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招娣
(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福建 漳浦 363200)
一堂优质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好的导课。正如著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1]可见,课堂伊始的导课,能否有效地激起学生内心对本节课学习的强烈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促进师生间交流的默契融洽,是一堂优质课堂教学的关键。导课方法多种多样,使用因人因地因课,无法尽述。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必然要求,而意境创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实效的导课法之一。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胜,喜欢挑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特点,在课堂伊始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谜语竞猜、脑筋急转弯等形式的脑力比拼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脑力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乐趣,同时,促进学生动手活动向动脑活动迁移,提高用脑积极性,并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进入课文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笔者就利用“松鼠”这一动物来设置谜面“形状像耗子,活动像猴子;生活在森林,忙着摘果子”,组织学生开展谜语竞猜的脑力比拼活动,营造激烈的比赛氛围,看谁最先猜出谜底,等孩子们猜出后,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介绍松鼠这一人见人爱的小动物,它被称为“大森林的精灵”,“你想和它交个朋友吗?那就快走进课文,了解更多关于松鼠的知识吧!”通过循循引入,以此达到快速入课的目的。
众所周知,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亦虚变实、似幻犹真,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都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把童年还给童年,这是我们的教育所应该做到的。”[2]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童话来渲染,营造奇趣的氛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不知不觉走进课文的学习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导课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课堂伊始,教师向孩子讲述“在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青蛙妈妈在池塘里生下来孩子。这些孩子一点儿也不像他们的爸爸妈妈,是一个个透明的软胶质小圆球,圆球的中心有个小小的黑点。几天后,小圆球的模样已经变啦,那里面的小黑点慢慢长大,最后从里面钻出一个活的东西,这就是小蝌蚪。然而,这些刚钻出来的小生命,非常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于是它们开始去寻找自己的妈妈。为了找到妈妈,可费了很大的劲儿。不信,你们读读课文。”学生在教师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听得津津有味,也想尽快弄明白它们怎么找妈妈,找到了吗?于是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产生探寻兴趣。
在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前,通过教师描述景象或事物而产生的情境或是语言环境,从而制造问题悬念,营造促使学生产生联想的一种心理意境,往往能让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潜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问题意境创设来导课,能使学生在兴趣、智力高度投入的状态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寻求悬念解决的意境中进入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所见》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老师画的图。”然后边画边娓娓动听地描述“夏天,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不知不觉地来到树林里。树林里的树木长得真茂盛,密密的枝叶遮住了蓝蓝的天,挡住了炎炎的夏日。牧童一边放牛,一边大声地唱着歌,歌声在林间回荡着。这时,牧童听见了知了的鸣叫声,他想捉它,于是忽然停止歌唱。眼光在树上搜索着、寻找着……”随着这动人的描述,一幅妙趣横生的黑板画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议论、评价画面,最后对画面的评价是:景色美丽,牧童可爱。这时,教师把话锋一转,制造悬念:“这些美丽的景色,这么可爱的牧童所做的事,古代诗人仅用了二十个字来表达。你们认为会是哪二十个字呢?大家想想诗人是怎么做到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描述中拉开帷幕,带着急切破解的心境,跃跃欲试,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3]一曲曼妙的音乐,往往能触动人的心扉,引起情感共鸣。而它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把人带进乐曲的情境中。所以我们常把它作为渲染、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时能在学新课时先让学生欣赏或者是唱一首与课文有联系的歌曲,用歌声来调动、激发亦或是舒缓一下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整节课的学习乃至整个半天的学习将是极好的润滑剂。特别是在学习一些距离学生现代生活比较遥远的文章时,通过利用相关的音乐来作为情感铺垫,营造当时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在情感共鸣中去学习,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学,教学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生成的”。[4]因此,如何秉承这一理念, 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课文类型灵活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意境的创设,从而更好地导入新课学习,需要教师的教育艺术与智慧。不过,诚如余文森教授常提及的“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为重心的精心预设。”[4]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我们在运用意境创设导课时应切实把出发点和着落点放在学生身上。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
[2]李镇西.教有所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
[3]余文森.课堂教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6.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