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平 韦乐盈
(1.绍兴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2.华中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2018年“一号文件”强调,要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而两大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人才支撑。针对精准扶贫“扶什么,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及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谁留(在)农村、谁兴农村”的难题,必须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促进精准扶贫的新生力量,新农人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主体之一,他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持久动力。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当前,新的扶贫政策、扶贫措施、扶贫模式的推进和落实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扶贫主体参与,拥有新视野、新理念、新平台,掌握新知识、新科技、新方法的新农人是精准扶贫的主体之一。从实践看,“新农人”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等[1]。从类型上分,可以分为投资新农人、回乡新农人、科技新农人、电商新农人等。从介入农业的方式看,一是有知识有理念的“农二代”返乡,二是大学生村官系统,三是跨界做农业的人,四是农业企业,五是退休寻找新的养老方式的人,六是投资农业的人[2]。据国办新闻发布会披露,我国现有700万新农人[3],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三农”发展理念、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以及全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数量巨大的兴农资金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
第一,新农人拥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助力智力扶贫。“漫灌式”的传统扶贫方式存在“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的困境,从而导致贫困农民“等靠要比怨”的思想,也容易“返贫”。新农人依托自身优势对贫困农民“扶志”“扶智”,可以大大打破贫困农民思维上的局限性、思想上的依赖性、行动上的被动性,走上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道路。一方面,新农人大部分都是跨界而来,他们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良好的知识水平和见识。新农人按照“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的要求,对贫困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引导他们科学种植、多元经营,注重生产生态化、产品绿色化、田园景区化,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农民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观念和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另一方面,新农人往往伴随着“互联网”成长,善用微博、微信、SNS社区、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和媒介搭建网络平台,为各地农产品的销售提供服务,有效帮助贫困农民解决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带动传统农业走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
第二,新农人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助力产业扶贫。新农人往往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爱学习,注重效率与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农人运用现代农业的新品种培育技术、生态农业种养殖技术、农耕设施科学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通过使用现代化机械,应用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等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增强农业素质、效益和况争力。这些举措颠覆了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对于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的贫困地区而言,新农人通过可持续的“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带动贫困农民更快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帮助贫困农民真正摘掉“穷帽子”。
第三,新农人采用多样的发展手段,助力经营扶贫。新农人善于应用新媒体和电商载体,运用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电商流通平台、走向全球的销售网络等,使农业在工业和信息社会生机勃发,引领新“三农”的发展。他们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农业龙头企业,改变原来农村的“散、小、乱”生产模式,发挥组织化生产优势;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食品加工厂,设立农产品销售公司,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兴办农家乐和民宿等,培育“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味农产品”的新业态、新模式,拉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引进“互联网+农业”等,充分利用互联网、直播、自媒体等新型媒体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发展“订单农业+认养农业”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新模式,依托互联网向世界各地销售农产品。新农人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通过渗透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模式,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和链条重构,从而为贫困农民提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崭新发展平台。
第四,新农人依托新兴的组织载体,助力合作扶贫。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龙头加工企业尚未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和法律体系没有明确建立”[4],中国农业与农民需要更多的如新农人这样的强有力的联结者,实现合作扶贫。一方面,新农人以不同形式与农民、农业建立联系,构建新的充满生机的农业生态。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健康农业等,吸收更多贫困农民就业,实现与当地农民利益共享。另一方面,新农人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协会等组织载体,落实投资新项目,推进农业新业态,采用农业新模式,获取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同时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问题。新农人作为投身农业的高素质的创业者,他们依托多种新兴组织载体与贫困农民合作,是缺乏发展手段、发展技术、发展方式、发展资金的贫困地区农民精准脱贫的希望,是精准扶贫的一支生力军。
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怀抱理想走入中西部贫困地区,带去了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但是,新农人之“新”,不仅在于新农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对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经营过程中的应用能力相对传统农民的“新”,还在于他们是一个全新而年轻的群体,因而在扶贫开发时会遇到经验缺乏、机制体制缺陷等问题,所以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包容,需要扶持,需要引领。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地处西北边陲,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其独特的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综合开发,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巴塘县族迹生态特色农副产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族迹公司”)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背景下,紧紧抓住四川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发展契机,结合国家鼓励创业、创新与支持西部发展的政策优势而成立的专门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一家农业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是巴塘县第一家以互联网销售为特色的农业企业。公司坚持“扶农、助农、惠农、强农、富农”的宗旨,以促进藏区农业发展为方向,以“互联网+农业”为发展模式,以帮助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为目标,迅速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第一,合作共赢,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巴塘县农业资源丰富,全县人口的80%为农牧民,以农户个体生产为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之前成立的各类合作社因为没有发展致富带头人、缺乏商业思维与市场经验,无法有效带动当地发展。在此背景下,族迹公司在党巴村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巴塘的十几个乡、村合作社以及巴塘的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族迹公司积极参与共青团四川省委“精准扶贫”巴塘县党巴村高原雪菊产业扶贫项目,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与党巴村德吉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还联合共青团四川省委、巴塘县农牧局进行销路拓展和技术指导,在销售终端解决“卖难”问题,带动藏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第二,发展“互联网+”,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藏族占人口的95%,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信息技术落后。族迹公司紧紧抓住“互联网+”的良好机遇,开展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农产品,先后开通“族迹藏地生活馆”淘宝企业账号、“族迹商城”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推广与销售平台,同时线上与海伶山珍、尚作有机、川西黄甲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线下在锦里旅游区、双流区政府设立展销专柜,销售松茸、高原雪菊、虫草、苹果干、核桃油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公司成立以来累计销售巴塘农产品近700万元,在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创新载体,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族迹公司作为一家土生土长服务于本地农民的农业企业,充分重视本土市场的开拓与挖掘。公司建立了以“族迹直通车”为载体,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构建覆盖农业、商业、物流等方面的县域内经济发展生态圈。一方面,向本地农户采购最新鲜的蔬菜水果,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通过电话、微信、网络平台等面向当地居民、学校、企业销售农产品并送货上门,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提供快捷便利、安全绿色的新鲜农产品。公司还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品种、质量、品牌、包装等提出新要求,确保产品绿色生态环保等。
除此之外,族迹新农人还整合巴塘县优质农产品,先后参加四川省农博会、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推广巴塘农产品、文化和品牌。同时,依托巴塘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创办巴塘藏地新青年旅舍,发展旅游产业。
族迹公司新农人依靠自身的丰富知识、先进的经营理念、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敏锐的市场触觉,通过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经营扶贫和合作扶贫等手段和途径,深度参与巴塘县的扶贫工作,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贫困农户的大力支持,族迹公司负责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他们的创业团队也获得了“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支持。但是,族迹公司新农人在创业和扶贫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和发展瓶颈。
第一,人才无法留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2018年“一号文件”强调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巴塘县是四川藏区连片贫困县,2016年全县有61个贫困村10435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2.45%。贫困的经济状况、落后的生活方式、缓慢的发展速度,使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远离家乡。在近十余年间,全县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选择了考取国家公职人员或留在其他城市发展,仅有1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严重短缺。族迹公司5位核心创始人,他们或是亲戚,或是同学,他们因相互熟悉、了解而走到一起,但作为初创公司,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要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当地精准扶贫显然非常困难。
第二,资金严重短缺。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和资金。在传统扶贫思维和模式影响下,虽然当地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但扶贫资金还是更多地投入到贫困村和贫困户,扶贫发展环境方面的投入少之又少。像族迹公司这种“互联网+农业”的新业态公司,公司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但当地政府没有相对应的扶持政策。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创业大学生,本身没有经济积累,没有任何抵押物可以贷款,更不可能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发展资金的严重短缺影响了公司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更制约了公司新业务的开拓与新项目实施。
第三,生产难达要求。由于历史原因和当地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当地农民习惯于从事传统耕作,农民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族迹公司在收购当地农产品时常常遭遇三大制约规模销售的困境:一是现有农产品与市场不对接,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存在“市场需要的没有,有的市场不需要”的难题;二是家家户户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各不相同,而且数量不多,农产品质量高低不一,难以形成规模销售;三是农户要么不想改变现有耕作模式和种植农作物的品种、种类,要么想变但不知道选择什么,也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品种的投入,陷入“两难”境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种力量、各类主体正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处于扶贫第一线的新农人作为连接政府、市场与农户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出现绝对不是替代现有的农民,而是错位发展,给农民带来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新出路[5]。一方面,新农人主动参与精准扶贫,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和引领作用,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借助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基地、农户等资源要素形成精准扶贫合力,不断拓宽扶贫领域,提高扶贫实效,走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
第一,致力产业扶贫,引领贫困农民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农人往往拥有知识、资本、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等优势,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可以更好地对接经过精准识别的贫困农民开展扶贫工作。一方面,加大农业领域投资,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与贫困农民形成更加灵活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和针对性,从而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沾、互惠共赢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就业机会,引导贫困农民走上产业致富之路。另一方面,立足多功能、多业态、全产业链形态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积极投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农业多功能,发展农业多业态,特别是加快农旅融合、农文融合及农业产加销融合等多种业态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新途径。
第二,做好“互联网+农业”文章,构筑多载体多平台扶贫新动能。今天,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互联网+农业”成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一把新钥匙。针对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新农人应立足农网融合,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模式、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和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的多种结合,构筑多载体、多平台的扶贫新动能。一是发展智能农业种植、智能养殖、智能加工、智能农机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使高科技智慧农业成为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二是打造农村电子商务新型业态,依托智能交易、智能支付与融资、智能消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使贫困农户的特色优质新鲜农产品更快捷地送达消费者手中;三是通过微商、微信群等智能化营销手段,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快速发展,促进农旅文“三位一体”发展。
第三,发挥示范作用,促进贫困农民提高脱贫致富的动力。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扶贫的举措也各不相同,但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贫困人口“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畏难情绪,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扶志”和“扶智”力度,化贫困人口“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一方面,新农人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扶志”方法,通过典型示范增强贫困农民的脱贫信念和主观能动性。新农人作为拥有现代理念、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新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他们和身边人的发家致富的经历可以非常直接地感染和影响贫困人口,从而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期望和信心。另一方面,新农人要积极探寻多种途径的“扶智”方法,化“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针对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发展落后,群众整体素质和能力偏低的情况,发起贫困家庭就学子女公益捐助,消除“起点差距”;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贫困农民就业需求,引入各种力量送文化下乡、送技术上门,加大对他们的技能培训、电商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和致富能力,增强他们脱贫的本领和能力。
第四,赢得各方支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共赢扶贫之路。新农人作为精准扶贫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发展壮大、作用发挥等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其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的互相协作、共同参与。
其一,政府要为新农人的成长、壮大和扶贫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农人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政策导向,为新农人在贫困地区创业创造外部条件;在制订精准扶贫政策时,要与其他扶贫主体一视同仁,在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教育培训、投资环境等方面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调动新农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在推行农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等具体扶贫举措时,给予新农人及其公司更多的发展平台与发展机会,发挥他们精准扶贫生力军作用。
其二,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形式,为新农人健康成长和扶贫实践保驾护航。必须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通过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提供小额贷款业务和政策保险等途径,为新农人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信贷保障和金融服务,并实行利率倾斜政策。一方面,引导财政现有资金、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新农人发展项目倾斜,并鼓励新农人积极承担政府涉农项目;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政策激励措施,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扶贫领域,并引导新农人与贫困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投资。
其三,新农人要与其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推进精准扶贫。一是做好结合文章。鼓励新农人建立产业联盟,建设一批深加工基地,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农贸市场”“基地+农户+超市”等方式,加强资本、产业、基地、农户、市场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二是做好整合文章。适应现代农业大分工、大合作的趋势,整合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资源,跨界整合引进农业之外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如冷链物流、互联网科技等,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三是做好聚合文章。以各类产业平台、文化平台、消费平台、教育平台为载体,加大相互合作、协作与投资,促进利益相关者转型为新农人,不断壮大扶贫新农人队伍。四是做好联合文章。成立新农人联合会,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助推新农人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