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探析

2018-04-03 05:45: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配套措施的改革逐渐成为促成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于此同时,高校后勤也成为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已经开展多年,有力地支持了高校规模的扩张。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需求的提升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一轮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蓄势待发。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综述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对我国高校后勤正式提出社会化改革要求。此后,我国市场经济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后勤改革渐渐起步和发展,同时也经历了后勤改革的摸索阶段,其中主要是对经济责任承包制的尝试和践行。2000年在教育部积极倡导下高校后勤进行了全面的大刀阔斧的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起的此后3年中,全国高校基本实现了后勤的社会化运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种针对高校的后勤服务实体纷纷成立,市场化运作成为高校解决后勤问题的主要途径。社会企业纷纷成为助推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1]。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制度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逐渐露出水面,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截至2011年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各项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后勤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改革的阻力依然存在。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高校随着教育改革,对自己的事物拥有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权,关于后勤改革,全国统一性的指导政策最近几年很少出台,高校只有凭借自己的探索取得自己的成绩。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的后勤保障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举足轻重的重要体系,是高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为高校科研提供有效平台,为学校提供先进教学条件的必要支撑。目前,我国教育正处在发展的攻坚阶段,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双一流”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与时俱进,实现我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国际化,就必须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后勤的改革发展,逐步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努力打造“双一流”后勤。经过不断的摸索和研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经验如下:一是转变传统观念,创新管理体制。二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办学成本。三是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四是破除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障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得到发挥。近十几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摸索和总结,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例如莆田学院后勤处分别设立了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水电管理服务中心,饮食管理服务中心等三个实体,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取社会化模式管理,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也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提供了经验。

我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是为了将高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中办学局面剥离出来,按照现在的市场经济原则,引进有能力,有信誉,有经验的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率的后勤服务保障。引进先进的社会力量,不仅仅为高校后勤大大降低了成本,也同时提高了学校校办学效益,进一步加快了学校的有效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的,为我国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大多数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办学、教学情况,选择了能够适应本校管理模式和运行的后勤管理机制,一步一步,积极稳步地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改革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绝大部分高校告别了旧的后勤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改革、创新,朝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需求的新型管理运营模式迈进。

(二)高校后勤改革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需要引入和不断完善市场体制。我国当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才取得如此成就,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还不够突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政府办学为主,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也需要政府主导,各种公益性投入不可或缺,甚至一些改革项目需要在政府投入的保证下方可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政府历年来的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主,实施科学发展观以后,社会建设又成为各级政府的一大压力,造成对教育的投入并未真正到位。2010年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又进一步加大,但是这是由于之前高校持续扩张带来的过大压力下被动开展的。实际上政府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态度一直是在摆脱包袱、甩掉负担为主,真正主动认真思考高校后勤改革的思维尚未最终形成。这就使得政府在这一事业推进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这对高校后勤改革来说,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和质量。具体在工作中,由于积极性的缺失,政府对于高校提出的改革方案和资金支持申请等工作表现得力度不够,办事效率低下等。

2、市场对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必须有利可图。这造成企业在高校后勤服务中为了盈利不择手段,诚信不足,而一些诚信意识较强,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大企业又不肯在高校后勤这块“小蛋糕”上花费太大精力,造成高校后勤改革虽在推进,但是服务水平却差强人意。鉴于以上种种矛盾,一些高校自办企业为自己提供后勤服务,但这无疑又分散了高校的精力。因此,针对高校后勤的市场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对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来说无疑成为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市场对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包括高校发展和正常运行中所需要的除教学之外的各种需求,例如教学设备的添置、维修与保养,学生食堂,教师公寓等工作。这些方面都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给予可靠的保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免去后顾之忧,为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社会企业虽然有心涉足高校后勤这方面的业务,但是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致使他们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要较多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甚至不能公平地参与竞争,及时中标,也经常面临来自校方的压力。这种不足之处实际上削弱了市场对高校后勤的服务能力。

3、尚没有合格的市场主体承担高校后勤服务重任。目前为高校后勤提供服务的实体大都是模拟企业化运行,他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政府和高校对他们的干预过多,企业难以按照完全的市场规律办事,因此造成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低下成为他们的主要不足,而这些不足又是制约高校后勤发展的主要障碍。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尚没有形成独立的企业法人制度,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探析

鉴于以上对种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高校后勤实施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社会化不等于市场化,完全的市场化和完全的行政化都不利于高校后勤服务。为此应当做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利用现有社会服务市场,利用积极的竞争机制,加强高校后勤的改革发展。但是简单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我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在现今的发展情况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引进具有竞争意义的社会力量,才能有效的实现后勤社会化服务。高校主动将后勤剥离,将后勤服务交给专业的服务机构来完成,通过这些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才能够真正把高校后勤服务放在市场经济当中去,才能够有效的推进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实现真正的超越与发展,为我国的高校后勤服务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因此,政府在改革进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宏观调控,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力度培养和培育竞争充分的社会供给市场,当社会服务机构或企业成为为高校提供服务的投资者和后勤服务供给主体的时候,就有效形成了面向学校的第三产业和社区体系。例如,莆田学院将教室卫生保洁服务项目进行招投标,引进社会上资质优越、信誉良好的企业。教室卫生保洁服务项目外包之后,教室卫生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也不断改善。2018年,莆田学院计划将整个校区的大物业,包括教室、宿舍、公共环境、教师公寓等物业管理服务进行打包,引进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优质、高效、优良的服务。

(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高校将后勤服务完全剥离出去,由社会企业完全承担,二是高校自办经济实体为自己提供后勤服务。2000年政府出台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提出高校首先组建自己的后勤服务实体,待发展成熟之后,再由这些经济实体走出去为其他高校提供专业的后勤服务。但是目前全国只有上海市组建了这样专业的为后勤提供专门服务的地区性的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其他地区大都采用完全社会化市场化的形式分担后勤服务压力。实际上,发展专业的高校后勤服务经济实体最适合高校后勤改革的[2]。但是这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精力,大力建设高校的后勤硬件设施,为企业免去后顾之忧才是符合高校发展的长久之计。同时,对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的企业还应当进一步改革,因为高校后勤毕竟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完全的消费者。它的公益性决定这些企业必须要剔除不适合高校发展的成分。

(三)增加政府对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投入。后勤服务是一种公益性产品,但同时又要做社会化改革,因此应当在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下推进这种改革。为此,政府应当给予一定比例的投入来保证其服务性质的公益性。同时高校后勤也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保证这种教育属性也需要政府的投入。增加政府对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投入应当体现政府财政对高校后勤的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个方面。直接支持主要是指政府对高校后勤直接投资。例如针对某项目或某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中实验设备的购置和改造提升[3]。这种公益性的投入不计回报,将直接助推高校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升。间接支持主要是指政府组建专门为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在组建或者管理这些企业的时候,政府采取特殊对待的政策,例如税收优惠,业务介绍等,帮助这些企业成长为专门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目前这种做法在我国上海市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四)完善服务实体的企业化运作。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成分就是引入市场体制实施资源配置,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激发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高校、企业应当严格界定各自责任,政府和高校不能对企业行为过多干预,企业在自己范围内也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若求得生存、健康发展,必须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是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无论何种形式的企业都具有这种市场经济主体的一般特征。但是作为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又具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4]。他们涉足的是公益事业领域,完全的逐利性必然会伤害到高校教育的公益性,因此企业、高校和政府必定要认识到这种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和特殊新要求,共同完善后勤服务实体的企业化运作水平。

(五)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进后勤管理人才。高校后勤管理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后勤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力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后勤改革发展的结果。同样的机制,不同的人防区实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发生,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中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后期留住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后勤管理体制中已有的管理人才,要积极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新的信息技术,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平台,鼓励后勤职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引进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人才的流失,管理队伍的老化,人才的引进工作就显得更加的突出。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管理人员因各种因素,会选择到更有效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这时候不断引进人才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总之,人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管理活动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最有效的方法。

(六)运用现代技术,打造一流后勤。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网络资源和技术是决定一个主体发展的关键手段,高校的社会化后勤改革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科技手段,为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例如建立微信报修平台,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情况汇报给各个部门,从中节省了时间也为高校节省了更多的服务成本。校园一卡通、物业水电智能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宽了后勤服务渠道,也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同样的,学校可以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将服务承包给有能力,有资质的的技术企业,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提升了学校的服务品质,为高校社会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当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的探寻新路径。通过完善的后勤服务为高校集中精力提升教学水平免去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14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强力后勤”入职记
后勤服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7-09 03:55:00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