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观察

2018-04-03 06:41:10黄庆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康复训练障碍

黄庆云

蓬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遂宁 629100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容易存在神经功能损伤,因此多数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危害性,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功能,同样也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该研究通过对部分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了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现对2016年1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在 45~75 岁,平均年龄为(56.58±3.21)岁;病程 3~14 d,平均病程(3.65±0.65)d。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在45~75岁,平均年龄为(57.51±3.17)岁;病程 3~14 d,平均病程(3.64±0.67)d。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和MRI确诊为脑卒中;均经洼田吞咽能力测试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均同意配合资料收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水肿、感染等合并症;合并严重的语言及意识功能障碍;电刺激不耐受者;既往精神病史者;不愿配合资料收集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①基础检查:对于可能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价,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脑功能及摄食-吞咽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积极预防卒中后肺炎发生。②摄食-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对不同食物进行针对性功能训练,利用食物的形态等补偿手段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直接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下颌开合训练、颈部放松训练、口舌闭锁训练、门德尔松吞咽模式训练等来改善患者的吞咽反射条件。患者卧床休息时应帮助患者安放好体位,预防误吸。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应指导患者进行发音、吐字训练,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其咽喉神经功能改善。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训练与对照组相同,电刺激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取舒适体位,对患者进行低频电刺激:电流强度为4~8 mA,电刺激时间为1 s,休息时间为3 s,电流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以患者耐受并能激发吞咽动作为宜,电刺激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吞咽动作,每天对患者电刺激时间约为 20~30 min。

1.4 观察指标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级,若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吞咽分级提高1级以上,则记为有效,若吞咽功能无改善则记为无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卒中后肺炎的概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4.0%(21/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 64.0%(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为12.0%(3/25),对照组患者术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为28.0%(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术后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吞咽障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发音困难、自主咳嗽异常、吞咽后呛咳、流涎等症状,因此吞咽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样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大大提升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应引起广泛的临床重视[1]。

吞咽功能训练是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以往的临床研究显示,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咽喉部神经敏感性,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2]。电刺激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电刺激可促使咽喉部肌肉收缩,促使中枢至咽部肌肉运动传导通路重新形成,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反射弧,可促使食管上括约肌开放,降低误吸发生率。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二者可起到协同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4.0%(21/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4.0%(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为12.0%(3/25),对照组患者术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为28.0%(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结果可反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临床效果好于单一吞咽功能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可靠性。当然,由于该研究中的入组病例不足,因此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缺乏可信度,该研究将在今后不断完善试验方案,为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要依据。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康复训练障碍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跨越障碍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34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