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红茶加工技术改进研究

2018-04-03 08:29倪德江朱珺语曲凤凤曾维超陈玉琼余志
中国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茶样茶厂鲜叶

倪德江,朱珺语,曲凤凤,曾维超,陈玉琼,余志

1.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430070;2.湖北省果茶办公室,430070

“宜红”或“宜红茶”是湖北红茶的代名词,是中国三大工夫红茶(祁红、滇红、宜红)品种之一,历史上“宜红茶”曾是我国经济建设时期很重要的出口换汇产品。恩施州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区之一,至今恩施的芭蕉和宣恩的庆阳坝都是宜红茶重要的集散地。恩施州现有茶园面积9.82万hm2,红茶产量1.6万t,产值9.27亿元,州内各市县均有生产,其中利川、宣恩、鹤峰和恩施是主要产区,已形成利川红、贡茶红等系列品牌和产品。与其他茶区相比,恩施州红茶虽然生产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有必要全方位调查恩施州红茶的加工与品质情况,为技术革新和品质提升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2015年12月从主产市县恩施、利川、鹤峰、宣恩收集12个代表性红茶生产企业的宜红茶样14个,产品编号、鲜叶嫩度、产地信息见表1。

表1 恩施红茶样品信息表

2.分析方法

茶叶感官品质:感官审评法[1];水分:120℃烘干法[2];茶多酚:福林酚试剂法[3];氨基酸:茚三酮比色法[4];可溶性糖:蒽酮比色法[5];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系统分析法[6]。

二、恩施红茶加工技术现状调查

恩施红茶属于工夫红茶,基本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主要加工现状如下。

1.生产季节

在恩施除了专业生产红茶的企业(如利川飞强茶业有限公司、利川金利茶业有限公司等)外,大部分企业和农户是利用春茶末期和夏秋季原料生产红茶,有些还是以机采原料为主,红茶品质基础并不理想。

2.茶树品种

传统的恩施红茶主要以本地群体种鲜叶为原料,茶叶滋味浓强度好。随着无性系良种化进程,目前在恩施广泛推广的品种还有龙井43、鄂茶1号、鄂茶10号、浙农117、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黄观音、金观音等20多个,通常这些原料混在一起加工,势必引起风味的改变以及造成叶底花杂。

3.萎凋

萎凋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基础。然而,恩施茶区萎凋专用设备普及度较低,小茶厂和农户很少有红茶萎凋槽,靠日光萎凋和自然萎凋完成,而且日光萎凋也没有专用晒场,不仅不能控制萎凋条件,而且茶叶的卫生质量堪忧。即使有萎凋槽的茶厂,好多是没有加热装置,靠吹冷风萎凋。由于山区夜间时常温度低,易造成茶叶苦涩味。此外,引进专用萎凋机的厂家就更少。

4.揉捻

一般采用揉捻机进行,多数厂家红茶绿茶生产时共用揉捻机。

5.发酵

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是以多酚类酶促氧化为主的化学反应过程,影响发酵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氧气等,如何控制这些条件是优质茶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恩施茶区发酵专用设备普及度较低,多数靠自然发酵完成,发酵条件较难控制。即使有发酵设备的茶厂,多数也是靠空调控制发酵条件,缺氧现象严重。发酵条件差是造成红茶滋味涩味、酸味、青涩味以及叶底花杂的主要原因。

6.干燥

优质红茶一般采用烘干机、提香机干燥,但是对于夏秋季红茶,小茶厂和农户都是利用室外晒干的方式,品质难以保证。

7.机械化加工

除了利川飞强茶业有限公司、利川金利茶业有限公司、恩施润邦茶业有限公司、恩施茗道茶业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引进连续化与自动化生产线外,多数企业都是半机械化生产,先进设备与生产线普及率不高。

三、恩施红茶品质分析结果

对收集的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E13、E14茶样外形条索粗松,色泽略枯外,其他茶样条索较紧,色泽润度好,符合宜红茶品质要求。E13、E14茶样外形条索粗松、色泽略枯,可能与原料是一芽二三叶有关。从汤色品质看,普遍存在茶汤红度不够,明亮度较差,而且个别茶样(如E14)还比较暗。从香气品质看,高火(E2)、闷气(E5)、生青(E13)、异气味(E14)、酸馊味(E10)严重。滋味品质的变化与香气相似,而且除了E1、E4外,其他茶样鲜爽度不够。从叶底品质看,普遍存在叶底红度不够,明亮度较差,花杂现象严重。这些品质缺陷与不规范的加工工艺相关。

主要品质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氨基酸是茶汤鲜度的主要成分,恩施红茶氨基酸含量介于2.30%~3.49%,含量最高的是E12,最低的是E3,但平均都处于较高水平。可溶性糖不仅贡献于滋味甜度,而且通过美拉德反应参与香气甜香、焦糖香品质的形成[7]。调查茶样可溶性糖含量介于2.21%~4.90%。从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可以看出,恩施地区红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这可能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栽培条件有关。茶多酚是茶汤浓度和强度不可缺少的部分,表3揭示出恩施红茶茶多酚保留量在6.68%~8.94%之间,处于一个正常水平,茶叶滋味苦涩味不明显。茶黄素是茶汤“亮”“金圈”的主要物质,是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从表3看出,恩施红茶茶黄素含量为0.049%~0.550%,变化较大,含量低于0.1%的茶样占57%,个别茶样含量仅为0.049%(E10),这也说明恩施红茶发酵程度普遍掌握不好。茶红素是茶黄素的氧化产物,是茶汤“红”的主要成分,也是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但刺激性不如茶黄素。从表3看出,茶红素含量为0.61%~3.91%,变化较大,含量大于3.0%的茶样仅占29%,最高含量为3.91%(E14)。茶褐素是一类大分子物质,是茶汤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的主要成分。从表3看出,茶褐素含量为2.09%~3.15%,变化相对小一些。研究表明,高品质茶汤茶黄素含量>0.7%,茶红素含量>10%,茶红素/茶黄素比值10~15,而且茶褐素较少时为宜[8]。从分析结果可知,恩施红茶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两者比值均较高(除E6、E12),最高达到52(E10),说明恩施红茶的加工,尤其是发酵技术存在较大问题,从而导致红茶内质质量不高。

表2 恩施红茶样品感官审评结果

表3 红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结果

四、恩施红茶加工技术改进措施

1.控制鲜叶质量,确保原料品质

一是针对品种多的特点,建议优选适制红茶的良种进行加工,鲜叶按照不同品种进行分类、分级,单独加工红茶,以保证品质的一致性。二是尽量按照标准采摘,保证鲜叶的一致性,有利于加工措施的实施。三是以加工绿茶的理念确保鲜叶新鲜度,做到鲜叶及时运输到茶厂,及时摊青付制。四是加强红茶专用品种的选育进程,从源头上提高红茶品质。

2.引进红茶加工专用设备,实现标准化加工

(1)萎凋

萎凋目的在于散发水分,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目前国内推广的主要有萎凋槽和萎凋机,萎凋槽要选用带加热鼓风的萎凋槽,根据鲜叶的含水量不同,一般控制温度在25~35℃,摊叶厚度5~20 cm,掌握嫩叶薄摊、老叶厚摊的原则,每隔1~2 h翻叶1次,萎凋时间8~12 h,萎凋后茶叶含水量以55%~62%为适度,掌握嫩叶重萎凋、老叶轻萎凋的原则。萎凋槽价格低,萎凋效果好,适宜于不同规模茶厂和农户推广使用。近几年推出的萎凋机虽然能简化人工操作,但价格高,性能还需要提高,不易大面积推广使用。

(2)揉捻

揉捻是破坏叶细胞,便于发酵的关键工序。通过揉捻使叶细胞破裂,内含物外溢,使酚类物质与酶充分混合,促进酶促氧化进程。红茶揉捻多采用55型、65型揉捻机,掌握轻—重—轻的原则,适当增加轻揉时间,总时间一般在60~120 min,掌握嫩叶揉时短、老叶揉时长的原则,细胞破碎率达85%以上,叶片成条率90%以上。揉捻后进行解块。

(3)发酵

通过推广性能优良的发酵设备,确保发酵所需的温度、湿度和氧气。近年来,福建、浙江等相关茶机厂开发出类似烘焙机的发酵箱,类似链板烘干机的连续式发酵机等专用设备。经过几年的实践,以浙江绿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6CHFZ系列智能式发酵室和6CFZDX-420红茶全自动旋转式发酵机效果较好,前者满足中小型茶厂生产需求,后者满足大茶厂以及连续化生产要求,这两类发酵机发酵原理设计科学,满足发酵过程温湿度自动控制和富氧发酵要求,发酵叶的色差均匀度达到95%以上。发酵条件一般保持在25~35℃,可以根据不同风味需求调节温度,发酵的相对湿度要求在80%以上即可,供氧条件良好,发酵时间一般为3~5 h,以叶片80%左右变为铜红色,没有明显青气,形成花果香,叶脉及汁液泛红时为发酵适度。

(4)干燥

干燥多采用烘干机进行。分两个阶段:初干温度为120~140℃,至茶叶含水量15%~20%。初干结束后茶叶摊凉回潮1h以上。足干温度为100~120℃,茶叶含水量控制在6%以下。干燥结束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采取高温提香或低温长烘提香,将茶叶加工成甜香类型,但要切忌高火和焦茶。

3.严格规范加工环境,确保卫生质量安全

一是萎凋和干燥环节要有专用设备。如果没有专用设备,要设立专用晒场,晒场地面为水泥地面,经常冲洗,四周有隔墙,阻止外界动物等进入场内。二是使用电、气等清洁能源,杜绝燃料污染。三是厂房设施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规范进行。

[1]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GB/T 8304—2002茶水分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GB/T 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钟萝.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程启坤.红茶色素的系统分析法[J].中国茶叶.1981,(3)1:17-18.

[7]倪德江,陈玉琼,胡建程.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的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4):401-407.

[8]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茶样茶厂鲜叶
茶鲜叶嫩梢捏切组合式采摘器设计与试验
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试制不同茶类的品质分析
喷灌、遮阴对夏季绿茶干茶色泽、汤色的影响研究
茶鲜叶保鲜贮运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茶鲜叶反射光谱和色差特性及其应用初探
茶鲜叶清洗工艺的初步研究
不同仓储地区普洱茶品质差异研究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