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君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人民医院儿科,四川绵阳 621100)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病情轻重不等,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神经异常的表现多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惊厥等,重者则大脑、丘脑下部、底节、脑干、小脑和脊髓的症状都可能有异常表现。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肢体瘫痪等症状。近年来,有调查发现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会比后期恢复容易得多,因此该次研究以2016年4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6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为对象,主要是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护理对后期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对象为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选取研究对象64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患儿中男性17例,占53.1%,女性15例,占46.9%,年龄在 0.5~10岁之间,平均年龄(5.6±1.25)岁,患儿病程在 1~5 d 之间,平均病程为 (3.2±0.4)d; 对照组患儿中男性 18例,占56.3%,女性 14例,占 43.7%,年龄在 0.9~10.5岁之间,平均年龄(5.8±1.3)岁,患儿病程在 0.8~4.5 d 之间,平均病程为(3.3±0.5)d。该次58例研究对象均出现病毒性脑炎症状,经检查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高,且分数以淋巴或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确诊为病毒性脑炎。该次研究经该院批准后实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该次实验,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不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对该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基本方法如下:(1)保持呼吸道通畅:要密切关注病毒性脑炎患儿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浅、节律等),这是患儿能否度过脑炎急性期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要经常给患者吸痰,变换体位,病程长者,还要经常拍背以防止肺炎及肺不张。要经常巡视病人,如发现呼吸不规则,瞳孔大小及对称性不符,则提示脑疝的可能。对有高度危险患儿主张及早行气管插管或行机械通气。(2)发热的护理:观察体温改变,2~4 h测体温1次,体温发热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或多饮水等,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和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做好皮肤护理。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3)意识障碍护理:由于患儿不能完全明确表达自己的感觉,因此病情观察尤显重要。临床上可通过交谈、观察呼吸、疼痛刺激来判断患儿的意识程度、精神状态。详细记录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表现为医生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4)对禁食或留置胃管的患儿,进行口腔护理2次/d。眼睑不能闭合者,在护理时预防性给患儿眼内滴抗生素眼药水或软膏,采用油纱条遮盖,减少暴露,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等措施。对昏迷或肢体瘫痪的患儿要及时更换尿布,及时清理大小便并用温水冲洗;经常给患儿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用红花油或酒精按摩骨突处,在身体易受压部位下放置气圈及气垫,或予气垫床,避免褥疮发生[2]。(5)饮食护理:给患儿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保证水、电解质、维生素的供给,对胃肠功能不好的患儿以静脉营养为主,病情好转后,尽早经口喂养,对保护口腔及胃肠道功能有重要意义。治疗当中严密监测水、电解质、血气及其他生化指标,定期称体重,作为判断营养状态的指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1.2.2 研究组 对该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护理基础上进行肢体功能障碍护理,基本方法如下:(1)对患儿肢体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估,为患儿制定肢体功能障碍护理计划表,每天有专门医护人员对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随时调整计划表。(2)心理辅导:每天安排护士跟宝宝进行交流,让宝宝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去接受治疗,同时多于家长进行沟通,讲解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缓解患儿家属的担心情绪和增强患儿家属的治疗信心。耐心为患儿和家属讲解肢体活动的重要性,鼓励患儿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使用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以提高自护能力。(3)运动疗法:被动训练:患儿长期卧床肌肉不用就会导致“废用性肌萎缩”,关节就会强直。要求家属每天对患肢各活动100~200次,肢体能有所活动的患儿应在床上做患肢伸屈运动。为了将来的站立并行走,床上运动开始得越早越好,开始时动作应轻柔[3];过度训练:患儿从卧床训练到站立训练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一般每天可让患儿的头背抬高10°,锻炼2~3次/d,需3~5 min/次。大约一周后患儿可以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坐稳。然后两足踏地,辅助者双手扶住患儿肩部,锻炼3~5 次/d,持续 20~30 min/次,锻炼时应避免患儿向瘫痪侧倾倒。辅助者随着患儿坐稳程度的增加可渐渐撤离双手,让患儿健侧手抓住椅背以维持平衡,然后鼓励人撤离健侧手,完全靠身体平衡坐稳;站立训练时每次3~5 min,每日数次,逐渐增加每天站立的次数及每次站立的时间。在患儿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健手扶住辅助者肩部,辅助者以手扶住病人腰部,从原地踏步开始,缓慢小步行走[4]。
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2个月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使用FMA评分表进行检测(若患儿评分小于50分即为严重运动障碍,若患儿评分在50~85之间即为明显运动障碍,若患儿评分在85~95分之间即为中度运动障碍,若患儿评分在95~99分之间即为轻度运动障碍[5]);记录患儿治疗后的继发性肢体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足下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症状)。
该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涉及计数(χ2检验)与计量(t检验)资料的处理。检验完成以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据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组患儿治疗前评分为(40.3±6.4)分,治疗 1 个月后评分为(68.4±5.3)分,治疗2个月后评分为(80.6±6.94)分;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评分为(40.5±6.3)分,治疗 1 个月后评分为(51.3±5.8)分,治疗2个月后评分为(64.8±7.1)分;研究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据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组患儿出现足下垂2例,关节僵硬1例,发生概率为9.4%;对照组患儿出现肌肉萎缩5例,关节僵硬3例,足下垂4例,发生概率为37.5%;研究组患儿的继发性肢体功能性障碍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多数患儿表现为轻症,但重症患儿易留下后遗症,严重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甚至致死,对患儿及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由于脑炎的临床症状极类似感冒,往往容易被误诊为伤风、感冒或热惊厥而不为人们所重视,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患儿出现感冒症状,精神行为异常,婴幼儿表现为不肯吃奶、哭闹不安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排查,以免误诊、漏诊。
病毒性脑炎对身体各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儿童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治疗不当,会对患儿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等各方面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该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护理对后期康复的影响。病毒性脑炎患儿很多都会出现肢体瘫痪等现象,因此对这方面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进行肢体功能障碍训练后,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大为增加,治疗后出现继发性肢体功能障碍的概率也大大减小了,由此可见在急性期就对患儿进行肢体功能障碍护理明显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因此,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对患儿进行肢体功能障碍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减轻病情对患儿的肢体功能损伤,为后期康复创造了良好的训练条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