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国际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从“一带一路”的提出,到高铁走出国门等等系列的壮举无不在验证着国家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作为为国家发展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中的英语专业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呈现出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态势,高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英语专业性上有优势,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够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新生事物也已成为进入职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是培养专业课程之外的普适性的基础科目,这些科目看似实用性不强,但是却能解决常识性问题,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适应性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发展逐渐走向了实用主义的误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大,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走向了复合型,强调英语技能的训练,以及英语加某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容易忽视英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方面弱于其他专业学生。因此要扭转英语专业的面目,就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这个名词来源于西方的“general education”,是高校认为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有共同的部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对于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细分而言,通识教育是被忽视的一个教育视角,针对于此,通识教育在高校中被推而广之。学术界普遍认同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将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的一种普适教育。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众多,其内涵也是十分的丰富,要给通识教育下一个标准的定义似乎很难。但是通识教育有其自身的属性能够反映更本质的内容。狄尔登对于通识概念的理解就具有代表意义,他将通识教育分为三个涵义:(1)通识教育指的是全体普通学生的教育,不是为特殊情况提供的特殊教育,不是天才也不是智力迟钝者;(2)通识教育所提供的是通识性的传统科目,有别于专门化的教育,与通识教育相适应的是“宽广”和“平衡”;(3)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普遍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具体的可以迁移的跨学科的适应力,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科目。①狄尔登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可以作为我们理解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落脚点,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也随之更为丰富。但毋容置疑的是通识教育是在近代高等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学在接受专业划分的同时不能忽视非专业性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内容是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和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和公民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也被称之为“全人教育”。
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以外语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将多种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结合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是为培养具备听说能力的学生,使得毕业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的进行英语交际,并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的人才需要。通识教育是对传统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习得的一种批评,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健全人格、和谐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从根本上来看,经过时间的推移,通识教育大致是围绕着三个目标展开的:认识性目标、价值性目标和文化性目标。这三个目标正好与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目标相互呼应。其一认识性目标,通过英语教学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其二价值性目标,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身处中国的东方环境中去领略未曾体验过的西方世界,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冲击是通识教育所能掌控的,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是通识教育与英语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共同点之一;其三是文化学目标,具备欣赏美的能力是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终极教育目标。
英语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的语言科目,所具备的两大功能:其一是工具性功能,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来与该语种的社会人士进行交流,并进行阅读、写作和翻译,作为一门工具服务于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其二是素质提升功能,这种素质提升是基于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英语教学的性质体现了英语教学在通识教育体系里占据的重要作用,高水准的英语能力就能更好的服务于通识教育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维和多学科知识的全面素质塑造,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融入到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去,使得英语教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课程,进而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通识教育对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要求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多元,英语课程首先是作为大学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包括听说读写各类型,其次还有少量的英语类选修课作为补充。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经过规划的英语课程安排是否能够发挥实际的作用,在课程的设置中要进行分类管理,基础性的综合英语为基本,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实践类课程为配套,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类知识的素养类选修课程为补充,商贸、旅游等实用类课程为实践,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在有限的学分和课时限制下,有重点的将“核心课程”突出,以纲要带领形成配套的系统课程结构,英语核心课程可以是“英语演讲与辩论”、“大学英语口笔译”、“商务英语”等,而选修课形式的就可以是涉及文学类的 “美国文学赏析”、“西方语言发展史”等课程,核心和选修相互呼应,实用性和素养性兼顾,这种课程结构才能合理的为培养通识类的综合型人才服务。另一方面,通识类的课程还包括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这些核心课和选修课组成的正式通识类课程利用课程教学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非正式的通识类课程还能作为第二课堂进行素质修养提升的辅助课程,非正式课程的形式可以是高校范围内的英语竞赛、讲座和沙龙等,常见的英语角和海外实习等也都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非正式通识类课程的形式。
通识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所以师资力量的强弱和专业性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离不开高素质英语教师队伍的打造,所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人文类知识和素养类知识方面也应具备广阔的视野,在教学理方法和手段上要与时俱进,所以,加强英语专业的师资培训是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的MOOC和云课都是很好的通识类知识的来源,获取高质量的英语教育资源要求教师要学会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积累,利用好信息技术,让其成为新的教学工具。另外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及时的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微课共享、MOOC欣赏等等都是很好的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学资源,而是否能够利用好这份资源就取决于英语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增强教学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能力。
教育现代化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英语教学服务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主要的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英语教学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教法,在阅读性材料的提前预习环节上给予学生自由空间,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而课堂上更多的留给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问答。采用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既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为师生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打造积极、开放、公平、自由的课堂,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更好的互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评估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估要建立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高校英语教学在评价体系中要加重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包括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评价的构成要涵括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效果、英语活动的参与度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等。学院在组织听课和竞赛类教学活动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表现做评价,并作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指标之一,将形成新评价和期末的结果性评价相互配合形成最终的评价体系,达到提高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效果和学生通识类课程素养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