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桐城 231400)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已经成为爱心人士的关注重点。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缺失,性格培养不足,价值观取向也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在重要的成长阶段,儿童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关怀。父母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父母实施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儿童掌握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家,无法陪伴儿童成长。大多数留守儿童是与爷爷、奶奶或者旁系亲属一起生活,对于儿童来讲,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是一件无法弥补的事情。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留守儿童性格缺失。在留守儿童教育以及与留守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与同学反映留守儿童不合群,不愿意与身边的人接触,更喜欢独来独往的生活。她们的性格自闭且孤僻,人际交往意识不足。没有父母在身边,有了心事无人沟通,又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有了快乐也无法分享,使得留守儿童的性格存在缺陷。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个性比较冷淡,情绪不稳定,容易心烦意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更有很多留守儿童性有自卑心理,冷漠寡言。部分留守儿童过于世故与圆滑,存在少年老成的问题。
第三,留守儿童价值观观念有问题。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个性独立,很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在成长的过程中,长辈的要求无法满足,甚至背道而驰。正是因为如此,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由散漫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会转变成为是非观念错乱、纪律观念不足、法律意识缺乏等问题。在学校生活中,留守儿童经常违反校规校纪,也从不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建议,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意承认错误。更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理智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人员的影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第一,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亲子关系不稳定,也不和谐。长期生活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家庭的温暖,很难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洁身自好,成长为心理不健康之人。祖父、祖母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他们对于隔辈儿童的溺爱超过父母。为了弥足弥补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祖父祖母经常在物质上无条件的满足儿童,对儿童的过分行为给予宽容与放任的态度。家庭教育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形势,加之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留守儿童接受新信息与新观点的速度较慢。旁系亲属虽然与监护人具有亲戚关系,但碍于留守儿童非自家孩子,经常采用通融政策。以孩子不犯大错为理由,原谅其他错误,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心理出现异常。
第二,学校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没有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忽视了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分析,使得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认知不足。没有全面地了解,教师很难利用正当的方法教育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极易伤害到留守儿童的自尊心,激发其逆反心理。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条件相对较差,这些现实情况没有得到学校以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外加留守儿童自身个性孤僻,人际关系敏感,师生沟通不足,难免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力度不足。在家庭中,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社会中又得不到其他人的重视。留守儿童只能依赖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去规范个人行为。心理缺失以及道德素养水平不高,让他们成长为心理不健康的儿童。父母管教不足,引导有限,很容易让留守儿童被不良分子所拉拢,因此步入歧途。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教师的冷落与朋友的歧视,以及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偏见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丰富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方式是可行的。留守儿童父母积极通过各种沟通渠道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成长情况,有助于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祖父祖母这种监护人的监护能力有限,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与错误观念。作为孩子的家长,应当将儿童托付给更有能力、有责任心照顾他们的监护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对自己的监护人打开心扉,得到最及时的教育与最正确的引导,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环境的净化,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儿童自身成长以及儿童接受教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父母应当尽全力去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的负面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改变个人行为,从行动上展示自己对子女的关心。及时询问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儿童的进步,使留守儿童愿意与父母沟通。通过电话联系,拉近父母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促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够在情感上弥补孩子的内心缺陷。其次,留守儿童家长要建立较强的责任心。与左邻右舍积极沟通,通过邻里亲朋的信息,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良问题,才能将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长发展以及人格健全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当关注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从多方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以及父母基本情况,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在学校内建立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老师为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咨询室与咨询箱等设施,帮助具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得到及时、科学的辅导,在第一时间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结合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尽完整的特点,在生活中提供个性化的帮助。通过师生的有效沟通,发现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事与秘密,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与促进留守儿童与同班同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班主任更应当利用集体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使缺失家庭归属感的留守儿童在集体中找到温暖,促进留守儿童得到与其他同龄儿童同样的快乐。班主任要经常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在维护留守儿童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儿童的错误行为,有助于留守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心理。
社会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中的思想观念会在无形中引导留守儿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人格发展问题的过程中,社会有必要将留守儿童放在重要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提供有效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严禁未成年人进网吧,处理好学校周围的游戏厅,以此来减小校园周围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加大学生安全管理力度,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社会公益组织应当尽可能关注留守儿童,结合留守儿童主题,做更多的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大众关注留守儿童,给予帮助与关怀,促进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与合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向留守儿童展示家庭的美好、社会的美好,才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积极建立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格培养体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构建保障,才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缺失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