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梅
(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200)
不同文体课文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叙事性文本主要有童话、寓言、神话等,童话节奏鲜明、语言生动,贴近儿童生活;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蕴含深刻的寓意。而神话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故事题材广泛,语言富有想象,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神奇,深具吸引力,学生在阅读神话故事时就会感到神秘而好奇。在教学中,教师要识“体”而教,充分展现神话的魅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滋养心灵、生成智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神话阅读教学应落实课标要求,紧扣文本语言,聚焦语言形式,引领品味揣摩,促进言语发展,提升言语智慧。
神话是想象的产物,虽然每一个神话都充满幻想与夸张,但它与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想象”桥梁,去感受神话的神奇,领略神话的风采。
如学习《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先请学生默读文段,思考: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从文中把什么变成什么圈画出来。随后,请学生汇报,用“气息变白云,声音变雷声,双眼变日月……”句式进行师生对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再接着,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看看作者如何描写这些神奇的变化。此时,学生再次读文就会把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与自然景象联系在一起了。
以上片段,教师依托文本,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经历从“文字”到“画面”再回到“文字”的学习过程,畅游于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惊喜,感受神话独特的语言张力,既训练了语言思辨能力,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神话故事的语言生动、形象,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反复咀嚼,可体味到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丰富语言储备。
如学习《女娲补天》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首先出示描写女娲找五彩石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女娲动作的词语。问: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指名朗读,读出女娲的焦急与疲惫;接着,聚焦“找啊找啊”,问:从这个词语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再接着,进行说话训练:女娲她又找啊找啊,她来到了_______ ,又来到了___________ ,还来到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最后,教师小结:女娲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生活,她独自一人走遍千山万水,不辞辛劳,终于找齐了五彩石。
以上教学,教师创设语境,紧紧抓住动词,引导学生体会女娲为了补天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与坚持,感受神话故事曲折神奇。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说一说”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增长了知识,学会了表达。
(三)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积累运用语言的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读”“写”合一。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这段文字想象力丰富,语言富有节奏感。教师先指导学生读文,了解文中具体写了盘古的身体发生哪些变化,接着引导:盘古创造了宇宙,将自己身体的所有部分化作了宇宙的万物。循着这样的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盘古的头发、牙齿等会化作什么?接着,组织学生写一写:他的头发,变成了的_________ ;他的牙齿,化作了_______ 的_______ ;他的____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__ 的 _____ 。这一环节教师迁移了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随文练笔,学生则在“读”“写”中,体会到神话的神奇与美妙,并把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做到了让语言运用落地开花。
在神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神奇”的点,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说、议、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感受文本的言语密码,领略神话的文体特色与表达方式,达到习得言语的教学目的。
大部分的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在他们身上散发着“责任、使命”等英雄气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维度感悟英雄形象,走进英雄人物的内心,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的外相中揣摩人物内在的情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与英雄人物对话,感受、领会英雄的品质与美德。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第三自然段,教师问:天地终于缓缓地分开了,然而,厚重的天总是要向下沉,盘古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扮演盘古“头顶天,手高举,脚蹬地”的样子,随机采访:你就是盘古,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教师创设语境引读重要句段“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后,问: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最后,全班齐读文本,读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在角色体验中与英雄相遇,在反复朗读中情感得到升华,盘古顶天立地、不畏艰难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立在学生的脑海里。
阅读神话,可以根据需要适度链接创作背景,追溯故事的出处,品读原始的记载等,这样能更好地领悟神话主旨,了解文体特征,感悟人物精神。
如教学《夸父追日》,教师引入最早记载这个神话的《山海经》中的相关内容,先引导学生读文,与同桌说说这段古文讲了什么内容。接着,提出问题讨论: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夸父追赶太阳,其实就是在追赶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讨论得出:夸父追赶太阳,就是在追赶内心的梦想。教师相机小结,神话故事之所以代代流传,就因为这其中的精神能给人以力量,让人充满希望。这样追根溯源,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古文积淀,还利于学生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
教材中的神话故事所选的内容有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领悟中心。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学生通过课文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的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继续问:宙斯为什么不阻止大英雄赫拉克勒斯解救普罗米修斯?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折磨,真的结束了吗?随后补充“喀戎作为普罗米修斯的替身自愿留在悬崖上”“普罗米修斯终生戴着镶有高加索山石的铁环”等后续故事,教师问:读了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随后,教师小结:无数英雄为了人类的发展,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直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通过阅读补充的小故事,学生对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无私献身的斗争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同时由此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英雄的感悟。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丰盈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所有的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在每个民族都流传着自己的神和神话故事。某种意义上讲,阅读神话就是在阅读人类的文明起源。“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是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复述故事也是神话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对于学生来说,会讲一个神话故事,记住一个神话故事,就是在积极传承人类的经典文化。
神话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发展曲折,语言表达神奇,但中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概括能力有限,完整讲述故事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借助文本中的插图或能反映故事的图画,这样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能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位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复述故事的:1.出示4幅课文插图(分别是:天地混沌一片、盘古手抡斧头、盘古顶天立地、盘古倒下),让学生观察每一幅图分别画了什么?分别讲的是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的内容?2.看着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讲一讲这个神话故事,建议学生在讲故事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增加自己的想象,还可以适当加上动作;3.请几位同学上台讲故事。由于画面直观生动,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纷纷上台讲述故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天生喜欢听故事,但到了讲故事时,常常会犯东拉西扯、废话连篇等毛病,如果方法得当自然故事讲得就更好了。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教师教给学生“关键词扩展”的方法,提供“黑暗、火种、惩罚、痛苦、自由”五个关键词,学生结合这些词语复述故事的大致情节就容易多了。
除了以上复述故事的方法外,还有列小标题、罗列故事发展顺序、利用教学板书等方法,教师做到了方法指导到位,课内训练到位,自然而然学生的复述能力得到提高,就喜欢上“讲神话故事”了,神话故事也就根植于他们的生命里。
教师除了教好神话故事课文,还要顺势拓展,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神话,丰富知识,开启智慧。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学生复述故事后,教师问: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却单单没有人类,怎么办呢?从而引出了另一个神——女娲。随后出示《女娲造人》绘本,教师简要讲述故事,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这样教学,不仅为今后学习《女娲补天》这篇课文做了铺垫,同时打开一扇通往中国神话故事阅读的窗口。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以“这一篇”神话阅读带动学生去阅读“这一类”神话,从课内走向课外,由点到面,既拓宽阅读面,又提升阅读品味,还培养学生学习这类文体的语感。
王荣生教授说:“不存在抽象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很具体的,和文章的体式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神话的文体体裁出发,依“体”施教,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奥妙,感受神话散发的独特魅力,达到“教”与“学”的共赢。
[1]蒋军晶 .神话这样教[J].教学月刊,2016(5).
[2]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