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容
(凯里学院 黔东南发展研究院,贵州 凯里 556011)
学者们对白居易《琵琶行》的研究,多着眼于《琵琶行》本诗上,或探其艺术风格,或考其创作过程,或析其音乐描写,对后世《琵琶行》翻仿之作关注则少,重点集中在对吴伟业《琵琶行》和白居易《琵琶行》的比较,如日本学者竹村则行的《吴伟业的〈琵琶行〉与白居易的〈琵琶行〉》[1]56-60;或谈吴伟业《琵琶行》对白居易《琵琶行》的接受,如尚永亮的《论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2]79-87。据笔者所见,宋、元、明、清四朝,对白居易《琵琶行》翻仿之诗有数十首,对其分类的话,大概有四种类型:或翻其主题,或仿其结构,或衍其内容,或摹其描写。文章试逐一论述《琵琶行》翻仿之诗的这四种类型。
白居易《琵琶行》表现了天涯沦落的主题,两宋文人多从自身经历出发,“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有人赞赏乐天“恬然自安,放怀适意”的情怀,如南宋郭明复《古风》一章云:
香山居士头欲白,秋风吹作湓浦客。
眼看世事等虚空,云梦胸中无一物。
举觞独醉天为家,诗成万象遭梳爬。
不管时人皆欲杀,夜深江上听琵琶。
贾胡老妇儿女语,泪湿青衫如著雨。
此公岂作少狂梦?与世浮沉聊尔汝。[3]332
前面序“白乐天流落湓浦,作《琵琶行》,其放怀适意,视忧患、死生、祸福、得丧为何物,非深于道者能之乎!……予过九江,维舟琵琶亭下,为赋此章”道出了郭氏写作此诗的缘由,有故作旷达之态。
有人抓住《琵琶行》诗中“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指责香山“未能忘情于仕宦”,这以戴复古的《琵琶行》为代表。全诗如下: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银龙行酒送旧客,丈夫不为儿女情。隔船琵琶有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白乐天,白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弗堪谪官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4]8
这首诗批评了白居易的儿女情长,不像个男子汉大丈夫。白居易非但做不到“不为儿女情”,还“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是否也太多情了。宋人推崇的是陶渊明、苏东坡这样忘情仕宦、心境高远的达人。将白乐天对琵琶女的同情之泪,看作乐天留恋仕宦的怨恨之泪,实为对乐天的误解,这种以德至上的人评代替审美的诗评,是一种粗浅的翻仿之作。
吴梅村的《琵琶行》并序是对香山《琵琶行》从结构到内容模仿最为成功之作。香山《琵琶行》前有序言,下面内容分为四层:第一层写作者秋夜送客,忽闻琵琶曲调,于是相邀琵琶女;第二层描写了琵琶音乐的美妙动人;第三层写琵琶女对自身身世的倾诉;第四层写作者自己的共鸣。梅村《琵琶行》,同样是序言加四层内容,且和香山《琵琶行》在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序言云“去梅村一里,为王太常烟客南园。今春梅花盛开,予偶步到此。忽闻琵琶声,出于短垣丛竹间。……于是作长句纪其事,凡六百二言,仍命之曰《琵琶行》”。序言中介绍了他创作《琵琶行》的过程,“梅村”指吴伟业的住宅,原是王士祺的别墅。王太常烟客指王时敏。在座的都为明朝的遗老,而白生演奏的琵琶曲又是明清之际的事迹,所以格外感人。下面分四层。
第一层写明代康海、王九思等琵琶名手都相继过世了,自认为听不到正宗的琵琶演奏了,而这时在这偏僻的地方意外地遇到了善弹琵琶的白生父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香山《琵琶行》第一层也是在寂寂送客时,喜闻琵琶,于是“添酒回灯重开宴”,岂不如出一辙。
第二层描写了白生演奏的琵琶音乐,用了各种比喻手法。白生弹奏的琵琶曲子描绘了崇祯十七年以来的社会动乱。靳荣藩《吴诗集览》里很明白地说到这段乐曲的内容,联系他的说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音乐描写,理解这段描写和文章内容的关系。这里“初拨鹍弦秋雨滴”至“四条弦上烟尘生”,此段所弹者“风尘四起,其声猛以厉”,接下来“忽焉摧藏若枯木”至“却在轻拢慢捻中”,此段所弹者“国破城空,其声凄以寂”;再接下去“斜抹轻挑中一摘”至“瞿塘千尺响鸣滩”,此段所弹者,“北都既破,南京旋覆;诸王迁播,都无一成,其声散以哀。”香山《琵琶行》的第二层也是对琵琶音乐的描绘。这里不再细述。
第三层通过在座的明朝旧臣——曾在乾清宫做过太监的姚中常侍之口,叙述明朝的荣华和继而败灭的情形。由于是亲身经历者的叙述,所以既真实又可信,同时将荣华与没落的对照也更加强烈鲜明。香山《琵琶行》的第三层是琵琶女的自述,而吴的《琵琶行》是姚常侍的诉说。但两者都是诉往事,并且都是荣华的往事,为下文写衰做铺垫的。
第四层写作者自己。“我亦承明侍至尊”,是吴伟业回忆自己在明朝做官的经历。“承明”指承明庐,是汉代侍从之臣住宿的地方。顺治三年这个时候,吴伟业已经辞去前年在南京福王小朝廷拜受的少詹事官职而回乡开始隐居生活。在此之前,他曾于崇祯八年在北京任实录纂修官,过两年又拜受东宫讲读官,此后,崇祯十三年又升中允谕德。真可谓“前辈风流最堪羡”,而突然一转,“明时迁客犹嗟怨。即今相对苦南冠,风流乐事难重见”。从这可以看出吴伟业一种深深的遗民意识。这正和白居易的“迁客”意识相吻合。香山《琵琶行》最终也是回到自身,怀念过去,伤感现在。
乐天《琵琶行》与梅村《琵琶行》之优劣,严元照《蕙榜杂记》曾有比较“予向读吴梅村《琵琶行》,喜其浏离顿挫,谓胜白文公《琵琶行》,久而知其谬也。白诗开手便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此直叙法也。吴诗先将琵琶铺陈一段,便成空套[5]2109。严氏从描写方法上比较,乐天之诗是直叙,故有故事,而梅村则铺陈,显得空洞,所以逊色。
在《琵琶行》的翻仿之诗中,有一篇特殊的诗,就是乾隆朝曹秀先《衍琵琶行》一篇。前面序曰:“余过浔阳访所谓琵琶事者,有亭岿然,不闻琵琶之声。忆白司马歌咏,当时情景,宛然在目,引其词而长之,命曰《衍琵琶行》。”此诗将白诗的每一句敷衍成四句,将88句、616言的《琵琶行》,衍扩成352句,2464言的巨篇。
如“浔阳江头夜送客”后扩:吴楚中间开水驿。儿童报道司马来,名曰居易姓曰白。“枫叶荻花秋瑟瑟”后加:一派秋声吹觱篥。江上凄清总可哀,况是相逢骊唱日。再如:
座中泣下谁最多,乐极悲来泣当歌。怀土思乡全不耐,镜中发白影婆娑。
江州司马青衫湿,半世豪雄付歌什。酒阑归散客亦行,商妇回向客船泣。[6]57-58
曹秀先(1748-1784),字冰林,又字恒听,号地山,新建人。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世宗实录》纂修官兼经史馆校勘。曾做过吏部侍郎、工部侍郎。是《清实录》《四库全书》的修纂官。曹的《衍琵琶行》,有人高度赞扬,如其门人杨复吉在《衍琵琶行》跋中说“浔阳江头,商妇琵琶,自有白傅一诗,遂成双绝。今更得地山夫子引而伸之,千秋韵事,鼎足而三矣。”将曹的《衍琵琶行》提高到白的《琵琶行》高度,称之“双绝”,实在过誉,有标榜意味。笔者以为,对曹的《衍琵琶行》要辩证地看,一方面,他只是对白《琵琶行》的扩展、渲染,从主题到内容都没变化,无异于蜜中掺水,艺术价值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我们要肯定曹的这种创新,对白《琵琶行》敷衍细致,倒也颇为壮观,不得不说也是一篇奇作,在众多的《琵琶行》翻仿之作中倒显别具一格。
《琵琶行》的翻仿之作基本上都是吸取了香山《琵琶行》的某些方面,或结构,或写法,或音乐描写,或思想主题,不一而足。其中最多的是对琵琶演奏描写的借鉴,只是偏重和详略不同,都力求在琵琶音乐的描写上显得与香山《琵琶行》不同。下面就朝代先后将这些《琵琶行》诗歌逐一分析。
元代最有名的琵琶演奏家是李宫人。李于至元十九年(1282)进宫,一呆就是36年,后因足疾返乡。袁桷、揭傒斯各作一首《李宫人琵琶行》,称赞李宫人的琵琶演技。
首先看袁桷的《李宫人琵琶行》:
先皇金舆时驻跸,李氏琵琶称第一。素指推却春风生,行云停空驻晴日。居庸旧流水。浩浩汤汤乱人耳。龙冈古松声。寂寂历历不足听。天鹅夜度孤雁响,露鹤唳月哀猿惊。鹍弦水晶丝,龙柱珊瑚枝。愿上千万寿,复言长相思。广寒殿冷芙蕖秋,簇金雕袍香不留。望瀛风翻浪波急,兴圣宫前敛容立。花枝羞啼蝶旋舞。别调分明如欲语。忆昔从驾三十年,宫壶法锦红茸毡。驼峰马湩不知数,前部声催檀板传。长乐昼浓云五色,侍宴那嫌头渐白。禁柳慈乌飞复(此句少一字),为言返哺明当还。朝进霞觞辞辇道,母子相对犹朱颜。君不闻出塞明妃恨难赎,请君换谱回乡曲。[7]86
袁桷的这首《李宫人琵琶行》吸取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由琵琶技艺的描写再讲到弹奏琵琶的人。而对琵琶音乐的描写是本诗的突出之点,也是他吸取白乐天《琵琶行》写法的重要方面。诗中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李宫人演奏琵琶技艺的高超。“素指推却春风生”不正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思,“浩浩汤汤乱人耳”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解释。但他在吸取的同时,也有改造,一是音乐的描写上,不是单纯地描写音乐,而是把音乐的描写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天鹅夜度孤雁响,露鹤唳月哀猿惊”,“广寒殿冷芙蕖秋,簇金雕袍香不留”,“花枝羞啼蝶旋舞,别调分明如欲语”都是既写音乐,同时又是在写人。二是在诗体上加入了盛唐时古风的特点,如“君不闻出塞明妃恨难赎,请君换谱回乡曲”这种句式。下面再看揭徯斯的《李宫人琵琶行》:
茫茫青冢春风里,岁岁寒风吹不起。传得琵琶马上声,古今只有王与李。李氏昔在至元中,少小辞家来入宫。一见世皇称绝艺,珠歌翠舞忽如空。君王岂为红颜惜?自是众人弹不得。玉觞未举乐未停,一曲便觉千金值。广寒殿里月流辉,太液池头花发时。旧曲未终新解谱,新声万变总相宜。三十六年如一日,长得君王赐颜色。形容渐改病相寻,独抱琵琶空叹息。兴庆宫中爱更深,承恩始得遂归心。时时尚被宫中召,强理琵琶弦上音。琵琶调终声转涩,堂上慈亲还伫立。回看旧赐满床头,落花飞絮春风急。[8]卷31
揭傒斯则更对李宫人的身世和遭遇作了细腻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乐工悲凉凄苦的命运。一个乐工,年少时入宫为君王愉悦,而年事稍长,颜色渐衰,就被冷落,终遭遗弃。诗人动情地述说其悲摧的命运,笔端充满了爱怜与同情,令人黯然神伤。揭诗和袁诗在侧重点上不同,袁诗侧重在对音乐的描写,揭诗则侧重在人物的刻画。可以说他们这两首分别吸取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白的《琵琶行》前面是描写琵琶音乐,后面就交代琵琶女的身世。袁诗和揭诗合在一起,可以看成一首完整的歌行体诗。
明代中晚期胡应麟也有首《琵琶行》,重点放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上,并且演奏的人物是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为配合人物的身份,琵琶演奏不再是佐酒助兴的工具,琵琶也不再是抒发凄婉哀怨的情怀了。诗是这样描写琵琶音乐的:
凄清激烈风雨过,高楼五月如山阴。君不见,贺怀智。石槽铁拨云雷气,唐家供奉推第一。青史流传夸绝艺。君不见,康昆仑,指下铮铮捷有神。玉盘骊珠千百转,春水拆裂河流浑。将军岳岳起当代,手携二子成三人。即今狼居尽欸塞,九边铁骑闲黄云。明妃奉帚长信殿,娥眉不踏燕山尘。山西老将亦无用,金甲苔生土花重。笳声寂静刁斗寒,但把琵琶学三弄。[9]114
从这段诗中,可看到琵琶表现的是军旅生活,因此琵琶的演奏也和军旅生活配合,具有悲壮特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有首《琵琶行赠蒲衣子》,他描写琵琶音乐,不再是单纯地描写音乐,而是将音乐描写同演奏琵琶的高超技艺联系在一起。以前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无论是香山的《琵琶行》,还是胡应麟的《琵琶行》都是单纯地描写琵琶音乐,以此来衬托琵琶演奏技艺的高超。屈大均写王郎弹奏琵琶是“十指绝光若惊电,双袖奋影争流霞”,以下的描写就是演奏和音乐描写结合起来,分不清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的是从音乐表达的效果着眼,如“乱击空中白翎崖,横奔塞上拳毛媧。毛血淋漓尽挥洒,又如胡汉相纷孥。大雷小雷响四迸,天惊石破愁女娲”。[10]102
到清嘉庆期间孙原湘的《皋桥琵琶行》,依然沿着屈大均的路子走,将音乐的描写同琵琶的演奏结合起来。其中写琵琶弹奏技艺的高超是“其指愈忙神愈闲,疑有千手争来弹”,真正的一个高手,越是忙碌时,神色越是镇定,各种情形的曲子都能运用自如,“忽而响震武安瓦,忽而私语红窗下,忽而玉崃流泉泻,忽而银屏细沙洒。大珠小珠白玉盘,大雷小雷青云端”[11]350,听着这样的音乐,作者是“但觉听此曲者,身亦非人间”,认为“其曲只有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所以也是从音乐效果上来谈。
嘉庆期间另一位诗人陈文述的《琵琶行听云间余秋圃弹玉树后庭花》则与前几则诗有所不同,为便于说明,现将其中对音乐描写的部分摘录如下:
隐囊慵倚金舣底,自砑红绡吟结绮。有客当筵抱月来,四条弦上秋声起。老去昆仑感岁华,俞家指法上苏家。后庭轶事从头记,弹出南朝玉树花。子弦轻拨幺弦重,此时后庭花始种。……此时后庭花正放。……此时后庭花欲落。……此时后庭花始残。……此时后庭花已谢。[12]184
陈诗虽然吸取了白乐天《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某些因素,比如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但在描写音乐上却有他独特的地方,即音乐的描写紧密联系乐曲的内容。把《玉树后庭花》这首曲子分为四个层次:始种、正放、始残、已谢。这是花开花谢的规律,又何尝不是女人由年轻貌美到年老色衰的过程。所以下文很自然地转到了对后宫佳丽的描写,特别是绝代婵娟张丽华。而美人还有一点比花更遗憾的地方是花“落更开”,而美人呢?只有“独为君王死”,怎不叫人伤感。
通过对《琵琶行》翻仿之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朝代特点,两宋时期侧重主题诗境、元明时期借鉴音乐描写、清代则是多元模仿,从结构、音乐描写到改创内容,数量也最多。
参考文献:
[1]竹村则行.吴伟业的琵琶行与白居易的琵琶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56-60.
[2]尚永亮.论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兼论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异同[J].文史哲,2010(11):79-87.
[3]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戴复古.重刊石屏集[M]∥四部丛刊续编.景明弘治刻本.
[5]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6]虫天子.香艳丛书二集铅印本[M].昭代丛书刻本,2005.
[7]袁桷.清容居士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朱彝尊,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中国书店,2014.
[9]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屈大均.翁山诗外[M].清康熙刻淩凤翔补修本.
[11]孙原湘.天真阁集[M].清嘉庆五年刻增修本.
[12]陈文述.颐道堂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