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研究

2018-04-03 05:50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播网红政治

(福建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 福建 福州 350117)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2016年被媒体称之为中国“网红元年” 或 “网络直播元年”,各种网络直播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强势崛起,2017年直播行业景气度延续,2017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市场营收达到304.5亿元,相比2016年的218.5亿元,同比增长39%。[2]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一代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他们对于网络上不时出现的新鲜事物,如“网络直播”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由此一些思想问题也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70后、80后的互联网“新移民”,要积极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努力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在哪里”。网络直播的及时性、开放性和冗杂性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机遇,将网络直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探索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直播的特征

网络直播运用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通过直播平台向终端用户进行音频、视频等图文资讯的即时输送,在此过程中双方可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鉴于网络直播存在着交互对象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内容的丰富性与冗杂性、形式的交互性与立体性、方式的实时性与超时空性、设备的低成本性与便捷性并存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该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

(一)直播交互对象的开放性与隐匿性

网络直播的交互对象存在着开放性和隐匿性并存的特点。对于网络主播来说,直播的对象并不像微信或QQ等社交媒体那样基本上是自己的熟人,而是任何陌生人都可以进入直播间观看直播。在这点上网络直播类似微博,发出的内容信息所有人可见,其开放性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将社会各个侧面或自己身边的各种场景实时推送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观看直播的对象身份又存在隐匿性,网络空间赋予了人们“隐姓埋名”的可能性,主播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个由符号、数字、英文组成的ID昵称代表的“虚拟”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特性既可满足教育教学覆盖面广的要求,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甄别、负面信息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直播内容的丰富性与冗杂性

从内容上看,网络直播不像其他网络媒体那样对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大小容量有一定的限制,它对直播的内容、形式、容量以及时长没有规定。内容上可以直播人物,也可以直播事件,大学生主播经常直播美妆技巧、个人才艺、美食旅游、游戏技术等,或者直播社会上某一热门事件,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等等。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对象的隐匿性也导致了某些网络直播内容的冗杂性,例如直播语言的随意、内容的煽动、信息的负面、态度的消极等,甚至出现庸俗、暴力的内容。网络直播这一特性既可以让青年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事件,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能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直播形式的交互性与立体性

如果说微信、微博、QQ这些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网络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那么网络直播就是在基础社交媒体的图文、小视频的双向互动上从扁平化到立体式,形成语音、长视频、弹幕等多元素的实时交互模式。从大段大段的文字、一张一张静态图片以及提前录制的视频音频,到直播时代实时互动的主播、鲜活生动的画面,通过网络主播和终端用户的链接,在直播间里营造出了一种“共同在场”的立体空间关系,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手、眼、口、耳等感官,提升了即时的体验度。[4]这一点可以充分被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运用,创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立体空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形态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直播方式的实时性与超时空性

与电视直播的实时性不同,网络直播实时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主播和观众的实时互动。观众可以边看直播边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或疑问,主播可以立即回答,从而缩短了主播与观众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直播可以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长,只需要师生下载一个直播软件,即可随时随地构建出思想教育的网络空间,增加师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五)直播设备的低成本性与便捷性

相较于电视直播,手机网络直播的门槛要低得多,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只需要一台具有高清摄影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即可实现。如果在室内直播,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一个室内场景,设计好直播内容,将设备连上网络即可开始直播;如果是在户外进行直播,加一个自拍杠和一个麦克风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终端用户接收直播信息的方式也十分便捷,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下载同款直播软件,进入相应直播间,就可以获取直播信息。其低门槛性、低成本性和便捷性受到了青年学生的追捧和欢迎,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方便。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动因

(一)传统媒体的单向滞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越来越显现出滞后性、单向性、低互动性的一面。在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性是摆在第一位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消息以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发布出来,而传统媒体远不如网络新媒体来得迅速、便捷,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时下热门的新媒体几乎都带有社交互动功能,文字评论、弹幕评论实现了受众的实时互动交流,传统媒体呆板、滞后、单向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受众的感官疲劳和抵触。网络直播很好地满足了当下大学生群体第一时间了解掌握资讯、发表意见观点的需求,迅速成为大学生们喜爱的网络新媒体。

(二)直播主体的价值诉求

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普遍张扬,喜欢展示自己,希望受人关注,成为“网红”是他们参与网络直播的因素之一。有的大学生将参与网络直播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将专业所学运用到直播内容中,如果关注的人数较多则可以成为“网红”,还可以将粉丝的信任度变现,作为赚钱的手段,甚至有不少学生将网络主播作为将来的职业选择。[5]“网红”经济助推了许多商业公司的产生,专业化团队的孵化打造,也促使了更多学生投入到网络直播这个行业中。

(三)直播客体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依存度高、依赖性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强。网络直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窥探欲望、虚荣心理和娱乐需求。观看网络直播,与登录微信、微博一样,都可以有效填补个人的碎片化时间,满足了解社会事件、娱乐消遣的需求。有的学生在直播中可以近距离接触心仪的女神,观看女神吃饭、化妆等,还可以通过直播软件的打赏、送礼物功能进行货币支付从而得到主播的青睐,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和好奇心。

三、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念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直播的低门槛性和看似“高回报性”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导。网络直播行业的从业门槛低、监管不全面等问题,使得许多“网红”不需要较高的学历、过硬的专业也能开展直播,一些能说会道、样貌不俗的主播甚至都不需要任何专业技术,也能坐拥“百万粉丝”。 “某主播一小时收入过万,月入百万”等新闻层出不穷,粉丝经济给大学生造成了无需理想信念、无需专业本领也能够一夜暴富的错觉。弹性灵活的上班时间,高额收入的回报促使一些大学生将眼前的短期利益替代了长远的职业规划,诱发了功利主义的职业观。[7]有的大学生观看“网红”直播中晒奢侈品、晒名车豪宅,诱发了拜金的消费观;有的大学生观看“网红”整容化妆修图后出现的“高颜值”,开始过度追求外在美,诱发了低俗的审美观。这些都对价值观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对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曾在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网络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并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扩散到世界各地。大量非主流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的社会思潮涌入网络直播平台,虚假的社会信息、失范的话语体系充斥着网络直播平台,挑战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挑战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有些“网红”受制于幕后西方资本的操控,在直播话语中透露着反社会的意识形态倾向;有些“网红”本身学历不高,却又热衷于从感性角度去评论热门事件,干扰观看直播的大学生的正常思考和价值选择;还有些“网红”一味迎合粉丝,直播内容庸俗不堪、趣味低级,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效果。而网络直播的实时性,给社会的监管带来了难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三)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管理

青年学生无论是担任网络主播还是观看网络直播,都会干扰到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大学生主播或“网红”,想要维持其在网络上的热度,就必须定期更新直播内容和形式,装饰直播间、采购直播设备、准备直播内容、回复粉丝话题、维护与粉丝的感情,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影响其正常学习的时间。作为大学生主播,为节约成本,很多直播只能在宿舍进行,这必然影响到其他宿舍成员的正常生活作息,对高校的集体宿舍管理也带来一定挑战。[5]有些青年学生沉迷于观看各种各样网络直播,挤压了学习温书时间,忽略了与班级同学、宿舍同学的正常沟通交流,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对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影响。

四、基于网络直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主动培育“网红”、抢占舆论高地

网络是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网络直播中传递出来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运用网络直播这一新媒体,首先要主动培育一批大学生“网红”,在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发生时,能够正确运用网络直播新载体抢先发声,以正确的政治立场、鲜明的价值观念,主动抢占网络舆论的高地,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6]认真学习借鉴 “网红”的运作模式,将高校学生中的典型、先进人物包装成网络平台“网红”, 利用其朋辈的影响力,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互联网语境有机结合,引领校园先进文化。其次,深入摸底掌握本校学生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上的热度,积极引导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用。对于广受大学生粉丝追捧的正能量 “网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其粉丝效应,因势利导,将其培育成重要关头的“意见领袖”,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5];对于传递负能量的大学生“网红”,要敢于发声亮剑,坚决制止其在网络直播中的不良导向,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将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提升媒介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文化道德水平,净化网络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心智却不成熟,社会阅历不深,对网络上的不良言论认识不清,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采取各种手段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可以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传播学的《媒介素养与文化》《舆论导向》等课程;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年级集中教育、主题班会等契机,开展新媒体素养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直播言论,提升网络直播信息的甄别能力,增强自身对不良直播信息的抵制力,减少大学生中以讹传讹的概率;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网络活动,提升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上发表言论的责任感,规范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原创、转发、评论等行为,避免出现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或行为[3];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从“低头族”向“抬头族”转变,参与现实世界的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同学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

(三)发展校园直播、提升直播水平

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新媒体手段逐渐从以往平面静态的图文信息向立体动态的VR、视频、直播发展,而且有越来越红火之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在哪里”。基于网络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深入钻研网络直播与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区别,借鉴网络直播团队的运作方式,学习运用直播的各项实用功能、直播语言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方式,开设专门针对教师的网络直播技能培训班,提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直播水平。鼓励教师们亲自实践、体验每一款网络直播软件,分析研究不同软件的优缺点以及在开展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活动中的特色优势所在,慎重选择一款最适合、学生也最喜欢的直播软件,将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育活动融入直播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完善考核机制,将教师运用网络直播以及其他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方式、手段、成效等等纳入年终考核,吸引更多的教师们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直播规则

网络直播的实时性、直播对象的隐匿性,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网络直播监管的单位涉及到公安、网信、广电等部门,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与这些部门合作,推动出台网络直播监管细则,推行网络主播实名制、直播内容审核制、直播视频保存制、主播违规黑名单制、观看直播信息登记制等等。对“什么时候直播、直播什么、对谁直播”等问题提出规范性建议,建立类似微信平台的网友举报功能,全民参与揭发网络直播不良内容。高校网络信息办公室要配备与学生教育管理相适应的网络监管和技术保障人员,对于校园网络信息、网络安全实施监管和维护,特别是对参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要对其直播内容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言论予以坚决制止[6],净化校园网络平台。要从制度设计上,加大在校学生参与违规直播、观看违规直播的成本[3]。在大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传播反社会的不良言论或不良导向的,为吸引粉丝直播内容恶俗低级的,发布不文明不道德的直播言论的,观看违法违规网络直播视频的,依据情节轻重给予校规校纪的处分,并责令限期整改删除相关直播视频。

五、结语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权威性逐渐地减弱,大学生网络主播在一定程度上更受同龄学生的欢迎,而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国家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这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如何利用好网络直播这个新载体,将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以此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主播网红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第一次做小主播
“政治攀附”
不要上“网红”的当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是小主播
网红滚滚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