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明丽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ECT科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精神病是因为个体下丘脑、大脑功能发生紊乱,进而造成个体在感知觉、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与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异常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当下,临床诊断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做出明确定论,但普遍认为其与性格特征、外界环境、自身疾患等因素相关。有报道显示,国人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3.47%[1]。精神病具有病程漫长、复发率高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质量,且在病态心理的长期作用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残、自杀等恶劣行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病患症状与预后,故此其在患者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该文选择2016年4月—2017年6月期间的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以验证系统康复护理应用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科收治的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1)纳入标准: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内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参与;学历均在初中以上;(2)排除标准:躯体伴有重度疾病史,药物滥用史,妊娠及哺乳期者。分为(甲组、乙组)两组,甲组中男17例,男13例;年龄(43.21±6.30)岁;病程(10.04±5.41)年。 乙组中男 18 例,男 12例;年龄(44.07±6.54)岁;病程(10.22±5.38)年。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规治疗。甲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诉求,全面贯彻落实病房安全管理体制。乙组在对照组干预方式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结合MOAS量表,将患者细化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可见低暴力水平的患者安置在普通病房中,引导其积极参与正常的社交、娱乐活动,积极落实病房巡检制度;对于中等暴力水平的患者,需将其安置在观察病房中,清除周边环境中的危险物品,患者的日常活动需在护士或监护人的视线范畴中;高暴力水平的患者应被安置在PICU室内,密切监护,只有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方可转移至观察病房中。
(2)主动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情绪状态与行为方式给予充分的表扬,以缓解其焦躁、恐慌等负面心理状态,促使安全感与愉悦感同步提升,以防对医护人员产生敌对情绪与行为。
(3)心理干预:结合患者的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协助其明确精神病“可防”的道理,进而逐渐纠正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征服疾病的信心。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帮助患者掌握疏导内心冲突或矛盾的基本技巧。
(4)文娱性活动干预:通过举办多样娱乐活动的方式,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在治疗区中自由活动,以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为主;集体到院康复活动室上课、听音乐、学唱歌及各项功能康复训练等;合理应用台球、跑步机等设备设施,激发患者了解外界事物的热情;每年秋季均要举办运动会、郊外野游,社会团体演出等活动,以进一步强化患者院内生活的丰实度。协助患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将消极因素转型为积极因素。
(5)工疗干预:工疗在促进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复进程的作用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体现:①协助患者从某种精神状态中解脱,逐渐摆脱病态;②延缓患者各项机能的衰退进程,在劳动中促使患者智力与体力得到同步锻炼,助力于大脑功能恢复进程;③工疗过程,病患间可密切沟通,增近感情。护理人员可结合患者病前职业特征与身体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工疗康复活动,如病房内外环境清扫、餐具消毒、助炊劳动、园艺修剪等。
(6)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院内开放可让患者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集体到病室外、院内花园、草坪等场所活动,按时返回至病房就餐或服药治疗及休息等;对于在活动中遵守纪律、表现优良的患者,允许其在没有工作人员陪同情况下,结伴或单独活动、自行采购日用品,进而促使患者切身地感受到所处环境的舒适性。但是在以上过程中,应始终落实“安全第一”的原则。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后,比较康复效果。
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分别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状态与暴力行为改善效果,BPRS、MOAS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严重及存在更严重的潜在性暴力行为;阴性症状量表(SANS)即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共计24个题目,每个题目评分为0~5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情绪状态越差。依从性评估采用该院自编的 《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百分制),包括用药、饮食、睡眠、遵守管理等情况。完全依从总分>90分;部分依从总分>60分;不依从总分<60分。总依从性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数×100%。
该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前,甲组、乙组BPRS评分分别为(64.21±8.34)分、(62.96±7.03)分,经干预后,甲组、乙组 BPRS评分分别为(37.84±5.30)分、(21.2±4.8)分。 甲组干预前后 SANS 评分分别为(72.84±5.87)分、(66.58±7.41)分,乙组患者干预前后该项指标评分分别为(73.20±6.03)分、(43.27±6.54)分。可见,两组患者干预前 BPRS与SA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症状与干预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改善效果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甲组、乙组 MOAS评分分别为(9.74±1.52)分、(9.48±1.47)分;干预后,两组评分分别为(5.42±1.70)分、(2.14±0.95)分。干预后,乙组 MOAS 评分更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干预后,乙组患者总依从率为83.3%(其中完全依从18例、部分依从7例、不依从5例),较高于甲组60.0%(其中完全依从11例、部分依从7例、不依从12例),乙组患者总依从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新时期下,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这在很大上对临床事业起到促进作用,此时各个层次医疗保障也逐渐普及,同时人们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性关注。笔者回顾长期的临床工作历程,发现很多住院精神病患者因为亲人探视次数少,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社交能力也不断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促使其身体各项机能与抵抗力不断降低,加大了心脑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故此对于住院精神病患者而言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现实意义,同时也富有极大挑战性[3]。
神经病可细化为类型包括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及偏执型精神病等多个类型。被害妄想症是精神病患者典型症状,多数患者采去忍受与逃避态度,部分患者会产生心理攻击行为;部分患者会情绪消沉、悲观厌世,对学习、工作及婚姻等现实问题缺乏正确认知,思想抱负沉重,最终很可能因为丧失自控能力而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各个人、家庭与社会均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故此应及时发现精神异常现象,积极接受诊疗。“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推广,促进了传统护理模式的转型进程,医学护理理念也从做以往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型为“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精神病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其足够的尊重与关心,将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其亲属保持良好联系,鼓励其定期探视,给予患者更多的温暖、呵护[4]。
在该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康复护理,结果显示,其情绪状态与暴力行为改善效果、依从性均高于甲组,与国内部分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系统康复护理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为患者构建良好治疗与休养环境、心理干预、文娱性干预、工疗干预及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给予患者足够的重视与关心,该文笔者认为系统康复护理有效地将系统论及整体健康观设为指导思想,给予个体社会属性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将生理、心理治疗及社会功能康复护理整合为一,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理念,为患者快速康复目标的实现构建优良条件[5]。
综上所述,可初步认为住院精神病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后,有助于改善其精神状态与暴力行为,效果优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