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越公其事》篇研读札记①

2018-04-03 00:33翁倩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整理者文义夫差

翁倩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北碚 400715)

《越公其事》收录于清华简第七辑中,是以句践灭吴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为传世文献所未见的佚篇。全篇共分为十一章,与早已公布的《系年》一样,都是长篇史书。《越公其事》与《国语》之《吴语》、《越语》密切相关,都是属于以叙述故事为主的语类文献。[1]112但《越公其事》在语言文字上呈现独特性,其文辞华丽,使用大量双音节词,有些词已经失传,有些在较晚文献中又再度出现;文字异写很多,讹书也不少,还出现一些生字,个别字难以确释。[1]113以上诸多因素,加深了字词释读的难度。《越公其事》作为新近公布的材料,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鉴于此,笔者从文义、相关语境、史料等方面,运用训诂考据的方法对“(寡)人不忍武砺(励)兵甲之鬼(威)”及“天赐中(忠)于吴”两句进行字词释读和文义梳理。

一、关于“ (寡)人不忍武砺(励)兵甲之鬼(威)”解释的思辨

简4:(寡)人不忍君之武砺(励)兵甲之鬼(威),(播)弃宗(庙),赶才(在)会旨(稽)。[1]114

整理者注:“不忍,不忍心。《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武,兵威。《诗·常武》:王奋厥武,如震如怒。砺,读为励,劝勉、振奋。《国语·吴语》:‘请王厉士,以奋其朋势。兵甲,兵器铠甲,指军队。《左传》哀公十五年: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羸。鬼,读为威。”[1]116

网友暮四郎认为“砺”可读为‘厉’,与“威”的意思相近。还列举先秦文献中‘厉’、‘威’同时出现的例子,将该句释为“我不能承受您的武略之厉、兵甲之威”,且指出此句乃后文“(播)弃宗庙,赶在会稽”的原因。②网友耒之认为“不忍,当训为“不能忍受”,“武”当训为“勇猛”,“砺”读为“励”或“厉”皆可,训为“激励、振奋”,则这句话的大意是,“寡人不能忍受您(夫差)勇猛的振奋兵甲之威”。③石小力也赞同“不忍”训为“不能忍受”,“砺”从暮四郎之说,训为“振奋”,“武厉兵甲之威”就是指前文“吾君天王,以身被甲胄,敦力枪,挟弪秉枹,振鸣(钟鼓)”,这句话可解释为,“寡人不能忍受您(夫差)勇猛的振奋兵甲之威”。[2]243萧旭则认为“不忍”从整理者说,简文“武砺”不成词,应该以“砺兵甲之威”为句,“武”是楚语,楚人谓士曰武,简文指吴军。“砺”,读为“劢”,俗作“厉、励”,和整理者理解一样,而“兵甲”用本义,指兵器铠甲。[3]网友汗天山则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认为“武”训为“迹”,指“脚印”,简文中代指“脚步、腿脚”,简文大意,“寡人不忍心让君王您的脚步受虐磨砺于兵甲的威力,故……”。并且汗天山从外交辞令角度,结合下文文义理解该句,认为是越王句践不忍心让吴王亲自涉足战场才导致的局面,还怀疑《国语·吴语》‘天王亲趋玉趾’句可与该句对读。④此从外交辞令角度的解读的方式,为疏通该句文义提供新思路。

综上可知,学者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不忍”、“砺”、“兵甲之威”上。那么这种情况需要怎么理解才合适呢?我们需要集合这番对话发生的历史情境,外交辞令的特点、文字训诂方法以及综合已有成果进行考释。

首先,这句话的定调,暗含表达者的态度,是理解这段简文的关键。正如一位研究者提出的那样,我们需要考虑历史情境和外交辞令的特殊性。传世文献记载,越王句践在遭遇挫败之后,与大夫种等大臣商议救亡图存,积极与吴斡旋。因为此时句践已经意识到局势的危急,他们应该已经有很大的主动性,做了积极的两手准备,摆在他们面前的也只有两条路,一是示弱求存,二是拼死一搏,鱼死网破。但是当时的局势,无论是句践还是大夫种都很清楚,积极斡旋才是明智的选择,这才有句践使大夫种到吴国求成。外交辞令向来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而从语气上看又都是冠冕堂皇的。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结合《越公其事》篇的记叙可以看出,越国使者大夫种传达的越王句践之辞命,毫无疑问体现了句践很高的智慧,通过外交辞令柔中带刚、刚柔兼济的分析和表达,向夫差表达诚意,言明利害。同时这段外交辞令中的虚虚实实,柔中带刚的表达,让越王夫差感受到其中威胁的成分,此种表达不至于咄咄逼人,又能让夫差做出部分让步。汗天山言:“第一章中,大夫种行成于吴师之辞,肯定不能完全视作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语气,因第二章首句云‘吴王闻越使之柔以(以,承接连词,犹而)刚也’,即,假如吴王不许之成,越国准备以八千人决一死战。这所谓的八千人可能并不存在,因下文申胥分析形势之后说‘今越公其故(胡)有带甲八千以敦刃偕死’,可见大夫种提到所谓的‘带甲八千’其实是在向吴王示强,而非示弱。”⑤根据语境,此句体越国向吴国表达诚意的同时也暗含表决心之意。

因此,从外交辞令角度来理解这段话才会抓住文义的关键点,而各家说法有差异,关键在于对该句语法结构的理解不同。

今按,笔者赞同萧旭“武砺”不成词的看法,其实在“寡人不忍君之武励兵甲之威”一句中,“寡人”是主语,“不忍”为谓语,带双宾语,“君之武”是直接宾语,“励兵甲之威”是间接宾语。从外交辞令角度来看,“不忍”表达语气客气,“武”在语气上抬高对方,而“励兵甲之威”实乃威胁之语,实指若夫差不答应求和,句践将率领“带甲八千”与之死战。因此,“不忍”仍然从整理者解释,“不忍心”,“武”即威武,但是整理者“砺”的解释有待商榷。“砺”,破读为“励”,从语音上来看,“砺”、“励”同为来母月部字,为双声叠韵关系,可通假。“砺”《说文解字注》:“厉,旱石也。俗以义异、异其形。凡砥厉字作砺。凡劝勉字作励。惟严厉字作厉。而古引伸假借之法隐矣。”[4]447“砺”,“本义磨刀石。砺兵,磨快兵器。比喻作好战备。”[5]1116因此,“砺”,读为“励”,或许是至,“亲临”之意,此处也可理解为勤勉。“兵甲之威”,萧旭提到与“兵革”意义相近。兵革,兵器和甲冑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还可指战争。《诗·郑风·野有蔓草序》:“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5]92《国语·吴语》:“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6]540“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君王家的军队的威武降临便能使唤我们。“兵甲之威”,其实就是指战争。

因此,简文当理解为,我不忍心您的威武勤勉于战争,大意就是不希望吴王操劳军务,语气极近卑下,实乃柔中带刚。表面上是为吴王考虑,实则为己谋利。这符合外交辞令的表达习惯,逻辑上也显得更加准确。

二、“天赐中(忠)于吴”之“中”应解读为“善,福”

整理者注释:“赐中,《国语》作降衷,《吴语》:今降衷于吴,齐师受服。或以为与清华简《保训》之中相近,有更多的文化内涵。”[1]120

整理者将“中”读为“忠”,并提到与清华简《保训》之“中”含义相近,再看《保训》篇有关“中”的语句:

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历茅。恐求中。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伏厥罪。

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7]143

在清华简第一辑中,整理者已经指出,《保训》内容是记周文王五十年,文王给太子发的遗训,文王对太子发讲了两件上古的史事传说,用这两件史事说明他要求太子遵行的一个思想观念——中,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中道”。[7]142而关于《保训》篇的“中”的解读,学者们也是异说纷纭。⑥舜“求中”,“得中”,最后得到尧帝禅让而登上帝位;微为了复仇,“假中”,成功后“归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忘“中”,并将其传给后人。《保训》之“中”似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但与《越公其事》之“中”的含义不同。

今按,此处之“中”应读作“衷”,释为“善,福”。从语音上看,“中”,“衷”都为冬部端母字,二者为双声叠韵通假关系。《广雅·释诂一》:“衷,善也。”《尚书·皋陶谟》:“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8]3279《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孔传:“衷,善也。”[5]968《国语·吴语》:“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衷,善也”[6]544《吴语》中也作“降衷”之说,“降衷”:施善、降福。则“赐衷”,赐福,垂爱之意。注意,“今天降衷于吴”与“天赐中于吴”主语都为“天”,而《越公其事》第一章“交(徼)天(地)之福”[1]114与《国语·吴语》“吾欲与之徼天之衷”[6]556也可对读。可知,“衷”,即“福”之意。

再联系前后文,吴王回忆先战胜楚国之事,“天赐中于吴,右我先王”指的就是鸡父离开楚国帮助吴国。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和外交辞令的言说艺术,吴王认为这是天赐福给吴国,或天垂爱吴国,保佑了先王,最终才能战胜越国。可见,“中”当读作“衷”,释为“善,福”,与文义相符,也符合历史情境。注,《保训》之“中”却绝不是“善”的意思,与《越公其事》“天赐中于吴”之“中”的理解不同。

注释:

①本文是在我的导师王化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向他表示衷心感谢!

②参见暮四郎:《清华七〈越公其事〉初读》,简帛网简帛论坛第76楼,2017年4月28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③参见耒之:《清华七〈越公其事〉初读》,简帛网简帛论坛第132楼,2017年5月1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4。

④参见汗天山:《清华七〈越公其事〉初读》,简帛网简帛论坛第129楼,2017年5月1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15548。

⑤参见汗天山:《清华七〈越公其事〉初读》,简帛网简帛论坛第146楼,2017年5月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5。

⑥关于《保训》篇“中”的解释,目前学界主要有“中道”、“地中”、“旗表”、“判决书”等说法,还有学者认为“中”是“众”的假借字,和“中道”没有关系。关于《保训》篇“中”的解释,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参看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廖名春:《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孔子研究》2011年第2期。李零:《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第7版。《读清华简〈保训〉文》,《中国文物报》2009年8月21日第7版。李均明《说清华简“假中于河”》,《中国文物报》2009年7月17日第7版。子居:《清华简解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7月8日。

猜你喜欢
整理者文义夫差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长沙吴简临湘侯国都乡民所在丘名考*
卧薪尝胆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西施的爱情
喻文义作品
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之关系探析
专利文件解读的文义主义价值立场实证分析
传记书坊
勾践没有做过夫差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