六朝时期,“事先”共现结构中后接谓词性成分开始频繁出现,这时“事”为名词,“先”仍为表时间先后的副词。这一时期分为两种情况:

1.1.3.1 “事先+谓词性成分”

(6)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事先驰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纵,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东汉《全汉文》)

(7)谄谀亲狎者,飞荣玉除;静立贞粹者,柴门生草。事先关已,虽非必行;若不谘询,虽是必抑。海内远近,人谁不知。(六朝《全刘宋文》)

这两个例句中,“事先”连用,后接谓词性成分,表示“做某事之前先做……”的意义。但此时的“事”和“先”仍属于不同层次的两个词,“事先”并没有结合成一个词。

1.1.3.2 “事先”处于“先”和“后”对举的结构

(8)相者,盖性命之著乎形骨,吉凶之表乎气貌,亦犹事先谋而后动,心先动而后应,表里相感,莫知所以然。(六朝《全梁文》)

(9)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六朝《三国志》)

(10)故希赏之志,每在事先;奉公之心,每在私后。(《宋史》卷三四 《刘挚传》)

例(8)中,“事先”与“心先”一样为可替换非固定结构,也就是说,是对举结构赋予了其表“事情发生之前”的意义。例(9)“事先”“然后”对举。例(10)“事先”“私后”对举,也同样说明“事先”表时间的意义还未形成,它需要处于“先”和“后”对举的结构中才能表时间意义,其时间义是依存于对举结构的。

由上面两种结构来看,汉代时“事先”并未进入对举结构,六朝时期则通过借助对举结构来表时间,这也可以说明,“事先”在汉代至六朝时期仍没有演变为典型副词。但能确认的是,“事先”在六朝时期就已处于过渡的跨层结构中。虽然连用的“事先”是处于跨层结构,但这种结构的频繁使用为其凝结成词提供了可能,其词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长期连用的结果就是二者被当作一个词理解并使用,从而词汇化为副词。

1.1.4 “事先”副词用法的出现

北宋时期,我们在收集语料时注意到,在《册府元龟》中,“事先”已完全突破跨层结构合并为一个词来表时间意义,而且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大致分为两种结构:

1.1.4.1 “事先”+VP

(11)又上古之君,存诸号氏,虽事先书契,而道著皇王,缅怀厥功,宁忘咸秩。(北宋《册府元龟》)

(12)稼穑农夫之艰难,事先知之,乃谋逸豫,则知小人之所依。(北宋《册府元龟》)

(13)爱亲之恋,言不间於斯须;告诀之辞,事先符於梦寐。顾惟至性,实切深哀。(北宋《册府元龟》)

以上例句中,“事先”均表示“事先做……”,这一意义的用法占主要地位,一般位于“事先+VP”的结构中。例(11)中,“事先书契”的内容是同一小句中的“氏族的称号”。例(12)中“事先知”的对象也是同一小句中的“农民耕种的辛苦”。例(13)同上,“事先符於梦寐”的对象是“告别的话”。这三例中,“事先+VP”所指的对象都是具体的,这也体现出在句法上,“事先”开始位于谓语动词前的状位,充当谓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1.1.4.2 VP+“事先”

(14)必,在事先;固,在事后。有意、必、固三者,乃成一个我。(宋《朱子语类》)

(15)时薛文遇、刘延朗之徒居中用事,皓虽处密地,其听用之言,十不得三四,但随势可否,不为事先。(北宋《册府元龟》)

(16)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心静乐行,体和道全,然后能德施万物,以享亿年。(北宋《册府元龟》)

(17)苟非虑周物表,识洞事先,则何以出纳中枢,平章大政。询认时论,佥曰汝谐。(北宋《册府元龟》)

例(14)“事先”位于动词“在”后,作宾语,这也体现出其作为词的完全形成,同时,对事的指称并无具体的说明,但这一时期这样的虚指用法出现较少,说明有虚化的倾向。在例(15)(16)(17)中,“事先”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也体现出“事先”的副词性用法,意为“事先……”,这三个例句中对“事先所做的事”的指示仍非常明确地出现在前文中。

1.1.5 “事先”副词用法进入成熟期

我们认为“事先”作为时间副词成熟于明清时期,在清代小说中,“事先”作为成熟的副词才开始广泛使用。

(18)傀儡生道:“元帅信否?若非事先预防,这万千生灵,定要遭此涂炭了。”(清《七剑十三侠(下)》)

(19)又听姑娘说道:“南北英雄会,我哥哥要放地雷,事先我跪倒在地,劝我哥哥不要行那样毒计,他仍然不听,岂知地雷早被他人破了,众人大怒,追赶我哥哥。(清《三侠剑(中)》)

虽然“事先”在北宋时期副词化就已经出现,但广泛使用较为典型的副词则在清朝。这一时期 “事先”才完全演变为一个典型的、功能齐全的时间副词。

“事先”从跨层结构到凝固为一个词,这期间完成了由非词句法单位向同形的复合词转变的词汇化过程,即董秀芳先生所说的“一个从非词的分离的句法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的词汇单位的词汇化过程”。

1.1.6 “事先”作为情态副词的进一步发展

完全作为时间副词使用的“事先”在高频出现后,逐渐带有一定的主观义素,这说明“事先”具有逐渐向情态副词发展的趋势。如:

(20)又道:“尽你兵强马壮,胜过竞存,究竟事先提防,是不得有错的。”(民国《民国演义》)

(21)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俶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当代《中华上下五千年》)

例(20)中“事先”不仅表时间,还带有因提前做了准备而“赞赏”的意味。例(21)中“事先”则含有“责怪义”,当然此时的情态意义是要靠上下文的分析才能显现出来。值得重视的是,“事先”在民国时期已演变出了情态用法,至于“事先”所表示的其它的情态意义,则要依赖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2 “事先”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对于副词“事先”的成因,是由其在跨层结构中用来修饰其后的所接的谓词性成分表示“特定事情之前”——北宋时期出现的主要用法,发展为连用虚化表泛指“任何事情之前”的时间副词。

“事先”从跨层结构的连用到副词的转化,其动因和机制至少可以分析为以下两点:双音化倾向和指称的虚无化。从历时的角度来举例分析。

2.1 双音化倾向

“事先”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双音化的趋势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事先”后接双音节“X”的不断出现,人们为了2+2音步的韵律,自然会将两个原本在结构上并非直接联系的两个单音节成分“事”和“先”,放到一个双音节音步中去。

(22)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战国《吕氏春秋》)

(23)臣道员者,运转而无方,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西汉《刘安淮南子》)

在以上两例中,不管是1+2音步的“事/先功”还是2+2音步的“为事/先倡”,这样隔开的结构中“事先”是无法词汇化的。

(24)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六朝《三国志》)

而例(24)“事先/谘询”就不同了,2+2的音步在结构上把“事”和“先”压到了一起。这一演化不但使“事先”合而为一,而且还推动了“事先”的双音化。

2.2 指称的虚无化

2.2.1 “事”指称的虚无化

所谓指称的虚无化,指的是“事先”中的“事”具有一定的指代功能,也就是说其所指称的对象是有定的,在语言的演变中所指对象逐渐远离、模糊直至所指对象无定,因而促进副词“事先”的形成。例如:

(25)又上古之君,存诸号氏,虽事先书契,而道著皇王,缅怀厥初,宁忘咸秩。(《全唐文》)

(26)博罗欢曰:“雨阵之间,勿作事先。”已而彼军先动,博罗欢悉众乘之,转战二日,身中三矢,斩其驸马忽伦,遂擒诛乃颜。(《新元史》)

例句中“事先书契”对于何事之先是有说明的,这里的“事”是指具体的政事。而“勿作事先”这里“事”也是具体的指先出战这件事。

(27)暠随势可否,不为事先;每幽、并遣使入奏,枢密诸人环坐议之,暠多俯首而寐,比觉,引颈振衣,则使者去矣。(北宋《资治通鉴》)

(28)至于政务之日陈于前。亦惟物来顺应。初无成见成心。若豫立意见于事先。则宽严赏罚之间。必有不得其平者矣。(《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例(27)中的“不为事先”结合上下文分析,并未具体地表示某一政事之前,表示泛指的政事之前,例(28)同理,这是“事先”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29)凡锤乐器,锤钲(俗名锣)不事先铸,熔团即锤。(明《天工开物》)

例(29)中,“事先”已经进入副词的使用句式中,即“不+事先+动词”,此时“事先”虚无化的特点已经很明显了。

2.2.2 “先”指称的虚无化

“先”的本义为:走在他人前面,当为动词。如:

(30)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春秋《国语》)

(31)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九歌·国殇》)

由此引申出形容词用法:“在他人之前的”、“前面的”。如:

(32)男子亲迎,男先於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战国《礼记》)

从其词性的发展来看,接着引申出“时间顺序在前的,发生之前的”形容词用法。如:

(3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以上三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但都不是时间副词。以下几个例子中,“先”表“之前”,强调时间性,才真正属于时间副词。如:

(34)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易·蛊》)

(35)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战国《庄子·天道》)

(3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37)利居众后,责在人先。(韩愈《送穷文》)

(38)郑子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葆光子《物妖志·狐》)

例(34)到(38)中“先”均是与“后”对举来表示“更早地,提前地,在前面地”的时间副词用法,这也是“先”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在这样的演变中,“先”的指称也变得模糊,并不指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示“之前”的泛指的时间概念,在后来的发展中“先”也可以独立作为时间副词来使用。如:

(39)这几天我都见着凌吉士,但我从没同他多说过几句话,我是决不先提到补英文事。(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一月十号》)

3 “事先”的功能扩展

我们从“事先”的非状功能和特殊分布来观察其去副词化,并分析其去副词化的动因。

3.1 非状功能与特殊分布

经我们对语料的观察与分析,“事先”具有带“的”作定语和充当句首修饰语两种特殊功能。

3.1.1 “事先”带“的”作定语

“事先的”最早见于当代民国时期的作品中,因此可以确定其形成时间晚于时间副词“事先”。从句法成分来看,时间副词“事先”本身并不真正充当定语,充当定语的是“事先的”。也就是说,带上了“的”之后,“事先”才可以相对自由的充当定语。例如:

(40)一句“实物为准”等于给卖房人一把尚方宝剑,他事先的一切描述,尽可以信口开河,说到天上去也没事,因为有以实物为准兜底。(《人民日报》2002)

(41)西部各省区也有大批新兴服装企业与会。展会上下的订单之多也远远超出人们事先的估计。(《文汇报》 2000)

经我们分析,被“事先的”修饰的中心语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3.1.1.1 一种是“事先的+主谓短语”结构

例如:

(42)志愿者的工作总体上是出色的,但由于缺少对国外运动员所在国的了解,事先的专业培训不充分等,交流中还是出现了语言障碍的一些问题。(人民日报 2001)

(43)他也完全清楚本森是个危险的人,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会保护他。(克莱顿《终端人》)

3.1.1.2 一种是 “事先的+VP”结构

例如:

(44)由于事先的充分准备,他很快就和该公司签订了一份汽车租赁合同。(《人民日报》 1999)

(45)按照事先的周密安排,俄航空航天局控制中心将利用国产的跟踪设备、美国航空和空间局(NASA)的技术和设在德国的雷达站来调控“和平”号的飞行轨迹,以确保其准确坠落于智利和新西兰之间南纬47度至50度的南太平洋无人海域。(《文汇报》2001)

3.1.1.3 一种是“事先的+兼类词”结构。例如:

(46)按照事先的政策规定,如果这一批次有院校招生计划没有完成,浙江省招办将继续安排相关考生补报志愿,补报时间是:8月9日8:30-16:00。(都市快讯2003)

(47)根据事先的安排,这68名应试者分别征求4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3.1.1.4 还有一种是“事先的+NP”结构。例如:

(48)按照事先的步骤,已经在孔庙另一进大院里生产纪念像章的寄草一马当先,到看守大队那里去套近乎。(《筑草为城》王旭烽 1999)

(49)然后他们与广铁集团、羊城铁路总公司的领导人一起,按照事先的分工,分别走向不同的站台,亲自指挥列车到站、旅客乘车和列车发出。(人民日报1998)

不管“事先的”后面所接的是谓词性成分、兼语成分还是体词性成分,都可以观察到所有的“事先+的+中心语”结构都是体词性的,这类结构的短语不仅可以充当主语,还可以充当宾语以及介词宾语。这类在现代汉语中的非典型分布之前也有学者进行过探讨,如张谊生曾经分析过副词“曾经”向非状谓的功能发展。

3.1.2 充当句首的修饰语

除了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这一句法成分之外,在现代汉语中,“事先”还可以充当句首的修饰语,具有衔接篇章的功能。例如:

(50)事先,主办者和成果持有人都对拍卖会的成功寄予厚望,认为它能为上海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模式作一次有益尝试。(文汇报 2000)

(51)钱谦益精心准备了这一桌筵席,想讨好阮大铖。事先,他求柳如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巴结阮大铖。(施亮《黑色念珠》)

“事先”之所以被提到主语前面,从表达来看,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后接事件的时间,引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提前所做的准备与努力;另一方面表现出衔接句子和篇章的功能。

总之,在现代汉语中,“事先”的句法功能大大扩展了,除了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定语;不仅具有描状功能还具有特定的限定功能,同时具有篇章衔接的功能。

3.2 功能扩展的动因

“事先”去副词化嬗变为时间副词属于其功能的扩展,其扩展动因大致有三种:语用表达的需求、谓词指称化和语言的自然演变。

3.2.1 “事先”功能扩展的动因

我们在语料库中检索后发现,从副词“事先”正式形成起,直至民国时期,其句法功能基本上一直是充当句中状语。那么,为什么在民国时期会出现非唯状用法?我们认为导致副词“事先”句法功能扩展的动因大致为以下几点:语用表达的需求;谓词指称化;语言的自然演变。

3.2.1.1 从语用表达的需求来看

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事情发生之前”的名词主要有:“先前”“提前”和“之前”等。之所以“事先”会被选作定语,是因为“事先”可以用来表示“责怪或者埋怨没有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出准备”或者“对于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做出准备的这一行为的赞赏”这两个隐含义。所以,虽然可以在句中将“事先”替换为“先前”“之前”等,但替换后必会削弱其隐含义。试比较:

(52)而要拿到车展期间的全程采访证,还必须有事先的传真。这一招让许多记者措手不及。(都市快讯 2003)

(52)……还必须有之前的传真……

(53)谢军所输的几盘比赛,都是被苏珊软刀子割肉取胜。其三是苏珊计算准确。她现在的水平已超过事先的估计。这三点是谢军所不及的。(《人民日报》 1996)

(53)……她现在的水平已超过先前的估计。

上述例句中“事先的传真”比“之前的传真”更能凸显出记者们未做准备的状况。“事先的估计”比“先前的估计”更能体现苏珊水平提升的幅度之大,取得令人钦佩的结果。所以如果换用,深层的含义就会被大大削弱,原文想要表达的语言效果也会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事先”的这种创新搭配也符合人类在语言使用中求新求异的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使用者想要表达的语义。例如:

(54)内格罗蓬特说,目前安理会尚未就专家会议结果进行讨论,也没有作出任何“事先(先前/之前)的判断”。(《文汇报》2003)

如果换用,虽然表达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原文的这种超常搭配所能表达出来的“有预见性”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3.2.1.2 从“事先”能够进入的结构来看

指称性“事先+的+VP”结构与“事先+的+NP”基本是同时出现的,而这类结构中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简洁事实上已经省略了隐含的动词“V”。例如:

事先作出的判断≈事先的判断

事先扮演的角色≈事先的角色

这样观察分析来看,“事先”充当定语是谓词指称化和隐含化的结果。

3.2.1.3 从语言的自然演变来看

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必定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如副词“永远”作为曾经的时间副词,“永远”在现代汉语中不仅经常充当状语、定语,有时还充当补语和谓语。这样看来“永远”是先于“事先”副词化的。目前,我们在现有的语料库中还未发现“事先”单独充当定语的例子,这也说明其定语功能的未凝固,也表明其发展虚化过程的未完成。正如张谊生对副词“曾经”的描述,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来看,“事先”充当定语也属于某些副词由单功能向多功能拓展的实例,是副词的动态变化当中逆向演化的体现[2]。

4 结 语

综上所述,“事先”最初的副词性用法出现在北宋时期,存在于表示“事情发生之前”的跨层结构。从北宋至明清时期,都没有凝固的“事先”结构,从分用阶段到连用阶段再到进一步发展阶段,“事”和“先”之间相隔字符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处于跨层结构中“事”和“先”的频繁使用,到明清时期,两者开始结合为一个词,且该词在使用中所处的句法位置表明其为副词“事先”。“事先”一词由跨层结构演变为凝固的副词是其词汇化的基本路径,至于现代汉语中出现特殊的“作定语”的用法,属于逆语法化。且“事先”这一副词目前多用于表时间,其含有“责怪义和赞赏义”的偏情态用法也同时存在,因此推测其处于时间副词发展为情态副词的进程中,至于其目前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例句定语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好词好句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好词好句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