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森,周 波,刘 箭
(四川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指2000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通过独立或合并升本的院校,2000年至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计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新建本科院校在经历了由专科办学层次到本科办学层次的转型升级之后,大都遵循着“学院升格大学、单科型大学转变为综合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的办学逻辑,导致千校一面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2]同传统的老牌本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相比失去了差异性优势和特色,缺乏“错位性”竞争力。如何克服趋同现象摆脱现实困境,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做出的回答与选择。
培养什么样的人,所培养的人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新型本科院校首先要明确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根本性、整体性的导向作用。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老牌本科院校的“压”、职业技术院校的“赶”、国际教育的“挤”,简单的模仿办学不仅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甚至培养的人才会陷入“学术不高、应用不强”的尴尬境地。新建本科院校只有转型发展为新型大学,才能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认为,新型大学只有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既区别于传统老牌大学侧重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又区别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源头上找准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生态位”,为构建独具特色的“价值链”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指明了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型大学的第一要义,是落实自身办学类型定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路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完整的内容和质量标准,其维度主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创新创业精神、专业知能、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维度都具有相应的标准。各个维度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含了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质量要求,又体现了新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质量要求,一般性质量要求和特殊性质量要求共同构成了新型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体系。事实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性的、时代性的系统。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为新型大学的过程中,确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办学的历史、优势、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时代发展要求与趋势、国际大环境等因素,使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能体现新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又能充分展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新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特征。
新型大学要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积极构建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发展共同体。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所在区域、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其转型发展必须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转型发展的现实条件与依托。脱离地方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也就难以成功转型为新型大学。因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以地方为导向,做好面向地方这篇文章。
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要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格局,发展历史、优势、特色、不足和发展规划等,主动把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衔接,努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地方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力量支撑。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要维持运行都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其中包括组织内部的资源和从外界获得的各种资源。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全面性的转型,是从一种办学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全新的办学形态,内涵之新和格局之新应为紧要选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为新型大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外获取各种不同的资源,特别是在新建本科院校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格外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得人力、资金、信息以及政策方面的合法性的有效支持。[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新型大学是一次自我革新与造血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必将面临各种问题与困境,也必然会加大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严峻、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破解办学经费短缺和资源匮乏的困局,必须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积极主动同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地方有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新型大学倡导开门办学,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因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必须要改变既往的发展策略,积极融入地方的发展和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不再是外在于新建本科院校之外的、毫无相关的事情,而是自己需要参与其中的,同自身利益与命运休戚相关的事情。新建本科院校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新型大学服务地方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应用科研服务,把学校潜在的科技优势、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改变以往服务面向的模糊性,不断明确地方性的服务面向,聚焦服务方向、内容、要求,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只有在全面、深入、精准、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需求中,才能获得不同主体的认可并彰显自身的价值,构建自己独特的“价值链”。
提高质量与满足需求有着内在的关联,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满足需求的基础和前提,满足需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途径和价值体现。因而,提高质量和满足需求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提高质量就是满足需求、满足需求就是提高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新型大学的核心要素、存在依据和价值体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根。
一是分析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新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还是新型大学的重要职能和使命,这就必须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契合。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全面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使需求更加“对焦”、使需求更加清晰,全面精准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把握地方产业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地方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利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错位竞争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二是对焦需求,强化人才培养质量。[4]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和行业需求,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积极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效果,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服务需求,实现和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要求,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检验和体现,才能实现和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要以更高的服务意愿、更强的服务能力、更好的服务方式与途径,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服务各行各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服务地方需求中实现和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争取发展空间,获得发展资源。
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必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才能有效实现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必将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转型,即改变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要求由以往的封闭培养走向开放培养、由单一主体培养走向多元主体合作培养。封闭培养难以有效精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难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高校单一主体的培养模式制约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难以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多元的、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新型大学必须构建同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培养模式即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机制,实现办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利益是引发和驱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发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持某种行为的重要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与不同主体建立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现实需求,使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在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充分利用不同主体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和便利条件,还应主动为合作方在人才培养、智力支持、科研服务、成果转化、文化培育、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使其有切实的利益获得感,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和各方主体在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成长。合作办学、协同育人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在办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维度、各个环节开展的一种育人模式。合作办学、协同育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中、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而是要落到实处;不能仅仅是表层的、形式化的,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具有深度的合作。因而,合作办学、协同育人不仅要有方案,还要有措施;不仅要有意向,更要有行动;不仅要有措施、行动,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队伍进行相应的转型发展,即由传统的学术型、科研型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因而,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其转型成功的核心所在。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地位、作用等认识不到位、不清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来源单一、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合理有效的培养培训机制,主要表现为培养培训机会少、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经费短缺、培养培训难以与一线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没有建立有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证或认定制度。因而,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一支适应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就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
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发展规划和转型发展需求,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干、实践创新能力强、素质高、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专兼职相结合不仅有别于在短时间内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利于充分利用校外优质的人力资源。要建立灵活的的教师聘用机制,“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企事业等单位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行业技能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兼职教师。培养和引进是解决双师双能型教师问题的“两架马车”,通过培养的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的自我更新,通过引进的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有效结合,利于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血液的自我更新”和“血液外在补充”的有机统一,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内外动力。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机制、认定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取措施对学校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养培训,并对其进行资格认定,有针对性地引进所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并未建构相配套的治理体系,而是简单模仿老牌本科院校,遵循的是传统本科院校的管理逻辑和运行机制。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行政权力压迫学术权力、合作办学与资源共享不强、院系办学自主权不强等,在盲目模仿和所谓的不断“升级”中失去了自我,难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型大学。
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治理体制。[5]优化党委领导职能,提升党委把握方向、凝聚人心、政治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完善校长负责制和教授治学制度,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和谐共生。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依法依规治校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决策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整体性、长远性的深远影响。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既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智慧,实现集思广益,还可以保障决策的科学、高效。建立健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建立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扩大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权和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权限,激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活力,提高转型发展的办学自主权。在向新建本科院校下放转型发展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要完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并向社会公布权力与责任的范围、内容、主体、对象、要求、运行流程、问责情形与惩罚内容等事项,实现权力与职责的有效统一。管、办、评分离机制有利于从不同维度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核心和根本目的是完全统一的,即为了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建立管、办、评分离机制,就是要明确不同机构的职能、权限,提高教学机构、教学管理机构和教学评估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同育人能力与水平,实现管办评的合力,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学术活动是高校的根本,行政权力应服务于学术活动,保障学术组织相对独立地行使职权,为学术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6]传统的以科研导向的教师考核晋升机制,难以造就适应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所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考核晋升机制需要由以往的科研标准向应用能力与水平为核心标准的转变,以引导和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与水平、注重应用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声誉度取决于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了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因而,建立健全以社会主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仅利于真实反映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还利于引导与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评价反馈的基础上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既是新型本科院校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深化与延伸,同时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和价值彰显。新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着自身的科学研究同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新型本科院校在科研上从以往的侧重理论研究转向以应用研究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研究。应用研究主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地方产业(行业)需求为中心,紧扣企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注重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将研究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具有问题性、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等特征。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求全面有为,但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作为。应用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就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作为,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新型本科院校的价值之显,利于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为获得转型发展所需的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1] 瞿振元.新建本科院校走出特色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6-04-08(01).
[2] 唐景莉,张兴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紧迫要求[N].中国教育报,2014-11-03(02).
[3] 牟延林.新建本科院校怎样实现“二次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3-07-19(01).
[4] 张大良.对焦需求 聚焦服务 变焦应用,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20-24.
[5] 弓 圆.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N].光明日报,2015-11-03(02).
[6] 杨 敏,吕 京.构建高等教育现代治理体系的突破口[N].人民日报,2016-9-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