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高效率活动,形成获取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因而兴趣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动因,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如把课本中的“白磷燃烧”改为探究实验——水下白磷燃烧实验。取一支试管,放入约2mL左右的热水(60℃),再加入黄豆大的白磷一块,白磷并不燃烧,在热水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没有什么变化。然后在试管中倒入约5mL左右的双氧水,再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会儿,在二氧化锰的表面产生了大量细小的气泡,二氧化锰周围的白磷小颗粒由于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起来,在下面一闪一闪的,大约能持续5~6秒,现象很有趣。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为了研究蛋白质的性质,新教材安排了以下探究实验:①取两支盛有蛋白质的试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及饱和硫酸钠溶液。②取3支试管,各装入3mL的鸡蛋白溶液,一支加热,一支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另一支加几滴浓硝酸溶液,微热。③用两把镊子分别夹一小块凝固的蛋白质与一根头发或一根棉纱线,在酒精灯上灼烧,闻其气味。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学生不难得出蛋白质的性质以及日常生活如烹调、食用蛋白质食品时应注意些什么。此外,教材还提出了酸雨的形成、水体污染的预防、固体废弃物——“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回收等全球性问题。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生产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去努力探索,增强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引入这些知识,并进行适当讲解,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喜欢化学,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比如“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显示物质燃烧的条件有3个: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授课不应该局限于这三个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或者改进实验来探究更深层的结论。比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怎样可以让火着得更快?燃烧条件找到了,助燃条件又有哪些呢?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使用单一变量法来探究,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准备两个集气瓶,一个氧气含量高,一个氧气含量低,放入相同的可燃物,点燃后观察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进而得出结论氧气可以助燃,氧气含量高可以使燃烧更充分。之后,再给学生以自由空间,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探究可燃物的多少对燃烧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示范培养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再利用这些结论引导学生如何灭火,如何安全用火,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化学知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课外活动,比如“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猜谜”等,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让学生来讲解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自己找到的有趣的化学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边讲边实验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流找一些题目,然后给同学们讲题,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兴趣、开阔了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