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溪 王培育 梁瑛楠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21个国家1572名18-22岁大学生调查研究显示,20.3%的大学生在过去12个月存在精神障碍。这些大学生中有83.1%入学前即存在精神障碍。这些人中只有16.4%接受了正规的治疗。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积极防治大学生心理问题非常重要。防治工作的起点在于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是要建设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但目前的心理科普工作尚显不足。
目前课堂中的心理科普教育多是以问题为导向将心理问题集中阐述,引起学生关注,教授解决方案。此种做法容易给学生们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有问题的人开设的误解。另外在教授的过程中,课堂教育也呈现出过度专业化与简单道德教育倾向的两极分化情况。要么,过于强调知识与原理本身,重在讲解实验过程。虽然心理学知识讲解得全面而深刻,但忽略了非心理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效果不好。要么,就全程以故事为主,通过灌输的方式,借鉴道德教育的内容表达心理健康的内涵。虽然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但是这些例子中的操作方法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难于应用给学生造成心理学无用的感受。
目前,国际性的积极教育大会、积极教育组织以及积极教育网站相继出现,围绕积极教育,学者们进行着不同层面的探索。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理念与原理应用于教学管理或其他学科教学之中,并将积极教育与多种教学手段嫁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
这使得我们利用积极教育,解决目前心理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拓宽心理科普教育的渠道成为了可能。
在利用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教育方面,我国古代先贤以及现代的实证研究均证明实施积极教育有其可能性,为开展心理科普提供了实践基础。利用积极教育开展心理学科普,可以让更多人明白心理学不仅仅是为有心理障碍的人开设的,更是为普通人开设的,是一门让人幸福的科学。
我国教育一直期待的是学生有优异的成绩,但是我国学生的优异表现仿佛只停留在大学以前。大学之后就鲜有突出的成绩,尤其是重大的科学进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改进迫在眉睫。积极教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将积极教育引入到心理科普教育之中,能够有效避免过度专业化与简单道德教育倾向的两极分化情况。通过积极教育来辅佐传统知识教育,进而发展出知识以外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类高级脑区负责美感、共情、共鸣等功能。高级脑区的活动越多,人类的智慧也就越高,人类的积极情感、成就也就越高。因此教育除了应该培养学生一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们使用高级脑区,让学生们更有灵性和更高的德行。彭凯平教授认为积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高级脑区的习惯,将人类培养为更有魅力,有人愿意追随,能够同甘共苦,共创辉煌的人。
相信心理科普教育在积极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会从改错教育向培养优秀方向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