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琪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王维诗歌构成的画面所写的意象简单,又多用如青、白、绿等素雅色彩,这种冷色调通常给人一种极简的视觉感受。[2]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物托兴,借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志向。王维的诗歌中,“青山”和“白云”是用得较多的意象,具有“白云”意象的诗歌就有80余首,[3]如: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卑栖却得性 , 每与白云归。(《留别钱起》)[4]
“白云”其色洁白无瑕,其踪远离尘世,具有自由、高洁的意蕴,寄托着诗人向往归隐的心愿。在日本学者入谷仙介的王维研究中,认为王维诗歌中的白云是将理想世界与凡俗世界隔开的屏障,如“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辋川是诗人隐居之地,亦是白云中的世界。在山中寄诸弟妹中的“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更是将自己比作白云,这句诗的意思是你们如果想念我,就遥望这山中的白云吧。
诗人欣赏青山,因其山性深隐旷达、山形雄浑厚重、山色亘古不改,所以“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青山象征着家园和故乡,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安宁居所,连绵的青山也会给人安稳之感,也如: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别辋川别业》)
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瓜园诗》)[5]
当然也有其他常见的意象,“青苔”、“青草”、“白水”、“白石”等意象是生活中常见的,诗人采用白描手法从细微处感受,语淡而味远,如: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阙题二首》)[6]
王维还喜欢用青白眼的典故,“青白眼”出自《世说新语。简傲》,据书记载,阮籍对待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对待轻视的人就用“白眼看人”。王维诗歌如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赠韦穆十八》)以阮籍喻韦穆,引为知己。“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崔兴宗的隐者姿态和鲜明的傲然个性呼之欲出。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南为水墨,北为青绿。王维精于山水画,先后受李思训和吴道子的影响,画青绿也画水墨,尤其擅长水墨,董其昌尊其为“南宗”之祖。青绿山水精工富丽,水墨山水则色彩单一,青白二色,正是水墨画写物表意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这种色彩搭配在王维诗中屡屡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其诗画的内在联系。王维早年因学北宗李思训青绿画法之故,诗中多用浓厚的金粉之色,如金、玉、彩、琼等。中年归隐山林,心境变得淳淡闲旷,在遣词设色上由浓入简,盖用淡雅之色,如青、绿、白、碧等。青中晕白,明而不刺目,淡而不单调,柔和富有诗意。我们来看看王维诗歌中青与白组合的绝妙效果: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浦涵白芷(《寒食城即事》)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7]
以《终南山》为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句是写回望白云,缭绕中聚合,进入山中就不见迷茫的青霭了。青霭,是指山中岚气,想必是山色空蒙,才生出岚气青青的错觉。云雾流动变幻,影影绰绰,渺白与淡青构成了一幅晕染的水墨画。
又以《送严秀才还蜀》为例,“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描写青山被关塞横断,大江与白云相接。一纵一横,一青一白,色泽浅淡雅致。还有《送刑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日落江湖,波光滟滟,天地映青,“白”、“青”二字以淡雅绘灿烂,着笔简洁而色彩明丽,笔触灵动,气象壮阔。
在唐朝诗坛,除却王维,还有几位善用色彩词的诗人,李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不过李贺有别于李白的明朗纯净和王维的清淡高远,他钟爱冷艳瑰奇的独特色调,喜欢使用密集繁丽的色彩词语。
在《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一诗中有“千山浓绿”、“金塘闲水”、“碧漪”、“堕红残萼”、“青氛氲”等词,重复使用同一色系的“绿”、“青”、“碧”等字面,有意使色彩意象繁多密集,又以“堕红、残萼、青氛氲”等词敷设秾艳清冷的氛围。再譬如《昌谷诗》:
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
遥峦相压叠,颓绿愁堕地。
愁月薇帐红,罥云香蔓刺。[8]
诗中的细青、颓绿、红帐等,色彩浓丽,对比强烈,产生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
相比之下,王维诗歌中的色彩则较为简洁,以素雅色调为主,如“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其实王维也有色彩浓郁的诗歌,不过较为少见,如《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古壁上苍黑色的苔痕和远处烧山的红火,前一句“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铺垫清寒色调的背景,此句再以苍苔之黑与寒山之红互相映衬,视觉效果大胆强烈,更添鲜烈悲壮之感。
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如《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田园乐》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等,这些诗句色调以红、绿为主,色彩艳丽,似乎与王维诗歌淡雅的风格形成了冲突,但王维在写艳丽的色彩意象时,会不自觉地将画家的设色技巧移于其中,将桃红柳绿进行水、雨、烟等物的虚化处理,自带清淡的光色滤镜,达到其淡雅风格的统一。
王维诗语得绘画之脉理,有白描点染的线条勾画,有通感沟通的灵活运用,也有透视角度转换,是以山水诗中有水墨画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作诗直写白描,不尚华丽,务求朴实,选词考究却又不露痕迹,浑然天成,而淡远之境自见,使读者身临其境,如坠其中。正如殷璠所说:“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诗歌《新晴晚望》有一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是写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更加明亮,远处碧峰出现在群山之后。其中“明”字是使动用法,使得田野里的水更加明亮的意思;“出”字则是指碧峰秀出, 是将山峰拟人化。“白”做“水”的修饰词,避免了俗套,用以衬托碧峰,令人耳目一新。
王维以画入诗爱用通感手法,何谓通感?通感,也称作“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的时候,用语言文字将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简单来说,就是“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通感》)。[10]王维喜欢并且擅长使用通感,大多是将视觉与触觉、听觉、感觉等相结合、沟通,将事物的明暗、冷暖等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王维的“绿艳闲且静”,就是将视觉化为听觉的通感表现,将本来只可眼见的颜色,写出“静”的听觉。再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水底白石粼粼可见,枝头红叶稀疏点缀,山岚蓊郁中烟雾蒙蒙欲滴,就像要沾湿衣裳一样。笔意清润,色彩明丽,以触觉“湿”写视觉“翠”,使读者能感觉到那湿润的翠绿似乎扑面而来。
最经典莫过于《过香积寺》一句“日色冷青松”,青松幽冷,连照映其上的日色,也仿佛变冷了。“冷”字被历代誉为炼字的典范:“冷”为通感,绘松林青浓绿重,视觉与触觉沟通,日光本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里却因青松绿浓而变冷,寒意自生,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评:“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11]
透视,是绘画术语,即画家作画时,观察角度不受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转换角度,将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组织到画面上来,使客观物象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王维在自己所撰写的山水论中提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作为一位熟悉山水技法的画家,王维经常采用多重透视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运用色彩词来处理画面的空间距离。还是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为例,田外白水为近,山后碧峰是远,距离构成立体感,色彩组成层次感,山与水布局巧妙,青与白设色清新。再如王维的《终南山》的颔联“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12]进入终南山回望来处,再看置于烟云之中的山中景象,景物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杳渺,视点由远及近,意味悠长。
王维写诗,词秀意新,异于他家之处就在于其仕与隐的经历,加之佛儒道的熏陶,多用青白色调的象征意义,造就了王维以画入诗的深远美感。
根据中国的五行说,青、赤、黄、白、黑作为喜、怒、哀、乐、怨的色彩标志。白色与西方对应,日落之方,蕴含归意,于情为怨,四季对应则为秋色,言愁亡。所以白色常和虚空飘渺相关联,如“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戏赠张五弟》)、“草白霭繁霜”(冬夜书怀)等。青色与东方对应,日出之方,蕴含生机,于情为喜,四季对应为春季,所以青色物象多数充满生机,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如“忍别青山去”(《别辋川别业》)和“青青山上松”(《新秦郡松树歌》)等。青色也象征平静、庄严、永恒、高贵,如“名留青史”,诗歌中的“青山”这个意象就有永恒隽永之感,如“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青松”则象征着正直、静穆,如“青松学大夫”(《过崔驸马山池》)。[13]
从创作主体来说,在色彩心理学中,一定的性格志趣对应一定的色彩。豁达豪迈的性格对应红、黄、橙等暖色,诗人李白就极爱用这些明艳的色彩。青、绿、蓝等冷色,给人宁静的感觉,和陶渊明、王维、林逋等隐士淡泊隐逸的志趣契合。古代隐士隐于山水之间,所写多为自然景物、山林闲客,多用自然原色,而创作者又会有意无意地进行选择和过滤这些色彩,使其变淡变浅,与淡泊的心性呈现出一致性。比如,王维经常用云雾烟雨的流动造成透视的效果,来淡化山水原色,前文所提到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就是如此。还有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14]轻、匀、薄、透的光色调配,清新淡雅,令人如释重负,借以来消除尘世繁琐。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光色调配中对王维追求高朗空明的精神层面了解一二。可见,诗歌里的青、白淡色的表现,除却事物本身和象征意义,也是作家对自然原色进行特殊过滤的效果。
王维出身官宦之家,受其母影响,也是信佛之人,他的名和字都取自佛教《维摩诘经》,意思是洁净之人。王维受禅宗的影响最大,心境闲澹澄明,将诗意融入山水诗画之中,得诗佛之禅境,提升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在佛教的恬淡世界里,王维诗歌的色彩日趋浅淡,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嗽黄鹏。”(《积雨惘川庄作》)。
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佛学,道家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都具有深远影响,这与唐朝佛儒道融合的趋势有关。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有隐逸思想。在王维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在他的笔下,空山、芙蓉、青松、明月无不韵味自生。关于“自然”,佛教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把佛性定义为纯真的生命本然。就人力造色来说,白色是最古老的,而青色是草木之色,自然界的山光水色以青白为代表色,所以青和白在众多色彩之中最具初生态属性,在王维诗中是自然本真的象征。
佛教追求“净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认为“以天下为沉浊”(《庄子·天下》)。在佛道的熏陶下,王维大多选择青白两种色彩入诗,诗意明净,构建出一个纯净的理想世界。如写青苔时多是洁净之态:“青苔石上净”(《戏赠张五弟》);“青苔日厚自无尘”(《与卢员外 象过崔处 士兴宗林亭》)。描写其他景物时也是一派洁净之象,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云色浅浅,柳色青青,诗境格外清新。[15]
王维仕途中几起几落,第一次“落”是因伶人舞黄狮案件获罪,被贬济州。第二次“落”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因事获罪。第三次“落”是在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至宝应二年)前,官至给事中。四十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半官半隐。安史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由王维的生平可以看出,他的仕途屡遭不顺,加之丧妻之后不曾续弦,又无儿女,孑然一身,一生无家室之乐、骨肉之欢,更加消沉,便开始归隐山林。但由于受佛教避世思想、道家隐逸思想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王维始终游走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王维出仕之时意气风发,在诗中可见政治上的抱负和热情,“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故西河郡社太守挽歌三首),“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后仕途不顺,隐居之时感受到惆怅,《辋川闲居》:“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归辋川作》:“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惆怅之余,诗人开始寄情山水,寻求仕途失意的安抚,平和的心境开始占据整个身心,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如《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嶺。”(林园即事寄舍弟紞)。诗句多取自然色泽,如青、白、黄等,象征归隐山林的心境。
王维擅长用诗境绘画,以画意写诗,将山水诗与山水画进行相互巧妙地渗透,再现山水神韵,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卷上)。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成为盛唐诗坛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坛一个独立的个性存在,达到了诗歌艺术上的高峰,具有持久的艺术影响力,唐大历十大才子、宋欧阳修、江湖派等人的诗歌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王维的影响,形成自然诗风。
就像陶渊明一样,王维也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以空山为框架,明月、青苔、白云点缀其间,幽静之极。这个世外桃源的空间是封闭的,时间是无限的,人迹渺无,建于俗世而超出俗世,给人永恒之感。在这个空间里,王维独自隐居,时时静观寂照,写诗绘画,字字入禅,既含蓄隽永,又平淡自然,王维的名作《辋川集》就出自于这个空间。诗人将佛教的寂灭、物我冥合的境界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加之“顿悟”的思想,使其领悟出与其它创作者不同的物我两忘、万念皆寂心境,诗歌显现出环境的宁静之美和心境的空明之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独特的禅宗美学,并且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里,其中有一个禅典是“无生”,如“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等,“无生”之说,在佛典里也是“寂灭”,王维对于这种“无生无我”境界的追求,体现在他不仅自甘寂寞,更能享受寂寞,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才能细察到的自然生机之美。
王维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手法、禅道的感悟、仕隐的经历进行诗歌创作,色彩词的运用呈现出用色集中、设色冲淡的特征,以此来描述色彩的冷暖、浓淡、明暗,并且表现出诗中画意这种独特的美感,不愧“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之誉,同时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于雪棠.王维诗与佛道两家的色彩崇尚[J].北方论丛,1996(2):6.
[2] 乔 阳,邢 那,湛莹莹.从隐色词的运用来分析诗歌《山居秋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4(2):55-56.
[3] 傅绍磊.论王维诗歌中的色彩[J].文教资料,2012(8):1-3.
[4] 李继峰.论作家的光色感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86-96.
[5] 姚 婷.王维山水诗与山水画创作技巧比较[J].大众文艺,2011(6):27-28.
[6] 柳晟俊.王维诗比较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95.
[7] 胡 珍.王维诗集[M].扬州:广陵书社,2016:78.
[8] 张 芳.王维诗歌的色彩特征及其成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21.
[9] 赵晓驰.王维诗歌颜色词语义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45.
[10]廖 理.试析王维诗中的色彩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1.
[11]戴丽敏.试析王维诗歌色彩语言之美[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3):21-23.
[12]李安扬.诗词中色彩词运用管见[J].江汉大学学报,1998(1):76.
[13]王赠怡.论王维诗歌中的写意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8):20-22.
[14]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9.
[15]入谷仙介.王维诗研究[M].卢燕平,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