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201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749万,较之往年持续增长,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65万,加之往届未找到工作和留学归国学生将近千万人。大幅增长的就业人数,同比缓慢增加的就业岗位,势必带来紧迫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奠基者、圆梦人,帮助其顺利的实现就业、减轻其就业压力、缓解其就业焦虑是关注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因为“就业难”问题所导致的就业焦虑问题,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此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认为就业焦虑指的是个体在求职过程中因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不利情境或难以达到事先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且伴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样,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因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不利的就业情境或难以实现事先期望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一种复杂且伴有消极的情绪体验[1]。当然,就业焦虑也具有两面性,适度的就业焦虑反而是促使大学生警醒、激发其竞争意识的催化剂;反之,则会对其工作、学习及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焦虑往往是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诱因之一。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抗压能力较低,外界客观环境极易造成其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其焦虑水平往往很高。持续过高的就业焦虑水平,会使大学生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身体方面,可能会出现免疫机能下降,往往伴随如:肌肉紧张、呼吸不畅、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症状或生理疾病。心理方面,容易使得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严重者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诱发极端事件的发生。
毕业生因为自身的焦虑因素再加上就业市场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往往会诱发其自身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自身的心理障碍无法克服,另一方面持续的心理障碍反而加剧自身的焦虑的情绪,这样一来,毕业生在机遇面前总是显得较为畏缩,以致于错失机遇,进而影响个人就业。
形成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1)大学生认知能力偏差。作为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方面的欠缺,既不能准确判断形势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自身发展状况的认知偏差,在就业时容易错失良机,难以实现或接近其预期的就业目标,可能产生心理落差。此外,大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欠缺,缺乏客观有效的指导,难以找准自身的职场定位,不能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其就业期望值偏高。
(2)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偏差。当前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因为受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对优裕生活条件和父母的过分疼爱,使得他们很少经历挫折,在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下往往显得比较脆弱,很容易使其出现就业焦虑。此外,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打击下,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自信心大打折扣,不敢接受挑战。
(3)大学生专业能力偏差。从当前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用人单位多数偏向于能够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大学生长期深居于大学的高墙深院,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下,过多关注于课堂的书本学习及相关的考证学习,导致其长期与社会实践相脱轨,等到就业的时候感觉无所适从,结果出现了大学生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就业单位,单位却焦急找不到合适的求职者的奇怪的窘状。此外,也有部分学生从以往紧迫的中低年级学习阶段过渡到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阶段,思想开始变得松懈,没能及时把握机遇适时的塑造自我,最后变得迷茫陷入焦虑。这些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没能及时意识到自身专业能力塑造的重要性。
在当前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受四大矛盾困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焦虑情绪:第一,岗位需求与供给匹配之间的矛盾。自我国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较之就业市场有限的岗位供需,使得供需矛盾问题日益显现。第二,社会实际需求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及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使得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凸显,而相对于发展缓慢的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及学科专业建设步伐,使得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当前社会实际的紧缺型人才。第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与毕业生的真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在人才市场很多求职者有时候会抱怨漫天的招聘摊位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招聘单位却抱怨漫天的简历却找不到自己“心仪”的人选。第四,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存工作模式的矛盾。
就业焦虑既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会妨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焦虑的困扰,使之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共同解决。
政府作为社会的职能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积极调整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促进人才市场的流动性、持久性、创造性。同时,政府需要完善市场就业体系,促进市场就业信息共享。此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上重要的工作议程,加强统筹安排以实现充分就业。
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及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当前社会实际需要的紧缺型人才,在短时间内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间矛盾愈发明显。这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换高等教育角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需要高校按照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确保“产销对路”。此外,还需要根据“产销对路”的原则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确保高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最终建立起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优化创新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实力。
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家庭也存在关联,其中主要是家长对子女较高的就业期望所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一些家长存在就业观念上的误区,希望子女能够在大中城市从事高薪、高层次工作或者从事事业单位、公务员等。此外,一些家长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了解不够透彻,可能对子女就业指导方面存在误区。父母作为家庭方面的代表,首先要明确自身在子女就业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平等交流。扮演好自己“引路人”或“过来人”角色,不要超越角色范围,以过来人相对成熟的经验对子女就业提供参考借鉴[2]。其次,作为家长要树立一个平和的心态看待子女就业,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舞台,只要努力付出了你也就是这个舞台的明星,做家长也应该如此想,不要对子女有太过分的要求。最后,家长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
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消除就业障碍,离不开外界力量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调适,既要有抗压能力又要有分压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准备。毕业生要能够权衡自身优劣和发展潜力,了解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把握职业方向,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从而减轻自身就业焦虑的情绪。作为在校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裕,这就要求在校生要学会合理地分配自由时间,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机会,积极锻造自己,累积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以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奠定经验基础[3]。此外,可以学习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寻找自身的闪光点,为自身职业规划提供清晰的发展思路,以便提高自身职业决策的效能感。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心,在努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适时转变以往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国家、社会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敢于创业,充分利用自身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自主创业,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此外,毕业生要通过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来增强自身的“内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历,积累工作经验;利用各渠道方式收集相关行业的就业信息,利用各实践机会锻造自身的就业技能,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
(3)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当前大环境背景下,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一岗多求”、“一岗难寻”现象很普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屡屡碰壁很常见,可能与当初自己设想的美好愿景渐行渐远。挫折之后,难免会失望沮丧,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认清事实又要敢于不断尝试,把挫折看成是常事,有时候挫折或许就是一种 “伪装的机遇”;不要轻易畏缩,及时放下思想包袱,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能力不足还是客观因素限制。如果主观能力不足,不要灰心,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工作技能;如果是客观因素限制那就应该及时调整目标,适当降低个人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