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秀华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理论研究部,福建 福州 350014)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1]社区文化特指一定地域内的居民在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与集体意识等方面所具有之共性特点的统称,是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之形成、维系与运行的关键。[2]社区文化建设要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区工作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幸福社区、美丽社区建设。本文以福州市台江区洋中街道金斗社区(以下简称金斗社区)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一定成效,指出其仍面临着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资源匮乏等问题。如何在应对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生活共同体建构的目标定位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社区文化是具备反思性与建构性特点的现代生活,是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社区共同体的主要纽带。[2]金斗社区成立于2001年11月25日,以福州市台江区洋中街道为中心,是一个商贸繁荣、交通便利、文教卫生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其面积0.228 km2,总户数2 423户,总人口6 157人,居住在社区的住户个体户居多,主要从事商贸服务业,生活节奏特别快,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鉴于此金斗社区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以繁荣城区文化、提升城市品味、活跃居民身心为己任,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供给项目,打造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满足社区居民各层次的文化需求。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台江区洋中街道政府为了使社区文化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筹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社区文化站。从2010年初始,金斗社区加强社区文化站建设,经台江区洋中街道政府与群升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协商,决定将拥有200 m2的活动场所专门用于金斗社区建设文化站。金斗社区以高规格、高档次的标准对社区文化站进行设计与装修,突出社区文化的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等方面的特点,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金斗社区根据福州市、台江区基层文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以满足和方便居民需求为工作出发点,规划社区文化站的功能,设置了培训室、排练室、书画室以及电子图书室等几个场所,并配备相应的培训和教学设备、健身器材、电脑、音响等辅助设备,作为开展“拓文化新绿洲”活动使用。同时,社区定期组织居民群众参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站作为集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提升、科技文化培训、心理健康发展于一体的“大熔炉”,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群众的大“家”,来凝聚广大居民群众的齐“心”,使社区文化站成为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大舞台。
加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的管理,构建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条件。金斗社区加强社区文化站的管理,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并配备了3名专职管理人员,实行计算机录入借阅管理。金斗社区以图书室和各功能室为基础,坚持各项活动室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天全天对居民免费开放,也免费向公众提供基础服务项目。为了提升管理水平,金斗社区为社区文化站配备了5台电脑、一套投影机设备,同时,加强图书室的管理与服务,塑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与空间,为社区居民的交流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金斗社区接受福州市总工会、福州市妇联等部门的捐赠,图书室藏书已达3 000多册,可阅报刊20多种,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满足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
金斗社区位于福州市工人文化宫附近,充分利用工人文化宫提供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艺团队,目前已打造社区健身队、腰鼓队、太极扇(拳)队、舞蹈队等5支民间文艺团队,各支团队成员分别达到50多人,这为活跃文化活动氛围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金斗社区文化活动以健康化、规范化、常态化为发展方向,以增强居民综合素质为目的,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文化活动氛围浓厚。一是创新载体。金斗社区为了提升文化活动吸引力,采取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办法,积极创新载体,与福州电视台第三频道签订协议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系列活动,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二是举办活动。比如拗九节、清明节、重阳节、邻里节等活动,向居民展示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广泛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组织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组织培训活动有10多期,培训项目包括少儿书法班、绘画班、少儿围棋班等,培训达300多人次。
近年来,金斗社区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离社区成为生活共同体的目标还比较远。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基础设施资源包括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宣传栏及社区性文化广场等,是传播社区文化的共同家园和载体。在发达的城市,经济基础雄厚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文化活动项目多,文化活动质量也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办公条件简陋,人员也不足,制约正常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3]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下,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没有真正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在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素质的作用,认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己无关,可有可无。金斗社区以长远规划发展、方便管理自治、调整规模适度为原则,考虑户数、人口、地域面积等因素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整顿、治理、整合,促进社区基础设施的优化发展,为提高社区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但从整体来看,金斗社区的公共空间存在范围不宽敞、文化基础设施简陋、图书资源稀少陈旧等问题。[4]这就表明金斗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匮乏,无法为居民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共享空间,难以满足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5]
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当前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来源渠道单一,专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也不高,也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和技巧不熟悉,不能很好地根据居民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提供简单的专业性的服务。这种情况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随着社区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服务技巧,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人才服务队伍。金斗社区工作人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仅占工作人员总数40%左右,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同时,尚未建构多元主体互动与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民间志愿者队伍建设滞后,数量偏少,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必要空间,也是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生活的安全、便捷与和谐。因此,社区的智慧化建设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在基层实践的重要试点示范工程。[6]所谓智慧社区是指借助各种传感与通信终端设备感知信息,利用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络传输信息,运用智能化处理平台,挖掘、整合信息,并引入城市智慧应用系统,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低碳化,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舒适、环保的生活空间的综合系统。[6]金斗社区已经完成“智慧社区”建设,但社区文化建设体系架构较为单薄,与服务信息平台、文化建设平台对接不足,活动方式也相对简单,信息更新较慢、较少,实用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便民利民作用。同时,“智慧社区”服务人才培育体系不健全,原有的社区文化建设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不能较好地开展智慧社区文化建设和维护工作。
所谓社区组织是指自下而上自发形成,产生于社区,服务于社区,活动于社区的民间非营利组织。[1]旧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组织结构是由区、街、居三级组成,其中区政府是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政府部门的延伸性职能,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体承接街道办分派的行政性事务和公共性事务。[7]这种组织框架导致机构设置与其权利、义务不对等,体制机制不顺畅,使得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权威性下降,承担的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过多,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目前金斗社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承担区政府制定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社区工作人员忙于应付上级布置的各种事务,没有时间与精力开展自身的文化活动。为了不给社区居委会增加过多的工作任务,突出社区自治的功能,金斗社区于2013年底建立了社区工作服务站,其目的是承接基层政府赋予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使社区居委会将不再承担过去繁重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区党组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交叉任职”“一人多岗”的混乱局面,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繁重,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社区文化建设,要突出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其找回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冲击下的失落家园,实现“新家园”“新故乡”的美好夙愿。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居民幸福感的新期待下,社区文化建设要以美丽、幸福的社区共同体建设目标为己任,让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时刻有着浓浓的“家”的氛围,又有静静的“居”的感觉,体悟到邻里关系和谐、情深家园的幸福之美、温馨之美。而美丽社区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金斗社区文化建设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坚持创新思路,立足本地实际,以建设美丽家园、幸福家园为出发点,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一是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政府积极扶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用房建设,同时社区通过购买、改(扩)建、调剂使用、置换、租赁、落实开发商配套等方式,解决好办公用房。二是整治社区环境建设力度。以金斗社区改造提升为样板带动街区立面改造,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宜居品质显著提升,让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切实感受到美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幸福感。三是推进社区生态建设。大力宣传环保主体意识和责任观念,普及“绿色低碳”理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打造“15分钟低碳生活圈”,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生态区创建活动,共建共享美好生态家园。
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社区文化建设关键以人才为支撑,需要具备一支具有德才兼备、敢于奉献、善于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专业素质较高的社区文化建设队伍。[8]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是一支在政府主导下、以民间文化人士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者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队伍。[8]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金斗社区按照“选人、育人”的原则,改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具有高素质、业务精、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为构建社区共同体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一是坚持素质选人,完善竞聘选拔机制。综合考虑社区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因素,以“发扬民主、拓宽渠道、选拔人才”为目标,引入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机制,着力建设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培养链”。比如,具有事业编制岗位的社区党支部书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应往届优秀大学毕业生;鼓励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学历教育、专职社会工作者知识培训以及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提高社区人才队伍管理水平。二是坚持培训育人,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注重学习教育,加强对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知识的教育,每年举办1~2期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培训班,加强其理论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现代平台,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多元化需求为导向,挖掘、整合、优化社区信息资源,提升社区文化治理水平。[9]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把居民所关心的社区文化内涵、内容、形式等项目与现代科技融合,以方便社区居民生活,体现社会公平,消除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资源分配不公平,实现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10]金斗社区通过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开通社区总机(服务热线),建成社区网站,录入社区居民电子档案,社区居民可在社区工作服务站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已实现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全区域通办的建设目标,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互动电视等平台访问社区便民网,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现代公共平台。
社区组织机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福州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对社区组织工作用房给予专项补助经费,鼓励各县(市)区通过购买、自建、置换、调剂等方式,到2015年实现社区组织机构工作用房面积不低于200 m2,2020年前每百户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 m2,重点解决社区服务场所建设不达标、配套不完善、使用不合理等问题,构建与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相适应的社区共同体,增强社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与公共精神。金斗社区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快社区组织机构建设的步伐,规范社区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社区治理功能,在社区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推进社区工作服务站的设立。社区工作服务站主要承接政府下移到社区的各种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推行社区“一门式”办公,即采取“前台一门受理、后台分类办理、分片区网格化管理”的治理模式,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区的全覆盖。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加强社区组织机构建设,促使社区文化建设从单纯追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转移到完善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确保社区居民在社区共同体中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8]
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社区居民要以文化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更新思维方式,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独特的社区文化,实现社区文化品牌的个性化发展,为构建和谐宜居的人文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金斗社区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下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就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公共性水平。因此,在社会生活共同体视域下,金斗社区文化建设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指导理念,把握历史机遇,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为抓手,以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借助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手段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转变机构职能,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重新找回因城市化与现代化而给他们带来的失落家园,实现他们建设“新故乡”“新家园”的美好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