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04-03 09:03:25李东华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石蕊稀盐酸试液

李东华

(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学 215500)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体验和学习化学,对一些反应充满好奇,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缺乏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巧设问题,培养思维发散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授酸碱中和反应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结果并未发现明显现象,然后抛出问题:“无明显现象能说明两者没有发生反应吗?”答案是否定的,继而提出“如何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展开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他们设计出以下几个方案:①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再逐渐滴加稀盐酸;②稀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再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③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再逐渐滴加稀盐酸;④稀盐酸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再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得出以下结论:由于紫色石蕊试液在中性以及碱性溶液中颜色变化不明显,排除方案①②;若在稀盐酸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酸性减弱,至中性时溶液还是呈无色,若要观察到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方案④也不适合,最后确定按方案③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还提出一系列问题:盐酸为什么要逐滴滴入?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什么?溶液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通过溶液颜色变化得出氢氧化钠溶液确实会和稀盐酸反应,而且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会放热.实验结束后又抛出问题“酸碱是否发生反应一定要用指示剂来证明吗?”另外又演示了两个实验:氢氧化铜和稀硫酸的反应;氢氧化铁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发现这两个反应有明显现象,不需要借助指示剂进行.整堂课气氛很热烈,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思维很活跃.

二、巧联知识,培养思维深刻性

化学知识点多,而且零碎,分散在各个章节中,一段时间不用确实容易忘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有联系的知识点穿插在一起,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知识更加完整,而且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关于铁锈成分以及颜色,在作业中学生经常会和铁丝燃烧后的产物相混淆,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讲铁生锈这一知识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什么颜色?然后出示生活中已生锈的铁制品,再提出铁锈什么颜色,它的成分是什么?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学生对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平时没在意,经过积极参与讨论,不仅了解了铁生锈的原理,也掌握了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又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在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条件一直漏写,该反应如果没有任何条件的话生成物就不是葡萄糖和氧气而是碳酸.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在讲授新课时,通常会把这两个反应都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还发现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影响很大.这样通过把相关知识、易混淆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巧用实验,培养思维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分析问题时推理严谨,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逐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后,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何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在氢氧化钠溶液存在哪些微粒?然后根据已有知识先确定是何种微粒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最后还要排除其它微粒对实验造成的干扰.学生展开讨论,提出三个猜想:使紫色石蕊试验变色的粒子是H2O;使紫色石蕊试验变色的粒子是Na+;使紫色石蕊试验变色的粒子是OH-.设计的实验如下: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里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向盛有少量氯化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盛有蒸馏水以及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溶液仍呈紫色,说明使紫色石蕊试验变色的粒子不是H2O和Na+;而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成了蓝色,说明使紫色石蕊试验变色的粒子只能OH-.本实验还用到控制变量的原理,所用的液体体积相等,滴加相同滴数相同浓度的紫色石蕊试液.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教学中有些不容易操作或者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在实验室炼铁的教学中,由于该实验需用一氧化碳,但是该物质有毒,而且具有可燃性,这个反应的要求又高,既要用酒精喷灯加热,又要进行尾气处理,不适合做演示实验,就借助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思考:实验开始时是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点燃酒精喷灯?实验结束时是先熄灭酒精喷灯还是停止通一氧化碳?正确顺序以及错误顺序都演示他们看,推理正确的那些学生就很兴奋,很有成就感.

四、巧抓意外,培养思维敏捷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特别是课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利用,那是非常遗憾的.

记得一次在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中,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燃烧与灭火”.整个探究过程的操作比较简单,就是一些基本操作:酒精灯的使用,坩埚钳的使用.但是还是出了一点意外,一位学生不小心把正在燃烧的蘸有酒精的棉花球掉在实验桌上,酒精飞溅出来,起火了.他一时慌了,不知所措,但边上同学很是机警,顺势用石棉网将棉花球盖住了,火一下子灭了.在燃烧所需条件探究完成后,立刻提问他:“你知道刚才用石棉网盖住后,火为什么灭了?”他想了一会回答:“隔绝空气.”笔者表扬了他,然后很自然的引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如果正在燃烧的物质缺少一个条件,就不能燃烧,那么如何来灭火?通过刚才的意外,学生很容易得出灭火原理也有三个,相对应的分别是: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由于笔者灵活处理了这个意外,整堂课出现了亮点,也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猜你喜欢
石蕊稀盐酸试液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中国测试(2022年4期)2022-05-10 06:29:20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2019年2期)2019-03-22 02:37:56
对一道经典化学题的质疑
利用pH传感器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2014年9期)2014-11-04 23:58:04
沐舒坦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肺保护作用研究
皮试液配制专用注射器的设计思路
护理研究(2014年26期)2014-08-15 00:50:48
对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变蓝色的实验探究
化学教与学(2012年5期)2012-10-09 08:49:28
氯水与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