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2018-04-03 00:19马彦彦陈淑丽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色经济发展

马彦彦,陈淑丽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00)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针对此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以及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下的定义,都强调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这种对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历史实践证明,这样将二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是极其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这是对过去错误观念的纠正,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表现。经过近四十年改革,经济成果十分明显,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面对这样的改革成果,对改革开放的质疑之声仍存在,甚至抹黑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左倾”激进冒险主义者认为如此改革开放下去,迟早会“投降”资本主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再次挑起姓“社”姓“资”问题,他们坚持要回归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共产”道路,强烈反对改革深入发展,完全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但凡在经济改革中有市场介入,都认为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依旧将观念停留在苏联时期,停留在我国建设初期,这些人坚持的是僵化的社会主义,本本上的社会主义。“右倾”保守主义者则认为现行的改革不过是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苏联搞社会主义失败了,中国也不会成功,他们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支持改革开放的人当中也存在含糊不清的思想,他们认为改革开放本质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观念都未真正认识到我们发展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判断,他们认为二者并非是对立、排斥的,而是一种继承发展的更替,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后者吸收前者精华而用之,摒弃糟粕而改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社会主义要继承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是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社会”,正如资本主义是吸收以往所有社会文明成果的社会一样,但现实中人们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往往持排斥态度,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必须正视并加以改正。其二,社会主义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病,一是贫富差距问题,二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问题。前苏联和我国建国初期都曾出现过无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味追求“共产”的错误做法,强行变革生产关系,这种做法归根结底无法消除两极分化,反而造成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下降,历史事实表明这样的做法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基本原理,我们需要通过努力共同促进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成果由全体成员共享,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质上只是一种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先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可以将社会主义定义为“社会主义是社会全体成员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社会”。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盲目混乱,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而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消除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总的来看,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这一过程就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成长的过程。坚定不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性质体现。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这是对过去五年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2018年经济工作开展的指导理论。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现阶段我们依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跃过的,要经历多个阶段才能发展过渡到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走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极度贫困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温饱阶段,二十世纪末开始的总体小康,现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时期,我们还将达到共同富裕阶段,这是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目标,而目前我们必须清楚定位自身的发展阶段,既不能盲目进取,也不能妄自菲薄。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没有改变,但在跨越不发达阶段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新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现实表现,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还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新发展理念来应对新时代提出的发展要求,推进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扎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发展的重点是提升“GDP”指数,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现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而新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改善,相比主要是两点改变。其一,过去集中发展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而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多方面的,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外,还包括政治、社会(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文化、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全方位需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五位一体”现代化发展格局,建设全面、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应。其二,落后的状态转换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当下中国经济地位稳居世界第二,世界经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改昔日落后状态。但经济发展的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推进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最大的难题。当下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从横向上看,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包括城乡差距,东西部发展差距等。习近平同志提出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纵向上看是发展对象不充分,比如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化问题。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协调是全面发展的保证,开放是拓宽发展路径,绿色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享是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正视我国经济主要矛盾的变化,寻求新的增长点,提高发展的质量,必须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趋势。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充分表达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的愿望[3]。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就从世界发展趋势出发将人类未来社会归为“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成员共享劳动成果,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民族对立和民族隔阂消失,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后来在《资本论》中又进一步阐述这一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生产资料平等地被社会化的人享有,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不存在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每个人自由参加劳动是为实现自身价值,这样的理想社会超越国界、民族,致力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共同推动世界和平稳定,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倡导“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中许多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无不有统一之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长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又创新发展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利益驱动下的经济全球化不一定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利益的驱动更难讲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为某个组织或某个国家的利益当然是不足取的,这是关乎世界人民的利益,即多数人的利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也必将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这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的,这“七条坚持”既紧密联系也自成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坚持将党的领导和以人为本相统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是实现经济改革胜利的关键,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人民的努力,发展成果也将由人民共享,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标准。前者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后者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为本既有理论依据也由现实依据。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这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原则,从仅存两个多月的巴黎公社再到苏联解体无不印证这一理论,脱离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必然会失败。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领导社会主义发展的政党也必须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的。中国共产党秉持为国家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逐步‘富起来’,并继续走向“强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过程虽然坎坷却不断发展进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历届中国领导人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继承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而不断进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融入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从而更好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既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从现实依据来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多,幅员辽阔,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保证坚强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这就需要有一个强大而有力的政党领导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才能确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工作主线。新时代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发展逐渐向中高速发展转变,实质是要求平稳高效完成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将人口数量、自然资源要素作为促进经济总量提高的主要动力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创新驱动将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还包括经济发展转向依靠市场规律调节,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速度、结构更加适应中后期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社会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经济福祉共享水平等。明确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也就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极大发展,成为促进世界经济的主要手段,可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从本质上来说它只是一种发展手段,不是区分意识形态的标准,所以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是一场破除旧有观念的思想变革。贸易的产生比国家更久远,因为人类的需要是多样的、发展的,可依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同时满足,“分工”、“交换”便成为维持众多人口需求的必然方法,既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又能降低生产的成本,贸易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新航路的开辟、现代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加速了“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进程,坚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更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于是就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市场经济”,“市场”、“贸易”,并且它们也似乎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标签。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它继承已有的世界文明成果是使命也是必需的责任。当然,坚持市场经济并不是反对或者忽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和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中的两大主角,他们应该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关系,共同的方向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市场自身存在着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等缺陷,一旦出现问题,政府理所当然的要弥补这一缺陷,采取措施促使经济回到正常状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机结合,协调共进是破除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对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使经济不再是单一的、不和谐的发展,而是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近年来“海淘”“代购”越来越受欢迎,比如“购买日本马桶盖”,这表明人民对高质量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旺盛,不是中国没有生产足够相对应的产品,而是有效和中高端产品供给跟不上,实质是国内社会生产所能提供的高质量供给无法跟上逐渐升级的社会需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结构性供需失衡,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的两大主体方,而这次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经济总量失衡有着深刻的内部原因,结构性失衡就是症结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确立到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更多侧重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节社会的支付能力,进而影响社会需求,达到平衡稳定经济的目的。近年来简单的需求管理已无法应对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发展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提高和扩大高质量供给。另外要明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放弃需求侧改革,二者需相互协调,需求侧改革同样不容忽视,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坚持的发展主线,是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发展的关键,二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经济平稳发展,转型升级。

当前实施的创新驱动型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皆以坚持问题为导向,是抓住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体现。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要把握机遇奋起直追,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依靠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努力发展“中国创造”。针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刻不容缓。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方面,为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东中西部的经济拉动是不言而喻的,从过去“经济边缘地区”联通到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辐射到周边国家,成为新的发展中心,促进国内均衡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分散北京除政治职能外的其他职能,高起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引领点,经济延伸至中部并会不断辐射西部。转变长江经济带发展模式,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这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坚持问题为导向,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不动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经济改革有益经验,将“倒逼”的压力变成发展的动力,新时代新形势催生新理论,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涵的最后一点,既可以看作是对改革者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可以看作是在哲学层面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也就是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只有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实践,才能实现人们勾画的蓝图。从根本上讲,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做到审时度势,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该破除的,同时该坚持的也一定要坚持。另一方面,人的意识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能激发人无限热情,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问题,理性分析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特色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医的特色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