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电影的艺术转换与意义生成
——《乱世佳人》与《飘》对观

2018-04-03 10:23王占峰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南北战争郝思嘉文学作品

王占峰 刘 丹

(1.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绥化市第十中学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从小说到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转换,因为就两者的本质而言他们分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型,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两者所依赖的表达媒介分别是文字符号和视听影像。所以改编更是一种对话,通过阅读原作与作者进行对话,充分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并从两者的交集处加以选择和再创作,完成文字向影像的艺术转换,这种转换一旦完成,产生的不仅是新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对原作新的、个性化的理解,蕴含的意义也与原作不尽相同。

《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生动反映,特别是对当时美国南部地区的庄园生活描绘,更可谓是淋漓尽致。包括各种角色人物的服装、配饰、交际应酬细节、流行文化等等,对于这些方面的详尽刻画描述使得读者可以全面、生动地对当时的美国南部庄园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有一个了解。1939年,《飘》被改编成了电影,也就是《乱世佳人》,这部电影也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八项大奖。事实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获得成功的并不多,而《乱世佳人》便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甚至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在《乱世佳人》中,故事的叙事脉络虽然算不上曲折离奇,但是也深深抓住了观众的情感代入感,利用多条线路的情节推动手法,将主人公郝思嘉小姐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丰满的个人形象表现在了观众眼前。尤其是女主角费雯·丽的出色演出,将主人公郝思嘉的内心情感和生动形象进行了良好的展现,费雯·丽也凭借该角色一举夺得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一、《飘》与《乱世佳人》的差别

小说与电影在要素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要设置一定的环境,要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去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只是两者所依赖的表现媒介是完全不同的。

(一)人物情感表现方面的差别。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在人物情感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造成的,这在《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品同《飘》的比较中也是如此。电影受限于故事展现的篇幅,不可能完全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展现,在人物情感的展现方面也不会如《飘》中那样的细腻。因而一部成功的改编电影作品,必然要抓住原文学作品中的精髓部分,这对于人物情感的展现上也是如此。事实上,《乱世佳人》就是抓住了《飘》中各种主要人物的情感精髓,在一些关键性的画面中,将这种精髓情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与演员的出色演出也有很大关系。例如对于主人公郝思嘉的感情表现,在电影中,斯嘉丽是一个勇敢、坚强但是同时也尖锐、刻薄、势力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在对比《飘》对于主人公郝思嘉的描绘刻画就可以发现,事实上郝思嘉是一个个人情感十分丰富,也十分复杂的一个人物形象。郝思嘉在很多时候也有脆弱的一面,而且在大是大非方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她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顽强的个人性格和对别人的承诺。在对梅兰妮和其儿子的照顾中,也体现出了郝思嘉的一种强大的责任心,这种油多种性格和个人情感组成的郝思嘉才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是众多读者观众喜欢郝思嘉的根本原因。

在电影《乱世佳人》中,对于主人公郝思嘉的情感表现虽然与《飘》有所差别,但是还是将郝思嘉的情感精髓部分展现了出来,也表现出了郝思嘉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1]。但是由于电影篇幅所限,对于其他人物的情感表现则不是很全面,例如媚兰,在电影中,媚兰是一个善良、仁慈的形象,其个人形象也是偏于柔弱的,但是在《飘》中,对于媚兰拥有勇气的一面也展现的十分到位,这一点在电影《乱世佳人》中便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故事情节发展差别。我们在考察与分析电影改编得与失时当然不能仅仅从与原作的“似”与“不似”,或者仅仅从文学或者电影的单一角度来评判,而是要综合全面地来加以把握,首先电影要具有整体上的辩证统一与逻辑性,符合电影艺术的审美标准,然后再从与原作的关系来考察。在《飘》中,随着故事主题的发展,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中对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对于南部地区的风土人情描绘,这种使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享受也是《飘》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飘》中对于环境的刻画和描绘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而且在情节推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点与电影《乱世佳人》的环境刻画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乱世佳人》中,对于场景的布设以及在风土人情的展现方面并不强烈,特别是在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表现上,远远不能同《飘》相比。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更注重情节的推进和故事的发展,以此才能吸引观众,因而在叙事速度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飘》中的叙事速度很慢,更像是主人公的一部人生记录,在叙事速度和情节发展速度放慢要比电影满许多。而电影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不可能按照文学作品的叙事速度来进行情节开展,更多的是进行选择性的情节推进,对于一些人为没有必要的情节进行缩减,甚至是删减掉一些人物。在《乱世佳人》中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就叙述完了《飘》一到六章所有的内容,因而在电影中很难面面俱到的将各种故事情节进行展现,同时在电影中,每个画面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上,《乱世佳人》与《飘》也存在一些不同,例如对于斯佳丽经受挫折后,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部分,《乱世佳人》对于这一部分的表现是通过选择几个关键性的情节进行展现,并不如《飘》在情节推动上的全面和自然,在情节发展逻辑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种固然是由电影的篇幅所限导致的,但是与导演对于《飘》的个人理解和解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导演通过自己对《飘》的认识,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重点展现,虽然会损失掉一些细节部分,但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叙事手法差别。小说是主要依靠文字符号来完成叙事的,而电影则主要依靠影像(包括声音)来完成,这是小说与电影最明显的区别。小说家使用的符号系统具有抽象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文字表达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其能指与所指可以具有多种对应关系,而影像符号则更加直观可感,基本为“所见即所指”,除此之外色彩、音乐、对话等也是电影中常用的表现媒介。

另外,在《乱世佳人》与《飘》的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飘》中对于情节的引出比较自然,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是通过对于背景环境描写来进行故事情节推动,例如在《飘》中有这样一段“屋前那一条直通大路的柏油夹道,原是南边的主人家,家家要有的,现在经过她一番修整,便觉得葱翠阴凉,并使其他的杂树也因而生色。”在这段叙事描写上,将“她”对于道路的修整这一部分叙事完全融入到了环境描写中,在叙事手法上更加的自然,衔接起来也就更加的顺畅。而在《乱世佳人》这部电影中,对于叙事手法的选择更加符合电影叙事的要求,在情节推动方面更加紧凑,这是从电影角度讲,吸引观众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也损失掉了原著《飘》中一些更加美好、自然的情节发展享受。《飘》在叙事手法上也更加的细腻,擅长制造一些环境氛围,以此为故事的发展提供环境渲染效果,这种叙事手法是一些文学作品中惯用的手法,在电影中虽然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展现,但是整体而言还远远达不到《飘》中的细腻程度[2]。因而《乱世佳人》在叙事手法上同《飘》的差别,一部分来自于电影篇幅的限制,另一部分也来自于导演和电影创作者们对于《飘》的独特理解。此外,由于电影的特殊性,在情节方面进行更加紧凑的设计也是出于吸引观众的目的,事实上《乱世佳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已经说明了观众对于这种叙事手法上改变的认可。

二、《飘》与《乱世佳人》的联系

(一)人物背景及环境展现。在小说中叙事的时空相对于电影限制是较少的,叙述故事时情节之间的联结转换有更多的自由,电影受时长所限,必须尽量截取典型的画面组合来达到叙事目的。对于《飘》而言,其最大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形态刻画,在《乱世佳人》中,对于这一点也进行了重点展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美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文化形态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中。在当时,无论是美国北部地区,还是南部地区,对于南北方哪一方获得胜利从而掌握国家政权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南北方也各自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从正义方面,北方联盟占据了优势,而且北方联盟政府也代表着美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但是在军事实力上却又逊于南方。《飘》的主人公郝思嘉是南方一个庄园主的女儿,其本身的身份就有着一定的矛盾性,这在郝思嘉模糊的是非观中也可以看出。对于战争的两方,郝思嘉在本质上而言是不支持任何一方的,其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一定社会地位的富家子女,过着上层社会浮夸、奢侈的生活,当这种生活被战争所打破时,郝思嘉的心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乱世佳人》继承了《飘》在背景、环境刻画方面的成功,在各种宴会、舞会以及各种人物角色的服装、语言上都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表现,在场景选择上也符合《飘》对于环境、背景方面的设定[3]。从某种意义上讲,《乱世佳人》在环境展现上的成功大大拟补了文学作品在生动表现这一方面的不足,真正的将观众带入到了《飘》的环境中。

(二)人物情感。在人物情感的展现上,电影《乱世佳人》对于原著《飘》也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还原,特别是在主人公郝思嘉个人形象展现上,通过对郝思嘉这种复杂的个人情感刻画,使得郝思嘉这一形象被万千观众所铭记并且喜爱。在人物情感展现方面,《乱世佳人》将原著中郝思嘉的勇敢、坚强、任性、尖锐、势力等复杂的个人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展示。人的情感本身就是复杂的,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正所谓“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人物的情感也是基于环境、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在《飘》中,正是郝思嘉这种多变而又真实的情感变化,才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变得饱满和真实,使得读者观众们对于郝思嘉这一人物的感知不再限于虚拟人物,而是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现实现实人物形象。例如在战争消息突然传来的时候,郝思嘉突然决定嫁给查尔斯,之所以这样决定,郝思嘉是完全是从一种任性和虚荣的角度下考虑的,郝思嘉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同时刺激艾希礼和其他追求者,快速的成了查尔斯的妻子。而不久后,查尔斯病逝,郝思嘉并没因此悲伤,甚至还有所庆幸。在《乱世佳人》中,对于郝思嘉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进行了生动的展现,这种在人物情感方面的还原也是《乱世佳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文化意涵。事实上,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在其成功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在文化意涵方面的深刻影响,在这一点上,从《飘》到《乱世佳人》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飘》的背后,所代表的是整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变化,郝思嘉的经历及情感变化事实上也正是当时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理变迁,也折射出了在最普通的美国人眼中,对于南北战争的态度。毋庸置疑,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面临着国家分裂与统一的大事上,大多数美国民众正像郝思嘉那样,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而且郝思嘉的个人经历也反映出了南北战争对于美国民众的影响,郝思嘉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女变成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女性,在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中,其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南北战争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很多的美国民众都有类似的精力,在读者和观众被带入到这个故事中去的过程中,也对这种文化意涵产生了巨大的认可感。也正因如此,无数读者和观众才会因主人公郝思嘉的经历、情感、心理变化产生共鸣,《飘》和《乱世佳人》在这种巨大的认同感下所获得成功也就不难理解了[4]。

三、从《飘》到《乱世佳人》的思考

在视觉表现方面,电影除了对话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光影变换、色彩、音乐还有镜头的视角和运动等手法,来传达出导演的许多审美倾向与意义所指。对于《飘》而言,《乱世佳人》这部根据其进行改变的电影出现是非常成功并且有必要的,事实上《乱世佳人》在获得巨大成功后也成为了《飘》在一些不足方面的有效补充,将这部文学经典搬上荧幕也使得更多的读者观众对于《飘》的理解更加的全面。已经提到过,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获得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而《乱世佳人》也就更加因此显得难能可贵,《乱世佳人》在保留了《飘》的精髓后,也进行了一些改变和突出,这也是电影创作者们对于《飘》的自我理解。《乱世佳人》在一些部分,例如对主人公郝思嘉的情感、经历进行选择性的突出,也是创作者们在原著中主人公的复杂性上进行的选择,并且对这些方面进行重点展现,这样反映出了电影创作者对于郝思嘉形象的解读。《飘》和《乱世佳人》无疑在美国的文学史、电影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美国之后的爱情文学作品、电影作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此,我们可以用布鲁斯东的那句话来比喻小说与电影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会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5](p69)能将《飘》改变为电影《乱世佳人》正是这种比喻的具体诠释,小说原作中的元素在电影中既有诸多继承同时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他也充分注意到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叙事与表现方式的区别,尽可能合理地筛选故事情节,充分发挥电影的视觉表现优势,完成两者的艺术转换。但是电影的表现毕竟是编导的个性理解后的产物,其中必定有导演的个性化表达和诠释,新的意义的生成和增殖。虽然仍有诸多可改进提高之处,但整体而言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改编之作。

从《飘》到《乱世佳人》,在这两部不同形式的作品中间有着一些差别和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差别和联系也是由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飘》和《乱世佳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基于其深厚的文化意涵,对于读者和观众的这种影响也将是长久的、深刻的。

猜你喜欢
南北战争郝思嘉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无辜的《飘》
Little Women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读后感
随风飘扬
《飘》中有关南北战争的解读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