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音乐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共同为音乐作品的艺术美感和内涵情感而服务。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曲式结构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表现和艺术感染力,骨架存在问题的音乐作品很难让欣赏者产生共鸣。研究曲式结构与欣赏心理的关系有利于提高音乐艺术创作的科学性,促进音乐创作体系的完善和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1]。
音乐的创造为人们精神世界的表达提供了新的形式,音乐结构是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内涵的关系的体现。音乐创作者和爱好者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探索出了音乐结构表现的规律,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框架,促进了音乐内容的表现和情感内涵的表达。音乐结构从长期的音乐创作实践中总结而来,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创作的创新需要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进行,需要符合音乐美学规律以及音乐结构形式美规律。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特定的音响物质形态进行精神世界的表达就是音乐结构的内涵所在。
组成音乐的各个元素进行有规律的组织或者是安排称之为音乐形式,而音乐结构是音乐形式的分支内容,音乐形式是音乐艺术美的载体,要深刻理解音乐形式美感就应当对音乐的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安排进行分析。组成音乐作品的感性材料的音响特征是音乐结构安排的重要参考内容,通过这些要素之间的组合对音乐的内容和情感进行表达,音乐要素组合的科学性、规律性和表现性是进行音乐结构安排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音高、音程等都是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各具魅力的音乐祖品。音乐的表现乐器决定了其音色,不同曲式结构和表现内容的音乐在乐器的高度和音色选择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2]。
贝多芬于1975年创作了第三钢琴奏鸣曲,该作品诞生的时期贝多芬的音乐事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积极进取、自强勤奋的情感也是贝多芬本人勃勃雄心的体现。第三钢琴奏鸣曲中并没有对惨淡的人生和多舛命运的抱怨,如同贝多芬其他音乐作品一样展示出令人折服和钦佩的恢弘气势,这首作品让人不禁对贝多芬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表现创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也是音乐创作的重要价值。欢乐轻松的情绪贯穿乐曲的始终,且乐曲开始带有谐谑性质的乐句也表露出了贝多芬内心的愉悦和得意,与贝多芬以往的作品相比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水准有了巨大的突破。这首贝多芬青年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对于贝多芬音乐上的造诣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三钢琴奏鸣曲的诞生也让贝多芬的作曲技巧、演奏能力以及内在精神状态的转变表现在钢琴音乐创作水平上,该作品之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贝多芬在第三钢琴奏鸣曲中运用了很多克烈门蒂的创作技巧,包括短琶音、双音的经过句等,并将音乐引入了华彩部分在展示技巧性的同时独具一格的风格也开始形成,而贝多芬其他音乐作品中这种创作技巧的应用还是比较少见的。
岁甲午十月,我年当五十。知命犹未能,知非正其日。堂中伐大鼓,笙竽张四壁。大儿捧兕觥,小儿列瑶席。诸妇玉面妆,诸孙亦林立。拜跪不可数,彩衣纷如织。各各介眉寿,深杯几盈百。九微夺明月,满座皆佳客。颂祝吐奇葩,珠玑已成袭。人生遇欢会,欢会莫此极。我心惨不乐,欲泣不成泣。酸风射眼来,思今倍感昔。[9]272
调性布局可以说是音乐作品各个部分之间的联接,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乐曲不同部分之间衔接的自然,加强乐曲的整体感和演奏的自然流畅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乐章之间保持独立,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加强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避免音乐杂乱无章。按照一般调性回归规律来说,再现部应当体现副部主题调性回归,但是第三钢琴奏鸣曲中第一乐章的再现部并没有直接回归,而是与显示部同样拥有两个副部,在第一副部调性并没有回归,调性回归的原则在第二副部进行体现。调性回归原则确保了显示部与再现部之间的平衡杆和整体感,两个部分相呼应的调性布局安排体现了音乐曲式结构的美感。
和声是奏鸣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作品而言和声的作用主要包括乐曲结构作用、内容表现作用和声部组合作用三大点。在音乐作品中通过和声可以进行调性布局、和声进行以及收束式等曲式结构安排作用。其次和声还可以与其他的音乐要素相配合,通过和声色彩等进行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内容的表现。最后一致的和声基础是音乐作品中不同声部进行组合和协调的基础,保证音乐作品的整体性。和声处理是音乐对位、曲式、配器等创作技巧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和声还可以衍生出音乐作品的曲调。在调性音乐作品中和声的意义主要有色彩性和功能性两方面的体现,其中功能性意义在非调性音乐中往往存在较少[3]。主部主题与连接部衔接的部分,其中主部主题利用全终止作为结束,之后利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作为连接部的起始,与主部的主体进行连接,和声的和谐性得以体现。利用主和弦进行连接部与主部主题之间的连接,保证了两部分自然过渡以及整部乐章的整体感。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再现部中结束部与乐曲尾声的连接部分,采用降VI(阻碍终止),交替大小调边和弦。乐曲尾声利用降六级和弦作为起始,并用阻碍终止的技法进行尾声的引入。尾声开始时之后通过交替大小调变和弦的手法对尾声部分进行发展。和声使得乐曲再现部与尾声之间的连接更为自然,尾声与乐曲之间得以保持整体性,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更加和谐。
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曲式结构是乐曲整体平衡杆和和谐美最直接的体现,因而对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是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美和和谐美,对乐曲的鉴赏价值进行评价的有效途径。第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除具有概括总结作用的尾声之外可以将其分为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三部分遵循ABA曲式结构原则,保证了乐曲整体的对称平衡,让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得以感受越品的整体感和统一性。通过下图的分析不难发现主部、副部以及结束部都有相应的连接部分的存在,这种与楔子类似的连接方式在确保乐曲各部分连接的紧密性的同时,呈现方式细腻柔和不显突兀,体现了乐曲整体的和谐美感。
音乐形式美原则直接表现在乐曲的曲式结构上,曲式结构在音乐美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音乐作品尽管形式不同,但其要素组织和结构安排方面都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曲式结构的规律是音乐作品形式美最直接的体现,例如一部曲的结构原则是整齐一律,二部曲则为对比和谐,三部曲是对称平衡,变奏曲是多样化与统一,奏鸣曲需要体现综合性,回旋曲则将调和对比作为结构安排的原则。无论具体的组织手法是否相同,都需要坚持音乐的形式美原则,以曲式结构为基础的音乐美学研究也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
音乐与其他艺术实践类似,其根本目的都是欣赏。音乐创作者通过创作表现世界和自我,演奏者通过乐曲的演奏向欣赏者传达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欣赏作为一项审美实践活动,人们的审美判断是活动进行的直接支配。在所有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又以音乐欣赏受听众欣赏心理和审美判断的影响最大。研究人们的音乐欣赏心理对于音乐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的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实际表现,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美学分析,而欣赏心理则是从个人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和说明人们的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具有理论上的有效性。
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的热情洋溢,节奏优美,能让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沉醉于音乐作品做描绘出的虚幻世界内。该作品结构精巧,曲式结构的组织安排上充分显示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家强大的音乐创作功底和对于钢琴音乐的深刻理解。
成功的音乐作品曲式结构应当充分体现音乐的和谐美这一创作形式法则,和谐美也是对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人是音乐作品的直接欣赏者,对于音乐这类的听觉艺术来说,听众对于符合自身欣赏心理要求和美学鉴赏标准的音乐作品才会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认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时,也应当从曲式结构和人们欣赏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