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话题缘起:
近年来,围绕“大国心态”的讨论非常热烈,见仁见智。有人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大国,然而当下国民心态还存在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之处,如弱国心态、小国心态等,我们需要培养大国心态;有人说,我们只是经济上强大了,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更谈不上大国心态;还有人说,“中国威胁论”依然有市场,我们要善于守拙,不要强出头,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大国心态”?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地培育和涵养“大国心态”?本报特邀有关学者加以探讨。
何谓大国心态
主持人:什么是大国心态,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个人所理解的大国心态,是指大国的国民心态,您怎么看?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我认为,大国心态就是与大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相当的心理状态。大者,有容乃大也。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比如,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卑不亢不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被激情绑架;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想着当霸主也决不当奴隶。这方面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要好好思考。
王新波(中国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大国心态反映的就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国民的一致心态。
大国心态作为国民心态的一种,反映的应该是大国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一种反映大国特征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我们一般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大国心态,它表现为认知上的理性、多元、开放、辩证、全球视野;在情感上的仁爱、平和、主动、不卑不亢、对输赢和得失的超越;在意志上的自立、自信、节制、责任意识、坚韧不拔的信念;在行为倾向上的包容、民主、规则意识、契约精神、互利共赢的行为目标。
哪些心态与大国地位不符
主持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我们注意到,某些国民的言行显示出其心态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并不符合。对此,您怎么看?
王義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就目前来说,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成熟的大国心态,表现为:
一是小国心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一篇《中国不应做救世主》的文章颇为流行。孤立地看,这篇文章说得没错。可细究不然,这反映了国人不愿意多担当的自保心态,老是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挂在嘴边,甚至习惯认同美国应做救世主,而中国绝不能做!与此同时太看重西方的感受,要美国加入亚投行,方显亚投行之成功。一些人动辄以“中国威胁论”依然有市场为由,号召我们要善于守拙,不要强出头,将韬光养晦当作推卸责任的搪塞——天塌下来个子高的顶着,主张采取鸵鸟政策,不愿正视“一带一路”风险。一句话,没有大国的担当,正是缺乏大国心态的反映。
二是弱国心态:鸦片战争以来,有些国人习惯做奴才不会做东家,宁可相信美国也不相信中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就是西方。许多人迄今走不出近代,动不动流露出悲情诉求,崇洋媚外,缺乏自信,表面上担心中国威胁,其实怕惹事,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导致这种结果的?
佘双好(武汉大学教授):应该说,这是与我们近代以来的国情分不开的。由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统治者的骄傲自大,实行愚民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迷信盛行、民智未开,国家贫弱,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开商埠,丧权辱国。从此,清王朝那种以天朝大国自诩的“自大心态”遭到沉重打击,民族心理发生了急剧变化,鸦片战争不仅打破了天朝大国的黄粱美梦,而且使中国沦落为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文化先进发达的国家,变成了在新兴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适从、在文化发展上不知所措的国家。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中国文化心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自卑心理”开始产生。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处于一种受打击、受屈辱的弱国地位,从而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小国、弱国心态。
当前培养大国心态的
紧迫性何在
主持人: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与时俱进地培养与大国地位相符合的大国心态?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陶东风:强调培养大国心态,这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不仅要有大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而且国民要有与之相应的良好、健康的大国心态。
中国实力增长了,在世界事务上有发言权了,这很好。有话就说,谁也不能限制你。有理有据时完全可以通过强硬态度对抗有些国家的霸权主义。但千万不要动辄做情绪化的发泄,这样对于一个走在复兴道路上的大国来说等于是自毁身价。
当今社会有一部分人存在一种偏激、扭曲的心理,常常臆想国家强大后就能如何,沉溺于“引领世界风骚”的迷梦中不可自拔。被欺凌的弱者、强者为王哲学的牺牲品,在骨子里很可能与强者一样信奉这种哲学,只不过是想用同样的方法取强者而代之罢了。这样取代下去的结果,是我们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摆脱强盗哲学的统治。有些无原则地鼓吹“尚武精神”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就有这种“彼可取而代之”的强烈愿望。“尚武精神”如果不受正义、道义的引导和制约,不但会给他国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走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和中国人断不可如此。
从哲学上讲,正确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符合大国地位的国民心态,实际上就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它对于作为社会存在的国家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涵养大国心态,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怎样进一步涵养大国心态
主持人:有学者指出,从根本上看,形成怎样的大国心态,与大国崛起选择何种道路紧密相关。中国之大国崛起,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们涵养的大国心态也必然体现出这条道路所蕴含的意识、理论、思路、意志,它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体现,更是制度优越性和文明影响力的展示。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涵养大国心态?
佘双好:涵养大国心态,首先,需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需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克服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心理情绪。再次,需要加强对社会心态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既需要成为社会法治的模范遵守者和维护者,也需要成为社会法治化的倡导者与监督者。最后,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虽然政府是社会心态引导与塑造的主导者,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行动者,现代社会组织、传统的家族都可以成为主体之一。在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协力中,最终实现国民心态的积极健康发展。
王新波:我们还要逐步探索建立大国心态塑造机制,也就是积极国民心态的形成与促进机制,应该从个体层面入手,通过家庭、学校、媒体、参照群体等个体社会化机制加以塑造。從个体层面入手,可以是一个从思想理念引导,到积极品质培养,再到积极心理系统构建的逐步深入可操作性很强的促进过程。
王义桅:我认为重要的是树立几个意识:一是真正确立清醒而不骄躁的大国意识。无论从体量还是影响力上看,中国自始至终都是大国,即便近代遭到西方侵略,大国气节始终未泯,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愿望从未放弃。今天,整个世界对西方日感绝望,纷纷向东看,“一带一路”顺应了这种趋势,引领和平发展合作新时代,同时要认真评估其风险,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世界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而不骄躁的大国意识,给国际和平发展合作以信心。
二是真正确立明晰而不越轨的大国身份。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清楚地亮出中国的大国身份,有针对性回答“中国是否在搭美国便车,是否不负责任”的大是大非问题,展示了我大国胸怀、大国气度。
三是真正确立积极而不过度的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这就亮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自觉。的确,大国有大国的样子。大国能为而不为,应为而不为,都是缺乏大国担当的表现。中国不怕事,不惹事,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给国际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成为全球治理、全球化的引领者。
大国意识是主观认知,大国身份是外在认同,而大国担当是知行合一。当今中国是文明古国、新兴大国和领导型国家的三位一体。明确中国的大国身份,又避免霸权意识,探索走新型领导型国家之路,这应该是未来中国的一种趋势。(主持人:李攀)