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例析

2018-04-03 05:08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监生表达指向

李 钦

(福州市台江区国货路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4)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却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潘新和等学者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认为:“阅读是通向写作的一条路径,而非目的。”如果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结构的辨识与赏析,那么,阅读教学就异化成了“语言研究”。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观却似一声春雷,唤醒了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意识。在“指向表达”的视野观照下,徘徊于浅层阅读分析之中的语文教学的确收获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指向“表达”,删繁就简,领悟写作方法

指向“表达”的文本解读,彻底告别琐碎的课文内容分析,直接和文本背后那一个“人”进行心灵对话。它以写作的姿态来解读文本,从写作的视角来透析学习文本写作精华,着力点明确,删繁就简,扎实有效,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如马朝虎的《水》,是一篇选材独具匠心的文章。有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文章意旨的感悟上,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有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通过朗读体悟作者对童年的难忘回忆。管建刚老师则引导学生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文本的选材上,将教学直接指向“表达”,教出了不一般的精彩。这一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几乎没有任何的枝枝蔓蔓。

1.比较事件详略,发现选材的独到之处

课文《水》的第4、5、6自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雨中洗澡”,时间更长、人物更多、场面更大,作者却寥寥几笔带过,而“四兄弟合淋一勺水洗澡”,作者却浓墨重彩,从各种角度进行具体描写。这种对写作材料剪裁的巧妙,学生处于懵懂状态,是学生学习认知上的一个盲点。因此,教师进行聚焦教学,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思考。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如醍醐灌顶:原来选材的视角不在于宏大壮观,而在于典型新颖。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才能给读者留下最深刻难忘的印象。

2.探讨详写方法,揭示“特写”秘密

《水》一文中有一处经典描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三四秒的事情,作者怎样做到详细描写,从而让读者感受水的珍贵?这一问题的抛出,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从熟悉又再度回到陌生,从而再度回到文本中静思涵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揣摩体会到文本的表达奥妙,即“特写”:通过分步描写,慢镜头切换,夸张写内心感受,做到了详细描写。至此,师生一起完成了对隐于文本之中的表达知识的发现和归纳。

这段教学,管建刚老师解读文本的视角从思想内容切换到了表达方法上,然后又话锋一转,转换到了“为什么这么写”的深层探讨上。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内容理解到写法理解再到意图理解”的阅读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纵深感,学生学得透彻而有意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直指“表达”的阅读教学,揭开文本的另一道风景。

二、指向“表达”,化知为能,转化语言智慧

众所周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语言的形式结构,最终是为了运用于表达,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但语文教学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对知识的条分缕析上,真正的运用能力并没有被关注和养成。举“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教学为例。在《丰碑》中,有这么一句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常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这是什么句?——指向比喻句的辨识。

“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向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比作丰碑?”——指向比喻句的相似点。

“这样比有什么好处?”——指向比喻句的作用。

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四问”还是停留在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认知层面。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观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化知为能,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运用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笔者调整教学设计如下:

1.还原本意。这个比喻什么意思?(表达对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崇敬之情)

2.领悟表达。这个比喻一般用于什么样的人?(适用于那些有伟大的功业,有不朽的精神的人)

3.迁移运用。假如你也想夸赞一下军需处长,你还能把他比作什么?

这样的设计,在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句的本意的基础上,直接指向“比喻”的运用,实现了化知为能,真正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这些知识并不是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去发现,去体验,是在阅读中自然生成的,是学生依靠自身的解读建构起来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智慧。

三、指向“表达”,品读为先,提供学习基础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必须以“充分地品读文本”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就成了揠苗助长,其教学目标必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另外,必须从学生的作文学情出发,解读出教材中适用于学生,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写作知识。因此,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要实现的正是“读写两条腿”走路,以及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

例如,杨修宝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节好评如潮的指向“表达”的阅读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教师通过四个维度的考量:同类文体的教学点,同类文体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着力点,同类文体在本单元教学落实点,从而确定了该课指向“表达”的学习点——怎样写出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也正是学生写作中经常感到非常棘手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杨老师的设计是非常巧妙的,他由浅入深构建了两个层次的阅读学习活动。

一个核心话题:说到吝啬鬼,你想到了谁?说到严监生,你会想到哪个动作?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动作写得如此经典传神?

一处读写结合:你身边的人或自己有没有习惯性动作?仿照文中的写法,说一说。

杨老师从严监生“临死”的情景切入,引导学生在两位亲人、两位师爷、两笔银子和严监生牵挂的两茎灯草之间,回环朗读,反复比较,又适时引入原著资料进行补充,将严监生的万贯家产和一文不值的灯草进行直观比较,使严监生“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只有在学生剥茧抽丝、深刻洞悉严监生内在特点的基础上,只有在透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为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性,才能深悟语言文字运用之规律,习得语言运用之章法,丰富语言运用之智慧。

猜你喜欢
监生表达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