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黄埔区文冲小学 钟惠华
2017年版 《课程标准》里提到,科学教师应整体把握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在科学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知道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正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低年段的科学教材丰富多样,但是万变不离课标要求,研读新课标,从科学概念和学习进阶两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关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能整体把握教材的同时要做到达成目标先行。
课例:在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中,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植物不单只生长在陆地上还生长在水中,而在实际教学时因为图中很多植物名称学生不认识,只能用这是树、这是花、这是草来描述,如果教师清楚明确该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陆地水里都有植物生长,那么就可以做以下的处理:教师课前学情分析了解一年级学生在校园里都认识哪些植物,然后准备好相应的植物图片并写上编号和植物名称。在第一环节学生说说在校园里自己认识的植物时,教师把一幅以校园一角为原型的放大图呈现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把①榕树、②白兰花、③大红花、④地毯草、⑤红花酢浆草、⑥金鱼藻、⑦睡莲、⑧荷花等有编号和植物名称的图片依次黏贴到相应位置,然后再提问图中这些植物生长在什么环境里?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于认识的植物可以直接说出植物的名称,而对于不认识的植物也可以说编号,通过学生的多次回答既让学生认识了这些校园植物的同时,也了解到植物与它们的生长环境的关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并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合适的活动环节,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用教材。
2017年版 《课程标准》里提到,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法。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
1.低年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又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以比赛、游戏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课例:在 《观察一课植物》和《观察叶》课中要求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植物和叶子画下来,针对低年段学生画画的特点,为了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植物、叶子真实的形象画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像不像”比赛。活动是这样子的,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桌上的一盆水培绿萝,然后让每个学生把绿萝画下来,再进行小组内互评谁画得更像,哪里不太像?再让学生分别修改后选出一幅小组成员认为画得最像的记录图,代表小组参加全班的像不像评选比赛。
2.通过小组内互评的二次观察,同学们的观察更仔细,而且在不断的修改图画过程中对植物的结构认识得更加准确,同时也真正体会到科学记录是怎么一回事,这也为接下来的全班科学记录图画评比,提供了一个评比的依据和讨论的框架模式,使学生的观察讨论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课例:《这是谁的叶》一课,就可以设计成给叶子找妈妈的游戏,因为学生已玩过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所以对活动规则也很清楚。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四盆植物并贴上编号和植物名称:①桂花、②绿萝(种土里的)、③罗汉松、④大红花,同时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观察的叶子。活动前的要求学生清楚后,教师先给每个小组分发叶子,让学生在小组里观察和讨论几种叶子特征,由于学生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对叶的结构、不同的叶具有不同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能从大小、形状、颜色、厚薄、气味、叶缘等角度描述叶子的主要特征。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拿着叶子找出对应的植物,并说明理由。
来看看学生在拿着叶子找植物妈妈活动中的交流。
生:我觉得我手上的这片叶子就是一号桂花的叶子。
生:因为叶子的形状很像,而且叶子边边上有这些东西。
师:这叫叶缘,叶缘上的这些我们给它个名字叫锯齿。
生:因为叶缘上同样有这些形状的锯齿。
生:而且叶子摸上去都是硬硬的。
生:但是你这片叶子好小。
生:因为它还没有长大呀,就像你现在这样也没你爸爸高一样。
师:也就是说叶子和我们同学一样都在慢慢长大,是吧?
生:是的。
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回答内容,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当学生在描述叶子对一些结构名称不太清楚时,可以给予帮助,当然并不要求学生都掌握这些词语。还有学生在提到小叶子慢慢长大成大的叶子,这一现象正是下一节课《植物是“活”的吗》的有力证据,所以教师在这里也适时地做出点评,为下一节课的活动展开留下伏笔。我们都知道叶的特征是辨认植物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在观察、认识了叶的一些显著特征之后,依据这些特征寻找叶来自于哪棵植物,既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观察叶子,加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同时又能通过认识多种多样的叶子,感知植物世界的丰富多样。
2017年版 《课程标准》里提到,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而图文记录则成为这些评价的一个载体,也是了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评价的一个很好媒介。低年段学生都特别喜欢画画,我更喜欢把他们的这种行为叫做涂鸦,即使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学生也喜欢画,他们的表达方式自有章法,图画里的内容也蛮有想法的,这也足以证明他们思维活跃,所以让他们动手画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形式。但该年龄段学生的图画内容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按照自己想象出来的来画,而科学观察后的图画记录要求是按真实的形像来绘画,那该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
尽量选择能看清楚植物茎叶结构的实验材料,例如在 《观察一课植物》和 《观察叶》课上,让学生观察一棵水养的绿萝,由于绿萝的结构清晰同时还能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很好地观察到植物根的部分,使学生的观察效率提高了,而完成作图的效果也好。
建立一套操作可行又有趣的奖励机制,如在第一节科学课堂上就给同学们介绍了这个奖励游戏的玩法:以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为框架,搭建学生奖励游戏活动,把美猴王的七十二变、翻跟斗的技能,住在花果山水帘洞,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串联起来,变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完成一项任务即晋级成功,按一般要求完成的则以爬楼梯方式晋级,叫作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晋级;若是跳跳又完成多一点的则有机会翻跟斗连跨几级,叫作跳跳晋级超越自我。
课例:在《观察叶》一课时,学生拿着经过小组讨论修改完成的记录图画到讲台前面介绍时,首先这幅图画得是否正确有一个分值,然后在介绍叶子的特点时用到了老师提示的如叶缘叶脉等词语的有额外加分 (这会使得学生越来越留意老师给出的术语,逐渐养成学会聆听他人回答的习惯),对于在下面安静听汇报的小组也进行表扬加分,同时对在小组讨论环节里能做到小声讨论的小组也给予加分。通过这样的循环,我发现原来一些对这些评价满不在乎的学生开始着急了,为了能达到翻跟斗的晋级要求,那副记录图画了又画,改了又改,直到大家都说和真的一样才罢休,同时还不忘把拼音文字给标上,虽然写得歪歪扭扭的,但看到学生这么努力,老师也会给他一个为小组争光 (翻跟斗晋级)的机会。为了营造一个你争我赶的氛围,同时也为了能让同学对美猴王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请同学 (事先给任务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准备)分享一个美猴王的小故事。所以说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渗透德育美育的教育,学科知识学科教学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把优秀的记录图张贴在班级记录表里,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班与班之间的评选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激励方式。
关于文字记录,由于该年龄段学生脑部发育的特点,手脑眼的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一定阅读量的学生,他们认字会比其他学生多,但真正会写的字也不太多,学生的书写速度大多数都比较慢,那是否就对文字记录不做要求呢?教师还是应该做这方面的引导,比如可以让他们用拼音代替,当然也可以通过小组积分的形式,引导部分学生做这方面的努力。学生学习能力有个体差异,我们尊重这种差异,但同时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努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