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新红,崔惠民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教育在社会底层人员向上层流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有利于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公平。但同时,教育也是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得以将这种优势地位转移给子代的重要手段。相对于社会中较弱势的群体,具有优势地位的群体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政治资本为子代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社会再生产功能无疑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在教育公平的研究中,教育机会的获得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对于教育资源的竞争开始从对入学机会的竞争转变为对于教育质量的竞争。与此同时,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在我国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种游离于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补充教育存在的原因,是否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研究。
影子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史蒂文森和贝克尔提出,他们深入调查了日本高中生课外补习情况,开始关注到这种处于主流教育体系之外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使得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升学和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1]。王有生将影子教育定义为“中小学生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外所参见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并且认为其可能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冲击,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2]。
在影子教育中,其参与者主要有两种类型,以培优为目的的学生和以补差为目的的学生。根据李佳丽的研究,七年级的学生往往以补差为目的参与课外补习,而九年级的学生多出于以培优为目的参与课外补习。这主要源于相对于九年级学生较大的升学竞争压力而言,七年级学生刚入学时竞争压力较小,参与课外补习通常是因为对上课的内容难以理解,无法跟上老师的上课进度[5]。影子教育中,提供课外补习服务的主要是一些正规学校的老师或退休教师和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所掌握的教学经验不同,正规学校的老师或退休教师多采用一对多的补习形式,而一对一的家教服务多是由教学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提供。
家庭资本的不断积累产生并扩大了对于课外补习服务的需求。家庭资本主要可以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其中,文化资本主要是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于接受过更高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能够接触的社会层级更高,所从事的工作对于知识和技能都有更高的要求,因而更加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期望,使得父母具有充足的动力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随着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影子教育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经济资本是指家庭的经济收入,课外补习提供的都是有偿的服务,因而参与课外补习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家庭经济收入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家庭的预算约束集也在不断扩大,使得父母在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外还有足够的收入来让孩子参与课外补习。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不仅让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增加了,而且参与课外补习的时间以及补习教育的质量也相应的会增加。从近十几年课外补习班的数量与居民收入增长的路径来看,经济收入的提高催生并加快了影子教育的发展。社会资本主要包含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工作中的职位。父母在工作中职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广度与质量,相比于人际关系较弱的父母,他们能够了解到更多关于课外补习的信息。并且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影子教育。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父母更容易获得课外补习的相关信息。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每一位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相应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快速增加。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教育的大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试想在一个有50人的教室里,不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仅凭一位老师如何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继而提供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服务呢?而影子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以一对一或小班教学的方式展开的,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家长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典型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质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家庭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引起了家长们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在“就近入学”的原则下,能否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取决于是否在该校周边有住宅,这直接导致了学区房的产生。北京最贵的学区房卖出了11平米530万的天价,这足以看出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有些学校,家长可以通过交赞助费使孩子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或者利用自己的某种特权也可以使孩子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能否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不同直接决定了家长们行为方式的差异。为了减轻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使该群体的子女能够平等的拥有优质教育的机会,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禁止学校收取赞助费,严禁利用特权资源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因而,能否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于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影子教育自然更加受到了家长们的青睐。
为了提高子女在升学和就业中的竞争力,家长在博弈的过程中会陷入一种“囚徒困境”。所谓囚徒困境,是指尽管只有在二者都不坦白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两名罪犯在面对审讯时都会选择坦白。这是由于双方决策的动机都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面对审讯时,无论对方坦白或者不坦白,自己坦白的决策总是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家长在决定是否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时,行为动机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在优质教育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家长们竞争的核心主要是围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展开。相对于没有接受影子教育的学生来说,接受过影子教育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更大。但如果学生都接受过影子教育与学生都没有接受过优质教育相比,每一位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是不变的。假设有两位家长甲乙竞争同一个升学机会的情形,成功获得升学机会可得到4个单位的收益,家长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会发生1个单位的损失。在双方都没有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的情况下,双方获得升学机会的概率都为0.5,意味着都可能获得2个单位的收益。当甲选择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而乙没有让自己孩子接受影子教育时,甲会发生1个单位的损失但能够获得4个单位的升学好处,最终获得3个单位的收益。乙则没有发生损失但失去了获得升学机会的好处,最终收益为0,反之亦然。若甲乙双方都选择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则二者获得的升学机会相同但都发生了1个单位的损失,因此都可能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当乙选择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时,甲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时可能会获益1个单位,而不接受则获益为0。因此,甲会选择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当乙没有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时,甲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能获益3个单位,而不接受则获益2个单位。因此,甲还是选择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乙面对的情况与甲相同也会选择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会选择让孩子接受影子教育。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不足。在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投资难以做到让每一孩子都能免费的接受教育。这就意味着获得教育资源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相对于弱势阶层来说,优势阶层拥有更多的资本获得社会中稀缺的教育资源。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导致不同阶层的家庭子女获得教育的机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教育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未来获得更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以私人资本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公平。随着义务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即使是弱势群体也能够相对公平地获得教育的机会。同时,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努力减小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差异以保证学生在以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而影子教育的出现对义务教育公平政策产生了冲击。由于影子教育是私人提供的有偿服务,就将难以承受其经济负担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阻碍了教育资源在各阶层分配的公平性。相对于只接受学校教育的弱势家庭子女,优势阶层家庭的子女在接受额外的影子教育后,在以后的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影子教育在提高优势阶层家庭子女教育质量的同时,不仅相对而且绝对地降低了弱势阶层家庭子女的教育质量。其主要从两方面降低了弱势阶层家庭子女的教育质量。其一,在影子教育的提供者中,有一部分是来自正规学校的老师。老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在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上有着较大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授课质量。但同时,对于提供课外补习服务的老师来说,这种自主性也为其谋取利益提供了方便。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提供的有偿课外补习,老师可能会在课堂上有所保留。这对于没有参加课外补习的弱势家庭子女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在以后的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其二,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状况,老师也会适当的调整上课的方式与进度。在学生接受的影子教育中,基本都是复习与预习相结合的方式。因此,接受过影子教育的学生接受知识速度更快,表现的更加积极,老师根据这些学生的反应会适当的增加上课进度。而未接受影子教育的学生可能跟不上,课后也无人指导,由此陷入了听不懂-不想听-更加听不懂的怪圈。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其与接受过影子教育的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教育是优势阶层维持原有社会分层的重要手段。根据新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教育制度中潜在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制度中的关系是相对应的,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复制原有的社会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教育在优势阶层的社会地位代际传递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优势阶层利用自己的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将弱势群体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各个阶层在围绕学校教育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利用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可以通过交赞助费的方式或者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来获得学校教育机会,还有通过影子教育的方式间接地增加获得学校教育资源的机会。这种间接传导机制在薛海平的相关论文中已经得到了印证[3]。因此,影子教育的存在损害了社会各阶层在获得学校教育机会时的公平性,从而维持甚至强化了原有的社会分层。
影子教育的存在对当前的教育公平政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会进一步传导至社会公平层面。因而,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证教育公平以打破阶层固化,加强社会的流动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影子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具体建议如下:
政府应当增加在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正规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在教学方式中应做出适当调整。影子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传统的学校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无法做到依据每一学生的不同特征和接受能力来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服务,而影子教育就是利用其小班教学模式有效地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在政府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教育质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后,自然就会缓解家长们对于影子教育的需求,从而减弱了其对教育公平的冲击。其次,政府可以适当提高正规学校中教师的待遇水平。正规学校中的教师提供课外补习最大的动机就是谋取经济利益,学校待遇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教师提供课外补习的动机。但在提高教师待遇水平的同时,要严格管理控制学校教师的课外补习行为,避免弱势群体学生因未能参加课外补习而不能公平地获得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制度,对于私自提供课外补习的教师实施相应惩罚以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对弱势阶层学生提供相关政策优惠以弱化影子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冲击。一方面,政府可以为弱势阶层学生提供课外补习补贴。影子教育的存在是巨大市场需求的结果。在影子教育中也存在着合理的部分,主要以“补差”为目的来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缩小与班级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显然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政府应当出资建立课外补习补贴基金,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与我国目前的助学金制度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从而保证补贴基金能够最大程度惠及弱势阶层中成绩较落后的同学,有效促进教育公平。课外补习补贴制度的可行性在诸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在升学竞争中适当降低弱势阶层学生的入学条件。为了抵消优势阶层学生在接受影子教育后学业成绩的提高,学校可以适当降低弱势阶层学生的入学分数线。具体考察标准有学生是否来自西部地区,是否来自农村以及是否长期接受贫困助学金等等。降低弱势阶层学生的入学费用,避免由于经济原因被排斥而无法接受学校教育。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规范和引导影子教育市场的发展。影子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影子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乱象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可能还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某集团旗下教育辅导机构被曝,机构辅导老师过度包装自己,进行虚假宣传,以欺骗的手段促使学生接受影子教育。相应部门应当提高课外辅导机构的准入门槛,严格把控辅导机构教学人员的教学资格。对于伪造教师信息,进行虚假宣传的辅导机构实施相应惩罚,严重者禁止其从事影子教育。一些收费较低的课外辅导机构满足了较低收入家庭的课外补习需求,但是其提供的补习服务质量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反而影响了其接受的正常学校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避免较低收入家庭在付出一定经济代价后,其子女在未来的升学竞争中反而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影子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政府在教育资源方面投入不足的结果。同时,影子教育也是优势阶层家庭实现其代际转移的有效手段,其对于目前政府推进的教育公平政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积极作为,采取相应措施弱化影子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Stevenson D.and Baker,D.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 (6):1639-1657.
[2]王有生.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 J].上海教育科研,1997,(6):18-20.
[3]薛海平.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影子教育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7,(02):31-41+48.
[4]薛海平,李静.家庭资本、影子教育与社会再生产[J].教育经济评论,2016,1(04):60-81.
[5]李佳丽.谁从影子教育中获益——基于选择假说和理性选择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0):66-73+80.
[6]郝亚迪.课外辅导与初中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01):50-52+56.
[7]刘珊珊,杨向东.课外辅导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效应的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2):55-64.
[8]胡咏梅,范文凤,丁维莉.影子教育是否扩大教育结果的不均等——基于PISA 2012上海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3):29-46+188.
[9]薛海平.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3):47-69+188-189.
[10]李娜.影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54-57.
[11]梁亦华.从教师角度看影子教育对师生之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04):89-99.
[12]马克•贝磊,廖青.“影子教育”之全球扩张:教育公平、质量、发展中的利弊谈[J].比较教育研究,2012,34(02):13-17.
[13]孟新霞.浅谈小学课外辅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105-107.
[14]范晓慧.“影子教育”的思考:多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06):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