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四林,林冬妹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工作,提出高校办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1]。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在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对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D·德特拉西创造的,后来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K·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等著作的陆续发表,意识形态学说开始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具有物质实践性;同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居于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带有统治阶级思想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关乎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长久性,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生死存亡。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转型分化,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旧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新变化,新的意识形态不断涌现,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对外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各种意识形态纷至沓来,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成严重的挑战。各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面对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唯有自觉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才能避免苏联亡党亡国悲剧的重演。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8·19”宣传思想工作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就是要在加强研究和宣传的过程中,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形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捍卫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观察世界提供了“伟大认识工具”。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党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并不断获得胜利,最终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在新时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严峻挑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还存在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得不到充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现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更加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思想指导作用、对社会主义全体建设者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团结社会各阶层力量同向努力的凝聚作用,进行伟大斗争,取得新的伟大胜利。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有利于使马克思主义更好更快被师生所理解、认可和掌握,有利于客观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有利于正确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增强“四个自信”和树立“四个意识”,自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中叶,以《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发表为标志,历经不同时代,至今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它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本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是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身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生命力才得以延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情况日新月异,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只有立足我国与时代的变化,不断深入分析和总结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实质上的创新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一般来说都是碎片化、分散化、应景性的,无法形成合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更好聚合马克思主义宣传研究队伍的力量,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研究新时代面临的各种新情况、解决各种新问题、总结发展新规律,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为办好高职教育提供更好指导;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技术条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扩大宣传教育的范围和增加受众,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主体、媒介、载体、环境四个维度,在推进组织机构平台、综合媒体平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平台四个子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大平台的发展。
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作为支撑和实施运作。一般而言,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党团组织机构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科研机构作为主力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的。由于两大组织机构人员专业背景驳杂且人数不足,所承担的职能多且任务繁重,因而难以做到“专而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必须广泛发动广大师生,扩大研究宣传的队伍阵容,建设覆盖整个学校的“大机构”。这就意味着,不仅要继续以党团组织机构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科研机构为主要支柱、以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质的教职工作为主力军,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还要充分联合学校其他各部门的力量,包括党政部门负责人、教辅部门人员等,明确责任,鼓励他们在立足部门实际和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更要注重发挥学校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干部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及文化活动等方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的潜在力量。通过不同机构、部门、组织之间的大联合以及互相之间的密切配合,实现不同主体力量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队伍,形成一股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力。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互发生作用,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改变着日常生活的经验内容。长久以来,我党善于利用各种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样地,新时代高职院校仍然需要善加利用各种媒体的不同优势,打造融合一体的综合媒体平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继续加强报刊、户外、广播等传统媒体建设,加速传统媒体升级和战略转型,充分发挥其在严谨性、深刻性和权威感上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并逐渐向新媒体领域进行多元化拓展。尽管传统媒体的介质基本未变,但给人的感官体验已然不同。当前高职院校对传统媒体的运用和依赖度更高,必须加快对校园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改造并以更为“接地气”的方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例如在广播中播放含有马克思主义元素的经典歌曲等,以满足新时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建设,发挥其“数字化”和“互动性”两大优势,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这种传播的新形式对空间、时间和人类感知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重新构建了主体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顺应时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传播平台,以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拓展视野,以生动灵活的呈现方式增加趣味性,以主体平等的态度增加互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总而言之,坚持以同向为基本原则,使不同媒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媒体平台。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课程为依托的系统理论学习和以专题方式开展的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依据不同的目的,适用于不同的人群,是高职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始终重视和加强课堂系统教学,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说服力,组织动员教职工参与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培训和讲座,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准确理解以及研究兴趣。此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职业性、实践性也是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地理人文资源以及已经建立联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觉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师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贴合教职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具体地、高效地组织和开展;同时要善于根据新情况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通过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个场域、理论和实践两大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兼具深度与广度。
文化是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是指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反映已有文化传统和现有文化发展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凝聚等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以及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维度加强建设。首先,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室走廊、建筑装饰、雕塑等方面进行含有马克思主义元素的精心设计,使学校的物质环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有形载体。其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推动的文化。通过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指导,最终使制度价值目标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制度在被执行过程中潜在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最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等。通过在校风、班风的倡导过程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开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学术讲座、理论研讨会、主题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总而言之,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以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和影响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的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更好地推进平台建设,需要增强大局观念、坚持统筹兼顾和问题导向,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体制机制等障碍,解决研究和宣传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意识能推动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的成效,与学校秉持的基本办学理念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看法密切相关。我国高职院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尽管如此,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认识不足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重视不足的问题,掣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的建设,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一是不以“实用”为唯一衡量标准,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改造师生主观世界和促进师生更好改造客观世界上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将之与其他专业、学科等同视之并努力实现协同发展;二是增强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将之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格局之中,动员学校各个部门、全体师生共同落实,而不是仅仅将之归于某个部门的职责。通过统一认识和增强大局观念,为平台的建设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营造良好的氛围。
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的建设,除了需要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与重视之外,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推动落实。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体系,科学和规范经费的使用,保障宣传和研究经费的到位和有效使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研究还是宣传均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充足的资金和畅通的经费使用机制有利于研究和宣传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监督考评机制、奖励惩处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机制的约束、规范、激励等功能,充分调动宣传和研究的积极性,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朝着可持续的方向良性发展。四是加快培育一支专兼结合、量足质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队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丰富,对它的宣传和研究既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作为主力军,也需要专业相关性人才作为补充,在相互协作中取得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和宣传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创新性发展。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研究课题陈旧、语言表达过于抽象、基本概念模糊等问题,使诸多缺乏理论基础的人群缺乏兴趣或不明其意。因此,为了使研究有实质性创新和更易于被理解,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时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答疑,加强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阐释,运用感性的、生活化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表达出来,最终达到“真懂、真信、真爱”的效果。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可以更为灵活地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载体、渠道进行生动有效的宣传,使宣传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受众更多。但是,宣传的灵活绝不意味着宣传的无原则,应当避免失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色”的庸俗化、娱乐化宣传。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此应当将研究与宣传统一起来,打破“两张皮”的状态,使研究为宣传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使宣传为研究提供前进的推动力,二者在相互配合中共同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已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进一步发展仍需解决好面临的诸多问题。然而,不论面临何种问题和考验,“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