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

2018-04-03 09:31胡新良
关键词:邵阳文化产业文化

胡新良, 李 岚

(1.湖南行政学院 经济学部, 湖南 长沙 410006; 2.邵阳市 文化馆, 湖南 邵阳 422000)

文化产业作为人类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及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又有众多的消费群体,同时,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是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和民生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提升经济发展品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选择。

一、邵阳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邵阳是文化资源大市,境内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702处,名山秀水等旅游资源350处,历史上曾经涌现了魏源、蔡锷、贺绿汀等众多名人名家,宗教、民族、民俗、饮食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为邵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邵阳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邵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今后更长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政策参见《邵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30)》。

(一)总量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邵阳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以近年为例,2011—2016年,邵阳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3.61%、30.48%、19.78%、10.42%、13.17%、13.02%,分别高出当年GDP增长6.22、17.12、9.9、6.65、3.23、3.43个百分点。其中,2016年,邵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0.8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66%,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高出1.5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和大湘西4个地市州中分别排在第8位、第2位。*本文相关数据参考了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邵阳市统计局出版的2011、2012、2013、2014、2015年的《邵阳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邵阳文化产业加快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战略方向转变,初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东部地区围绕打造湘中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着重发展文化娱乐、现代传媒、出版印刷等产业,西部地区围绕打造湘西南文化旅游基地,以崀山为龙头、以南山、云山为支撑,着重发展文化旅游业及其相关服务业,逐步形成了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新兴文化产业为支撑的良好格局。

(三)市场主体持续壮大

近年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扩大文化招商和拓展乡村文化市场等多条路径,邵阳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培育壮大,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15年,邵阳累积完成国有文艺院团、电影公司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14家,组建了邵阳市电影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祁剧演艺有限公司等现代文化企业,并逐步健全了公益性演出和商业性演出双向管理机制。通过不断加大文化招商力度,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广东中旅集团、浙江宾王集团、邵阳创元集团等大型文化品牌企业落户邵阳,本土培育的永吉纸品、湘东彩印、华鹏食品、华夏工艺美术、百山洁具、福鸿工艺等民营龙头企业成长为文化市场的重要主体。依托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了一批活跃城乡的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及一批“乡土艺术家”,开发了宝庆竹刻、滩头年画、蓝印花布、花瑶挑花、民俗节庆会展等特色文化精品。目前,邵阳拥有规模文化企业89家、文化经营单位14396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特色十分鲜明。

(四)发展基础逐步完善

邵阳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 ,以市场运作为手段 ,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支持和投入,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提质工程,实现无线广播电视全覆盖;优化城乡文化设施布局,加大文化广场、村(社区)文化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启动宝庆古城、武冈古王城、绥宁寨市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工程;先后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邵阳报业大厦、湘商文化产业园、蔡锷故居、湖南尧王影视城、崀山文化旅游基地、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后劲凸显。

二、邵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地区相比,邵阳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虽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比较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具体表现在:

(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邵阳尚未出台统筹全局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由于缺乏规划的指导,大多数特色文化资源还处在“有开发,无产业”阶段。如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魏源、蔡锷等历史名人故里的开发,以及极具开发潜力和基础的邵阳花鼓剧、邵阳布袋戏、武冈丝弦等一大批非遗项目,仍然缺乏产业化发展平台和相关配套措施,特色优势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氛围和经济效应明显不足。

(二)整体规模仍然偏小

从整体上看,邵阳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相对偏小,在省内所占的比重不高。2015年,邵阳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41%,与省内其他区域比较,仍有不小差距:从产业规模上看,邵阳文化产业总量排名靠后,在14个地市州中排名第8位,其规模不及长沙市的十分之一和株洲、岳阳市的二分之一;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看,邵阳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为4.5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相差长沙市4.88个百分点、张家界市4.08个百分点。

(三)集聚能力相对较弱

文化企业普遍呈现“弱、小、散”的状况,在邵阳14396家文化单位中,规模文化企业仅有89家,缺乏大型综合型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带动,集聚能力难以形成。如天闻新华印务邵阳有限公司年产值过千万,但主要依赖于订单式加工,企业自主发展和后续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以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虽然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省占有一定地位,但产业内部集中度低,其规模效应尚未形成;传统优势文化产业中广播影视、印刷、工艺美术等产业的支柱作用不突出,未能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截至发稿,邵阳还没有一家正式运行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诸如君子文化园等一批具备特色优势的文化园区仍未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邵阳文化产业产业结构低端化特征明显,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技术层次偏低。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能力较弱,导致低技术含量文化产业比重偏大;二是行业间的相互协作水平偏低。文化、旅游、商贸、体育等文化产业关联部门受体制束缚,工作统筹协调不够,文化产业缺乏来自金融、工业、教育、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有效支持,产业链条延伸难;三是文化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文化产业市场培育不成熟,中小文化企业大多为“但求小效益,不求大发展”的就业型经营,且缺乏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引领带动。面对湖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等大好机遇,缺少趁势而上的内在动力,同一产品、项目重复生产现象突出,同时,对消费者的主动文化消费也缺乏有效引导,最终导致文化产品供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五)发展后劲有待提升

目前邵阳文化产业仅仅是亦步亦趋地向前发展,并未完全迈开步伐,主要的发展短板在于:一是文化产业人才十分短缺,缺乏大量的文化创意、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这种人才短缺状况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尚未完全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非公有制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比重还很小,同时政府财力有限,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得不到充裕的资金扶持;三是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邵阳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之所以处于落后地位,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邵阳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较少,文化消费能力偏弱,文化市场空间潜力远未释放。只有邵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才能不断增大,文化消费需求才会进一步刺激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创新,才能形成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作为经济落后地区,邵阳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比较普遍,加快文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突破、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任务极为繁重。

三是产业布局不够科学。邵阳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力量分散、区域同构现象严重,对人才、资金和项目等产业要素资源的内部竞争十分激烈,在进一步统筹战略部署、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区域竞争合作水平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尚需做出很大的改变。

四是供给侧改革不到位。当前,全方位、高标准的城乡一体使得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高质期,对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质量、品种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此外,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深刻,“互联网+”文化对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新情况新挑战的出现,意味着邵阳必须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品质创新、包装形式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由“文化经济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转变。

三、加快邵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财政投入政策。进一步扩大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力度,分设邵阳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人才培育专项资金等。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优先保障有利于提升产业质量、增强产业实力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进一步创新政府财政投入模式,采取贴息、奖励等灵活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县、乡镇三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统筹管理,使之在文化产业扶持方式、扶持方向、扶持对象等方面能够相互支撑、合理衔接,充分发挥出财政合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积极鼓励各种民间资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吸引外商资本进入国家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

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的项目,在规定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于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投资文化旅游景区开发达到有关条件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措施,以进一步降低企业水、电、气等运营成本。

三是用地保障政策。在遵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下,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文化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参与老旧城区产业提质升级改造,盘活老旧城区存量土地资源,探索文化产业建设用地发展新模式。支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真正实现转企改制,在盘活原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共同开展文化经营活动。严格文化产业建设用地的开发管理,坚决禁止借文化之名进行商业房地产开发。

(二)建立健全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规划体系

进一步强化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着力解决邵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的落实,协调统筹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文化产业办作为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核心职能部门,必须切实负责起邵阳文化产业总体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工作,推动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各司其职,依法加强行业引导、行业服务和行业监管,努力形成促进邵阳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有效合力。在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的全面统筹下,探索建立各类主体深度参与的文化产业管理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职能和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和激发全社会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三)不断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激发出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大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全面完成新华书店、工人文化宫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以及非时政类报刊、文艺院团的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企业制度。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四)积极搭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

积极发挥邵阳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与市场优势,集聚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加快打造支持邵阳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服务平台,为实现“两型”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政府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文化科技融合主线、生态旅游、出版发行板块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设备使用、技术认证和指导服务;在市政府办公大厅常设文化产业管理的绿色通道,对企业或个人实施全程包括文化项目立项、工商、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引进包括财会、认证、法律、知识产权代理、担保、风险投资、咨询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知名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法律、财务、评估和管理服务;加强市场推广、资源共享和产业化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项文化活动,为文化企业提供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展示及交易平台。

二是创新投融资服务平台。确立政府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营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新建、扩建、改建文化产业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信贷产品,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积极倡导鼓励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等业务品种,鼓励金融机构对小微文化企业开展“捆绑式”融资业务。积极探索开辟新的筹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加快成立邵阳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创新运营模式、交易制度和交易品种,开辟文化企业与社会资本对接渠道,引导文化资本有序流动,提供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水平。

三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平台。大力培育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文化演艺、文化节庆、文化会展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对民俗、历史、艺术等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化改造和国际化提升,建设一批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文化基础设施,开发一系列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娱乐服务体系和文化旅游产业。打破市县行政区划,有效整合同类优质资源,统一打捆申报国家级、省级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有机集成文化旅游产品,集中推介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适时筹建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区。

(五)努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文化人才。要加快引进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要积极引进一批掌握高新技术、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定期编制发布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目录,积极引进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加快制定《邵阳市引进文化人才管理办法》,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邵阳学院结合邵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培养急需紧缺人才;鼓励企业与邵阳学院联合攻关,建立资源共享、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公布、传承和日常管理,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申报一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项目传承人;发现和挖掘一批了解邵阳本土文化、有丰富的创作成果、在艺术界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有一定艺术见解的艺术家;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花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导向[J].党政论坛,2015,(6):30-35.

[2]苏红燕.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实践及经验借鉴[J].理论学习,2014,(5):15-18.

[3]刘红彬.文化经济时代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探究[J].学术论坛,2015,(3):24-26.

猜你喜欢
邵阳文化产业文化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