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云
(平潭第一中学,福建 平潭 35040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生应能读懂不同体裁和题材的篇章并能:(1)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和短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事实细节;(3)把握主旨要义;(4)做出判断和推理。[1]综合以上可以得知:正确把握篇章的基本结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深层意思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且逻辑思维的运用贯穿阅读始终。 显然,要实现阅读与思维的相互转化, 就必须以思维为核心,组织英语阅读教学。 下面我们就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高中语阅读理解的四大题型来逐一讲解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文1]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题阅读 C篇。(原文略)28、29、31题题干如下:
28.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posed” in Paragraph 5 mean?
A. presented. B. rejected.
C. ignored. D. evaluated.
29. How did the students probably feel when pulled out of the classroom at first?
A. Nervous. B. Thrilled.
C. Curious. D. Encouraged.
…
31. What message does this text mainly convey?
A. Challenge is unavoidable in life.
B. Everyone needs to be appreciated.
C. Positivity outweighs negativity.
D. News media contribute to students’ progress.
猜测词义题要求:学生能在复杂的句式中利用篇章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判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单词、词组或句子的确切意思。
由上文可知,省质检C篇第28题属于考查猜测词义题。引导学生在解题中通过篇章前后的因果关系,巧妙运逻辑思维、语法逻辑和经验常识等线索来学会“顺藤摸瓜”确定词义。
该文章是一篇记叙文。 语篇结构比较清晰,起因是因为作者参加一个关于“积极力量”的研讨会,提出的一个挑战,最后认为这一挑战有利于师生间良好的互动。 从设定的四个选项来看学生基本不会选到 B或者 C,因为根据语篇的展开,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挑战的进程, 显然 B(rejected拒绝)或 C(ignored忽视)与文章内容不符; 而若选D项(evaluated)是缺乏语篇意识,“evaluated”词义为评估、评价,应该是在整个挑战实验结束之后才进行评测。 根据行文展开,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不难看出第5段和第7段是本次挑战的起因,因教师参加一个研讨会, 得到了一个想法(idea),便提出这个挑战,只有 A项(presented提出)与之匹配。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以及前后的因果关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事实细节题如果是要求学生通过“who, what,when, where, why和how”等对原文发问能找到与具体事实本身相符的答案,即为直接理解题;倘若不能直接得出正确答案,需要学生将题干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意义上的相似转换即为语意转化题。[2]省质检C篇第29题属于考查文章的事实细节理解题。29题显然属于语意转化,需将相关的信息点综合总结才能得出答案。
关注题干中at first(起初)学生被叫到教室外面时的反应如何?根据文章第六段“Initially when we pulled the kids out, they all thought they were in trouble, … . ”,而“Initially”即“起初”之意,在设题中已转为“at first”,明白了这个,也就找到了解题依据,文中描述 “当学生被教师叫到教室外面时都以为自己惹麻烦了”。那么,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变通理解,间接转述分析选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因果关系,不难想到“当学生被教师叫到教室外面时,心理是非常紧张的甚至是非常害怕的”,此时学生的心情是紧张的。相应地,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只要能辨析B(Thrilled非常兴奋的)、C(Curious好奇的)、 D(Encouraged受鼓舞的)三个选项单词的意思,就可以直接排除这三项,只有 A项(Nervous紧张的)是将题干信息与篇章相关信息进行符合原文语意上的转换,是正确的。
事实细节题考查学生通过全篇逻辑关系以及字里行间的意思,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综合分析、归纳,查找正确答案,增强了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主旨大意题要求学生在快速跳读篇章后能串联文章的信息要点、主题句或文章最后的结论并结合篇章上下文的逻辑,能精准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或标题。
以例文1第31题为例,该题属于考查文章的主旨大意题。这是一篇记叙文,题材是“欣赏”教育,文中没有明显的主题句,学生须结合篇章内容与设题, 把握文中的关键词(appreciation)、作者的情感态度(like the idea)、事后评价(effective),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语篇的整体逻辑理解,根据关键词对四个选项进行有效地排除:A选项,虽然文中有提到Challenge,但文章并不是在说“挑战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这一信息,可以排除;C选项是关于“积极与消极”的关系,D选项是讲 “新媒体有助学生进步” ,显然都与原文无关,也没体现文中的关键词,因此C和D也不是正确选项; 那么,鉴于此,凭借概念、判断和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可知:B选项是之所以是正确的答案因为其描述 “每个人都需要被赏识” 无疑是文章的主旨大意。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全部内容又体现了关键词(appreciation)。
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篇章进行分析概括,准确找出主旨要义,进而凸显阅读课的逻辑思维功能。
推理判断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在掌握文章的主旨要义的同时联系上下文内在的逻辑,在遵循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识别题干的不同选项,再加以分析比较贯通表面和内涵的句子推理出合乎篇章逻辑的深层含义。
[例文2]2018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阅读试题C篇第29题题干:
What does Barnaby Bicken’s story imply?
A. The food served was awful.
B. Not all reviews are believable.
C. Many people are easily cheated.
D. He likes to write bad reviews.
解析:该题是考查学生阅读推理判断题。文章是关于网络消费的议论文,关键词是 users’ reviews,主要介绍现在的网络消费者的用户评论存在的不可信不可取之处,并举出例子,提出应对策略。认真观察选项,四个选项分别含有像“awful, believable, easily, bad”等表达情感的字眼,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文章中找到依据。回看文中第二段unpleasant experience;had excellent reviews; However ; awful ;were ignored ; would not accept any bad reviews —— only the good ones.”文中的划线部分均能代表作者的情感与态度,进行比对和分析后不难发现 B选项( Not all reviews are believable.)的表述最为贴切题干。这些表达情感态度讨论推理判断题在阅读中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学生在处理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文章当中表达情感与态度的表达法,这些表达法主要包括形容词和副词如“ unpleasant;excellent…”;对比与转折如“had been; however; although; in spite of…”; 强调如“only to be told;only the good ones…”;再者前后因果如“because;therefore; as a result…”。
教师可以凭借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和一定的常识进行分析并推理,理解文章的寓意,推敲作者的态度,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能自觉地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地正确推断作者写作意图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总之,正如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英语与其它语言一样都含有逻辑性。今后的高考无疑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重视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实践中,深度发掘语篇材料的思想内涵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况且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学生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