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2018-04-03 02:20:58王海燕
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菱形练习题分层

王海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新课改背景下,层次性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得当,往往颇见成效。它成功地凸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目标分层,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设计的是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教师不应“一锅煮”,更不能对学生有着一样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目标分层,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置三种目标:

1.了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明晰其概念意义;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

2.深刻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能够判断一对数是否为其方程的解;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相互转换。

3.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体会方程与生活中的数学模型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随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好的,对他们的目标要求是这三种都要达到;第二种是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对他们的目标要求是达到前两种目标;第三种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学习目标只要求达到第一个目标。这时,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要奋斗的目标,而且各自的目标对于自己来说都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成功地做到了“下保底,上不封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整个数学课堂变得非常和谐、高效。

二、提问分层,促进有效思考

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教师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性内容。很多时候,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顾及到优等生,总是忽略课堂中的学困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进行分层提问,为学困生提供更多思考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菱形的判定定理时,选择了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思考,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问题。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菱形的性质,你们谁来说一下菱形都有哪些性质呢?”在教师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开始回忆相关内容。让教师惊讶的是,有一位学困生悄悄地举起了手。于是,教师立即抓住机会,让他来回答。这位学生回答得虽然不全面,但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此时,教师对其进行了表扬。随后,教师又让一些学习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来补充。之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前面在学习矩形的判定定理时,我们是从其性质的逆定理出发的,那么菱形是不是也具备同样的特点呢?你们谁能总结一下菱形的判定方法?”这一问题相较于第一个问题稍微复杂一些。这时,一些中等能力的学生基本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又继续追问:“你能证明一下你的猜想吗?”这样一步步加深问题的难度,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思考。

分层次提问,成功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很好地活跃了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思考,实现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发展。

三、练习分层,体现练习价值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很多时候,一些练习题都无法充分发挥它的价值,究其原因是练习题型、难度水平太过唯一,这样只是让少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是片面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练习分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思考练习,并得以高效地巩固学习。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时,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有关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练习分层。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习题。并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

基础题:如下图所示,直线y1=x+b与y2=kx-1相交于点P,其中点P的横坐标是-1,请写出关于x的不等式x+b<kx-1的解集是( )

中档题:用画函数

图形的方法,解4x-2>-x+3。

综合题:一家服装店准备购进A、B两种不同的服装,已知,A种服装的进价是80元,准备以120元的价钱卖出;而B种服装的进价是60元,现准备以90元的价钱卖出。现在该服装店准备购进共100件服装,要求A种服装不得少于65件。如果让费用不得超过7500元,而且每种服装以每件优惠a(0<a<20)元的价格卖出,你设计一个购进方案,使得最后该服装店获得的利润最大。

课堂教学中练习的分层,成功地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开发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实现了能力的提升。

四、评价分层,达到有效提高

有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从中得到更大的前进动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因此,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总是依照同一个标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评价分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以促使学生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其中包括基础性题目,如:数a的3倍与10的和______;提高性题目,如: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x=3(a-1)-(a-2b),y=cd+c(a+b),求3x-2y的值。根据情况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题目。

随后,教师一一给出了评价。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成了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次学习能力最好,B层次学习能力较好,C层次学习能力较弱。这时,教师针对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案。对于C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够完成基础性题目,就给其100分的奖励,如果还能够做出提高性问题可以再增加50分,如果做出了拓展性问题可以再加上100分。对于B、C层次的学生做错的题目,暂时不做出评判,而是引导其进一步思考,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对于A层次的学生,除了要评价其做题的正确性,还要评价其做题的速度和解题方法的简便性,以增强其学习的竞争意识。

分层次评价,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从中都得到了鼓舞,增强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要注重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菱形练习题分层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4:14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体育教学(2009年11期)2009-07-14 04:02:26
菱形数独2则
意林(2008年12期)2008-05-14 16:48:28
菱形数独2则
意林(2008年14期)2008-05-14 03: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